耿娜 张金彪 仲伟斌 丛燕楠 刘潇潇 董礼全
格林-巴利综合征属于临床常见的多发性神经根炎,多是由于急性感染导致,以中青年的发病率最高,属于急性发作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由体液和细胞免疫共同导致。格林-巴利综合征发病时主要以患者的运动神经和周围神经受到损伤作为主要的临床表现,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四肢肌力降低和活动障碍,严重的患者可同时伴有呼吸肌麻痹,因此会严重危害患者的生命健康[1-3]。现阶段临床对格林-巴利综合征的发病原因及发病机制尚未研究透彻,因此并无特别有效的治疗方案。为了增加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的治疗效果并减少各种不良事件的发生几率,本院对78例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在给予改善微循环、营养神经治疗的基础上运用大剂量的丙种球蛋白治疗,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现将结果总结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5年1月在本院住院治疗的156例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入组的患者均符合格林-巴利综合征实验室诊断标准且同时伴有典型的临床表现,入组患者的病情依据Hughes量表分级均超过3级;且所有患者均对本试验知情同意。在征得患者及家属意愿的情况下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78例。观察组78例患者中,男40例,女38例;年龄12~60岁,平均(34.6±6.6)岁;患病时间1~7 d,平均(4.6±0.5)d;感染部位:上呼吸道感染患者46例,胃肠道感染患者32例。对照组78例患者中,男39例,女39例;年龄17~65岁,平均(34.5±6.5)岁;患病时间1~7 d,平均(4.5±0.6)d;感染部位:上呼吸道感染患者43例,胃肠道感染患者35例。两组患者在年龄、男女构成比例、病情、患病时间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在治疗上主要给予常规方案(营养神经、改善微循环)进行治疗,具体为:(1)甲钴胺注射液(0.5 mg/支;国药准字H10800002;日本株式会社卫才药业有限公司,137993-6CHA)肌肉注射,1支/次,1次/d);(2)前列地尔注射液(5 μg/支;国药准字H20094203),用量10 μg静脉注射,2支/次,1次/d。而观察组患者则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具体为:人免疫球蛋白pH4(2.5 g/瓶;国药准字S19994004;山西康宝生物制品有限公司)按照400 mg/(kg·d)方案静脉滴注,首次输液滴速控制为20滴/min,滴注约15 min后未发生不良事件可加快滴注速度,最快滴注速度不得超过60滴/min,连续用药5 d。
1.3 观察指标
1.3.1 急性期患者临床症状 治疗期间注意监测临床治疗效果,包括急性期持续时间、肌力提升1级的平均时间、症状改善时间。
1.3.2 日常活动能力的改善 通过改良Barthel指数对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判定。在入院时对患者进行Barthel指数评分,经过5 d治疗后,再次对患者进行评分,对比两次评分,对患者日常活动能力的改善情况进行评估。
1.3.3 治疗总体临床疗效 观察患者出院后的临床疗效。疗效判定标准具体如下,(1)痊愈:瘫痪的呼吸肌完全恢复,四肢肌力达到4级以上;(2)显效:呼吸肌瘫痪状态明显改善,四肢肌力达到3~4级;(3)有效:四肢肌力有所恢复,达到1~2级;(4)无效:肌力未恢复,甚至死亡。总有效率=(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 字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比较 观察组的急性期持续时间、肌力提升1级平均时间和症状改善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比较(x-±s) d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Barthel指数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的Barthel指数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x-±s) 分
2.3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经过1个月的治疗,观察组44例痊愈,痊愈率为56.41%。对照组16例痊愈,痊愈率为20.51%,观察组的痊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9例治疗无效,其中4例因呼吸肌麻痹导致死亡,5例行气管切开术。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1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8.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例(%)
格林-巴利综合征属于我国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之一,以北方中青年中的发病率较高,且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农村的发病率高于城市[4]。目前临床对格林-巴利综合征的发病原因和致病机制尚未研究透彻,但对格林-巴利综合征可导致多个神经根和外周神经受到损害已经达成了共识,其临床主要以患者出现对称性、迟缓性的肢体功能障碍作为主要的临床表现,同时可伴有颅神经的损伤[5]。
目前Confalonieri等[6]学者认为,格林-巴利综合征是由于患者发生急性感染而诱发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有研究显示,造成这些损伤的主要原因可能是某种病毒感染诱发,因为病毒与神经中的髓鞘的某些蛋白一致,这样会导致机体产生交叉的免疫反应,发生格林-巴利综合征的患者大多数几天内免疫功能受到损伤,更容易被这些病毒所感染。绝大多数的患者在发病前多伴有上呼吸道感染或胃肠道感染的病史,且临床症状呈现急性或亚急性的逐渐加重,往往在两周内患者病情可达到高峰,部分病情严重的患者可伴有呼吸肌的麻痹,严重威胁生命健康安全[7-8]。目前针对格林-巴利综合征的治疗方案主要是给予抗感染、营养神经及改善微循环等。虽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是并不令人满意。近几年有专家学者认为,在治疗的过程中应用激素可取得一定的效果,其治疗初始能够缓解神经根的水肿程度,缩短患者治疗时间,抑制患者体内的细胞免疫反应,显著地缓解患者的各种临床症状[9-10]。但是大量的临床研究数据证实,对于病情严重的格林-巴利综合征应用激素治疗并不能控制患者病情,对各种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也没有显著地降低[11-12]。血浆交换疗法可以有效地清除血浆中的有害物质,从而达到减少神经髓鞘损害的目的,这样能够帮助髓鞘修复再生,临床效果比较明显,患者的症状能够得到缓解,病程缩短,并且能够有效降低死亡率。但是这一治疗的操作繁琐,费用昂贵,难以在临床推广。
