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蓉华
尊重学生自由意志,成为现代老师必须接受的新观念。教师对学生的教育的方法也应有所改变和发展,应该思考用合理的方法去弹拨好学生的这根“心灵之弦”。
一、奏响心灵的乐章
教育其实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沟通,一种碰撞,从而达到心灵的一种同化的过程,因此,作为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首先要对学生充满真情,不是冷漠、讥讽,不是简单、粗暴,要建立一种良好的师生情感关系。要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关系,教师必须真情付出,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公平对待学生,不能厚此薄彼,特别是对待较差的学生,教师要多鼓励,多关心,多引导,相信他们的潜力,切实帮助他们不断提高。“每个学生都要发展,但不求一样的发展。每个学生都要提高,但不求同步的提高。每个学生都要合格,但不求相同的规格”。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尊严,更有自己的思想感情和需要。自尊之心人皆有之,学生也是如此。苏霍姆林斯基把要珍惜和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形象地比喻为“要小心地像对待一朵玫瑰花上颤动欲坠的露珠”。现在有的新教师,唯恐学生不“怕”自己,整天把脸拉得长长的,动不动就大声呵斥,学生对他是“敬而远之”,这样的话怎么能真正走入学生的心灵呢?所以,要对学生进行教育,“情”是第一关,只有有情,才能演奏好这一曲“心灵的乐章”。
二、到什么山唱什么歌
平时的工作中,有时会发现教师在学生出现状况的时候,只是简单地把学生叫来,空洞地说上一大堆道理或是简单地训斥几句。这样的处理,学生嘴上也许服了或是表面上服了,但问题并没有真正得到解决,大多数情况还是“口服心不服”。要知道,我们每天面对的是生活在不同背景的家庭,接触不同人或事,有不同性格特征的学生,你怎么能只是简单地运用相同的方法呢?这里所说的不同是包括内容的不同和教育形式的不同。有的同学性格比较内向,那么,我们应该用柔和的语气;有的同学比较冲动,我们就应该先来个“冷处理”;有的同学比较懂事,偶尔犯错,我们只需一个简单的提示……总之,面对不同特点的学生,我们就应该思考并恰当地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俗话说“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对学生的教育也应是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
三、犹抱琵琶半遮面
“犹抱琵琶半遮面”是一种典型的含蓄美,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尤其是对高年级的学生更可以用这样的方法。这种方法,可能比“铁骑突出刀枪鸣”更有效。英国教育学家伯特朗·罗素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不是说不应该关心子女,而是说这种关心应该是含蓄的。假如可能的话,还应是宽厚的,而不应该过分地感情用事。”现代教育不同于传统教育,其中一个最大的变化,就是被教育的对象已经不再囿于一个小家庭,而是过早地融于了大社会。除了父母和老师以外,他们还可以通过电话、电视、电脑、报刊、书籍、旅游等各种现代化渠道,获取大量的社会信息。并依据这些信息对父母的话和老师的话进行对比和分析。所以教育方法也应该随时而变,尤其对那些交际广泛、想象丰富、自我意识、自尊意识都比较强的孩子,更应该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宽厚,多一些疏导,多一些含蓄。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我们每个教师,都应该做这样的“善歌者”和“善教者”。尤其是对那些有点“出轨”的孩子,不是逆流而上,而是顺流而下,以纵治横,以软治硬,以柔克刚,以爱化顽,在不知不觉中,达到教育的目的。
四、难得糊涂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者的意图,他的教育效果越大。”所以,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不应用那些让人不愉快的“要求、命令、必须”等词汇,而应通过“启发、暗示、商量”等形式来进行。暗示,是无声的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教育。高年级的学生只要知道自己做错了事或闯了祸,必然会产生一种内疚感和恐惧感,这两种心态纠合在一起形成孩子做错事之后强大的心理压力,如果做教师的立即对其斥责或惩罚,他的这种内疚感和恐惧感就会非常容易地得到释放。如果利用暗示的方法无声地加以教育,并不是对学生的过错原谅和不闻不问,而是通过教师的无声行为和适时恰当的诱导,让学生知道他做错事带来的后果和影响,从而促成其内疚感的形成和增加。学生会心悦诚服地接受,使这次教训在学生心里印象更为深刻,恐怕一辈子也不会忘记。
对学生的教育,就是在演奏一曲优美的乐曲,教师只要用心投入,认真思考,就能真正弹拨好学生的这根“心灵之弦”。
(作者单位:江苏省吴江区盛泽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