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拍好飞虫的“身份证照”

2015-06-09 07:55陈尽
知识就是力量 2015年6期
关键词:耐性飞虫拍摄者

陈尽

拍摄好动静两相宜的飞虫,是技术的比拼和耐性的进阶,停驻的昆虫好抓镜头,而飞行版的昆虫给人以最真实的生态感受,如何拍好飞虫的“身份证照”,昆虫专家有话说!

器材比拼

拍摄昆虫推荐使用单镜头反光相机(简称“单反”),这种相机机身有“全画幅”与“半画幅”之分。虽然“全画幅”相机画质卓越,但拍摄警惕性颇高的昆虫如蜻蜓、蝴蝶时往往力不从心,不仅主体在画面中所占比例偏小,而且剪裁照片后还会发现主体色彩不准、焦点不实等问题,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离得不够近。可是“全画幅”相机靠近拍摄又容易吓跑昆虫,这时方能体现“半画幅”机身的长处,因为它能使你的镜头焦距增加1.5~1.6倍(根据相机品牌不同,增倍系数略有不同)。如此,我们便能在距离较远而不惊扰昆虫的条件下,拍出较大主体的照片。

耐性进阶

拍摄自然类题材,不似登山运动比的是谁走得快。暴走模式不值得开启,但也非越慢越好。虽然放慢步行速度能观察到更多的东西,但是若对拍摄蜻蜓、蝴蝶这些会飞的昆虫而言,保持常速即可。

摄影时,如果发现大型昆虫,切忌迅速移动,它们对此相当敏感。而接近的姿态以爬行方式为佳,蹲下步行也能有效降低对被摄昆虫的惊扰。总之,越有耐性就越能提高拍摄的成功率。若不慎惊动了停落的飞虫,也不必急切追赶,只要耐着性子保持原地不动,过不了多久,它还会飞回来的!如果你运气好,没准还能遇到飞虫停栖于身边,这时候就是拍摄其复眼或局部特写的绝佳时机!

拍摄飞虫,守株待兔不失为拍摄的上佳策略,蹲守时间越长,越能获得拍摄机会。如果处于低海拔地区,则完全是对拍摄者耐热力的考验,得随时做好汗流浃背的准备。越有耐性,就越能拍出唯美或富有戏剧性的画面,如某蜻蜓会把另一只蜻蜓误认为石块或树枝,而悬停于其身上。

掌握焦平面与景深

由于飞虫之美多体现在其翅膀上,一张理想的蜻蜓或蝴蝶的“身份证照”,则偏好侧面或背面照为佳。拍摄主体必须从左至右或从上到下保持清晰,这就要求拍摄者准确掌握焦平面,在取景框里仔细观察对焦所处的平面是否保证了昆虫的头、胸及腹皆清晰,若没有,则需做同轴轻微的水平转动。换言之,就是使相机的对焦平面与飞虫的身体侧方或背面保持平行,而且务必防止相机抖动。有时甚至拍摄者的轻微呼吸,都会影响图片的清晰度,所以必要时,拍摄者应长吸一口气屏住呼吸拍摄。若还没练就出“铁手功”,建议使用三脚架进行稳定,虽然这会带来操控的极大不便——移动笨重的脚架时非常可能使飞虫受到惊吓而逃逸。

提起“景深”,人们自然会与“光圈”联系在一起,因为光圈的大小决定景深的宽窄。由于飞虫身体表面并非平整如纸张,所以得用小光圈如f/11-f/16,以获得较宽的景深,只有这样才能容纳下昆虫的整个侧面或背面。值得注意的是,太小的光圈微弱的进光量也会使画质下降,光圈越小,画质越差,而且虚化效果也欠佳,使得背景色不够清新亮丽。若拍摄较大昆虫的全身照,则可选择f/5.6-f/8的大光圈,这样能营造梦幻的光斑及减少画面的噪点。

景深除了与光圈有关,还与拍摄距离关系密切。若拍摄时距离昆虫较远,则会拥有非常宽的景深,主体与环境分离不明显,使得照片无表现力。若离得很近,则景深会很浅、很窄,无论手动还是自动对焦都很困难,假如拍摄高倍率放大的微距照片,稍不留神就虚了。

技巧修炼

飞行版的昆虫给人最真实的生态感受。这时候,拍摄者最好采用传统的手动调焦,以快门优先模式为主设置,速度一般达1/500秒,拍摄焦段以200~300毫米为佳。

对于蜻蜓的拍摄,寻找蜻蜓的慢速飞行期成了飞虫爱好者的必修课。若摄影者突然出现在蜻蜓面前,某些种类会迅速起飞并做短暂的悬停,因此可预先调整好参数后再靠近,否则良机转瞬即逝。多数蜻蜓点水产卵或雄虫沿溪流寻找配偶时,会出现小范围稳定的飞行轨迹,这时可采取像运动员“打飞碟”点射的方法抓拍,或在其必经点放置广角相机进行盲拍,总有一定概率获得清晰的影像。

相对于拍摄飞行的蜻蜓,飞行中的蝴蝶拍摄起来则难许多。蝴蝶的飞行姿态似波浪状上下运动且较迅捷,甚至在滑翔时也如此,非常考验人的预判力。只有在蝴蝶访花时,它们的速度才会变得缓慢,因此,在蜜源处等待,成了拍摄蝴蝶飞行的最佳时机。使用广角或鱼眼镜头贴近盲拍,会有较高的成功率,否则只能用碰巧、运气来形容了。

猜你喜欢
耐性飞虫拍摄者
“收拾”家中常见小飞虫
飞虫
街头被偷拍传上网,未告知就是侵权
没耐性的小猴
无巧不成图
飞虫的一分钟生命
小飞虫 等
水稻苗期不同阶段与低氮耐性相关的QTL分析
触摸的岁月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