随着对格林-巴利综合征认识的加深,临床逐步将丙种球蛋白应用到格林-巴利综合征的治疗过程中[13]。有研究表现,大剂量的丙种球蛋白能够显著提高治疗效果,减少患病时间。丙种球蛋白治疗格林-巴利综合征作用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免疫球蛋白和患者体内的抗原能够进行特异性结合,经过竞争性抑制病毒对神经损害,从而起到抑制病毒效果,这样减少了病毒对神经的损伤,加速神经本身的修复[14];(2)免疫球蛋白对患者体内的细胞免疫作用有抑制效果;(3)丙种球蛋白能够促进患者神经髓鞘的修复和再生;(4)丙种球蛋白可抑制患者体内的抗体;(5)丙种球蛋白含有广谱抗病毒以及其他病原体的IgG抗体,即具有免疫替代作用,也具有免疫调节作用[15]。双重的治疗作用使其疗效更加明显。
通过本次研究发现,使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的观察组急性期持续时间为(5.04±3.15)d,对照组持续时间为(8.14±3.21)d,这说明IvIg有缩短格林-巴利急性期的作用;观察组肌力提升1级平均时间为(13.56±5.24)d,对照组提升时间为(20.16±7.80)d,这说明IvIg对患者肌力提升的作用显著。观察组症状改善平均(8.07±4.12)d,对照组为(14.39±6.25)d,这说明IvIg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从对患者生活能力的改善方面看,观察组患者治疗前Barthel评分为(21.68±20.12)分,对照组患者治疗前评分为(21.88±21.23)分,两组患者在治疗前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后,观察组的评分提升为(84.39±16.99)分,对照组评分提升为(61.55±24.59)分,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观察组提升的更为明显。这说明IvIg对患者生活能力的改善具有明显的作用。从远期的治疗效果来看,经过1个月的治疗,观察组44例痊愈,痊愈率为56.41%。对照组16例痊愈,痊愈率为20.51%,观察组的痊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9例治疗无效,其中4例因呼吸肌麻痹导致死亡,5例行气管切开术。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1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8.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IvIg对患者具有较好的远期疗效。这是因为IvIg能够明显缩短患者的急性期,这样对患者的神经损伤更小,加速了患者病情的恢复。这说明在格林-巴利综合征治疗的过程中应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效果显著。
IvIg是一种被动免疫疗法,其来源有两种:一种是健康人静脉血来源,一种是胎盘血来源[16]。使用时应该注意患者可能发生的类过敏反应,比如不适、荨麻疹以及咳嗽、发热,据报道,严重者可以出现过敏性休克。本试验中并未遇到与药物相关的类似反应,但是在临床应用中应该提高警惕。另外在临床使用中还需要掌握IvIg的适应证和禁忌证,如果患者具有严重过敏史应该谨慎使用,如果患者为IgA抗体的选择性IgA缺乏者,应该忌用。最后,发烧的患者在临床上一般不予使用IvIg。在临床使用中除专供静注的制剂以外,其他制剂不可静注;一旦开瓶使用不得分次;注射时部分患者可有局部疼痛和一过性的体温升高。该使用禁忌证是医生必须掌握的指征。在使用过程中也应该注意患者病情变化,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临床治疗格林巴利综合征主要是为了预防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并减少患者患病时间。而此次研究结果显示,加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后临床疗效显著提高。这说明丙种球蛋白有利于减轻患者病情和急性期的持续时间,有效地降低各种不良事件的发生几率,值得推广和应用。
[1]高永英,袁红梅,郭英君.丙种球蛋白联合激素治疗急性格林巴利综合征20例[J].陕西医学杂志,2011,40(4):485-486.
[2]杨享元.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急性格林巴利综合征的可行性以及疗效分析[J].中国医疗前沿,2013,8(20):56.
[3]任海燕,冯照新,范波胜.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吉兰-巴雷综合征的护理体会[J].中国医疗前沿,2013,16(2):79-80.
[4]饶雪梅,麦朗君,李丽华,等.激素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格林巴利综合征的疗效观察[J].重庆医学,2012,41(17):1739-1741.
[5]杨丽萍.静脉注射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9(3):35-36.
[6] Confalonieri P,Antozzi C,Mangegazza R,et al.Observation on the efficacy of Guillain-Barre syndrome treated with gamma globulin[J].Health Medicine Research and Practice,2014,11(1):55-56.
[7]苏亚凤.首发精神障碍症的病毒性脑炎16例临床分析[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6):101-102.
[8]秦琰,赵清石,鞠浩.静脉注射人血免疫球蛋白治疗非急性期格林巴利1例报道[J].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3(1):88-90.
[9]王英,韩文红,崔建辉.78例格林巴利综合症的临床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2012,10(9):1418-1419.
[10]谢晓红,毕秀杰.纳洛酮与大剂量丙种球蛋白联合应用于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治疗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1,8(13):138-139.
[11]闫军.更昔洛韦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病毒性脑炎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2,9(30):129-130.
[12] Islam Z,Jacobs B C,van Belkum A,et al.Axonal variant of Guillian-Barre sydrome associated with Campylobracter infection in Bangladesh[J].Neurology,2010,74(2):581-587.
[13]王杰.丙种球蛋白治疗格林-巴利综合症的疗效观察[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14,11(1):54-55,59.
[14]袁魁珍,童守义,何慧君,等.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格林-巴利综合征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9(23):17-24.
[15]袁伟杰,肖卫民.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格林-巴利综合征的临床研究[J].海南医学,2006,17(12):16-17.
[16]云宗金,周颖,李宗友,等.丙种球蛋白治疗格林-巴利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导刊,2012,14(3):437-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