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逝形存 光照千秋

2015-06-09 20:05
收藏界 2015年10期
关键词:凹面草叶铜镜

汉代是我国铜镜发展的重要时期。中国铜镜以汉镜出土的数量最多,使用最普遍。汉镜不仅在数量上比战国时期多,而且在制作形式和艺术表现手法上也有了很大发展。

两汉时期铜镜的合金比例是比较稳定的,铜的含量为66%~70%,锡23%~24%,铅4%~6%。由于汉镜含锡量高,有利于镜表面的抛光。铜镜中加入一定量的铅,是因为铅溶液环流状态良好,有利于热溶液的匀称流注,有助于镜面平整,减少气泡,提高铸造文字和花纹的清晰度。

汉代铜镜的特点是圆形、薄体、平边、圆钮,装饰程式化。这时期的铜镜采用平雕手法,镜面较平,花纹平整,镜边简略,装饰性强。汉初沿袭战国铜镜的装饰作风,多采用底纹与主纹相结合的重叠式手法,战国盛行的纹饰继续流行。西汉中叶,即武帝前后,铜镜的形制及花纹发生显著变化,地纹逐渐消失,三弦纹桥形纽经过伏兽纽、蛙纽及连峰状纽后,普遍变成半球状圆纽,花纹严格对称于镜的圆面中心,或匀称分为四区。东汉中期至末期,镜面微凸,便于照出面形的全形,符合科学原理。镜钮变得更厚大结实。与第一时期不同,连弧形多在内区。这一时期铜镜布局也更为活泼,区域划分简单,通常以“长宜高官”“长宜子孙”“位至三公”等吉祥语作为铭文。这一时期还创造了浮雕式作法,纹饰较高。

汉代除了继续沿用战国镜外,最流行的铜镜有:蟠螭纹镜、蟠虺纹镜、章草纹镜、星云纹镜、云雷连弧纹镜、鸟兽纹规矩镜、重列式神兽镜、连弧纹铭文镜、重圈铭文镜、多乳禽兽纹镜、变形四叶镜、神兽镜、画像镜、龙虎纹镜、日光连弧镜等。

两汉时期官方和私营铸镜业都得到了普遍的发展。汉镜铭文中出现的许多“尚方”铭及纪氏铭,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尚方”是汉代为皇室制作御用物品的官署,属少府。《汉书·百官公卿表》中的少府下有“尚方”。铜镜铭文中大量出现的“尚方作镜真大好”、“尚方作镜四夷服”等字句表明,制作铜镜也是尚方的任务之一。纪氏铭如:“王氏作镜真太好”、“朱氏明镜快人意”、“田氏作镜四夷服”等,都明确记述了制作者的姓氏,并有很强的宣传广告作用,表明民间铸镜业已十分普及。

西汉末年王莽时期,王莽为炫耀其政绩,曾制作了一批华美而精巧的铜镜,汉镜以王莽时期最为精美。

蟠螭纹镜

此类镜纹饰为蟠魑纹,云雷纹地,镜背中心作圆形或矩形,有的加铸铭文,通常如“长相思,毋相忘,常富贵,乐未央”等言语。

锯齿蟠螭草叶纹镜 直径140毫米 厚4毫米 重345克  俞乐群收藏

圆形,博山钮,呈兽头状。钮外十六内向连弧纹。主题纹饰为四乳四草叶纹,草叶纹两侧蔓生出蟠魑纹,流畅的弧线和乳钉使中区纹饰成为既独立、又互相联系的整体。乳钉区外由十六组两两相向的锯齿纹环绕,与草叶纹区互相呼应。内向十六连弧纹缘。此镜品相完美,纹饰几何对称,疏密得当,装饰性强。这种纹饰布局在汉代铜镜中极为罕见,属珍稀品种。

星云纹镜

又称“百乳纹镜”,有的连称为“星云百乳镜”,主要盛行于西汉中期。镜纽多连峰式,纽座外围及镜子边缘多饰一圈连弧纹,一般都为十六连弧。主纹用众多的乳纹所构成,多是圆锥形凸起,四周连成一圈。乳纹之间,常用圆曲线相连接,状若星云,故名“星云纹镜”。乳钉数目不等,少者三枚,多者十几枚,因此有五星式、六星式、多星式星云镜之名称。有的学者认为:所谓星云纹系由蟠螭纹渐次演变而成,小乳钉系蟠螭骨节变幻,云纹则为蟠螭体之化身。星云纹镜,在我国很多地区都有出土,其中以河南、陕西和江苏发现较多。

星云纹镜 直径180毫米 厚7毫米 重792克  丁方中收藏

圆形,博山钮,钮外八乳钉以连弧纹线条相沟通。两周短斜线纹之间为一周凸起的内向连弧纹。其外两周短斜线纹之间的主题纹饰为四带连珠纹乳座的乳钉将镜背分为四区,每区数枚乳钉以流畅的连弧纹勾连。十六内向连弧纹缘。此镜纹饰简洁刚毅,乳钉尖锐锋利。星云纹镜亦称“百乳镜”,在各地都有出土,上海博物馆收藏一面星云纹镜与此镜纹饰风格相当。

草叶纹镜

草叶纹镜,圆纽,四叶纹纽座,亦有弦纽或伏螭钮座。纽或纽座外一般为大方格铭文带围绕,有的仅有方格而无铭文。内向连弧纹缘,以十六连弧最多,根据布局和纹饰可分为四乳草叶纹镜、四乳花瓣草叶纹镜、规矩草叶纹镜。草叶纹镜是汉代流行的主要镜类之一,以四乳草叶纹镜占绝大多数,主要流行在西汉前期和中期。西汉草叶纹镜遗存相对较多,多出土于西汉早期墓葬。但多数尺寸偏小,铭文也以八字、十二字居多。纽座为方形,四周饰以对称的草叶,有的像花瓣,有的像叶片,外缘用十六个内向连弧纹作边缘。这类铜镜因流行时间长,在汉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伏兽钮“与天无极”铭团花草叶纹镜 直径 184毫米 厚4毫米 重501克  刘东收藏

圆形,伏兽钮,凹弧宽带方钮座。钮座四周各有四字铭文呈逆时针排列:“身无则,始曰服者,乐寿志得,与天无极。”外区以四个乳钉做四分区,乳钉外有花瓣纹乳座,每个分区均有草叶纹。草叶颈部装饰华丽,各甩出两组花蒂纹,外缘十六内向连弧纹缘。整體纹饰精致规整,铸造打磨精细亮丽。此镜十六字铭文,其内容也是首见,书法优美,婉转自如,正是秦汉之间的风格。

双兽钮“长富贵”铭草叶纹镜   直径185毫米 厚5毫米 重645克  孔震收藏

圆形,镜钮异常奇特,双兽对称分布左右,四蹄前后交错,兽头回转上扬,肩部披两狭形羽翼,两兽头之间穿孔以为钮孔。其外一宽一窄凹面方框之间铭文作四方连续排列,合读为“长相思,毋相望,长富贵,乐未央”。凹面方框四角均伸出一株双叶花枝,方框四边外中部,分别饰有一乳钉,乳钉左右各有一双迭草叶形纹饰。十六内向连弧纹缘。西汉草叶纹镜相对遗存较多,多出土于西汉早期汉墓,但多数尺寸偏小,铭文也以八字、十二字居多。

规矩纹镜

规矩纹镜因其铸造雕镂都非常精细规矩,镜纹由规则的字母T、L、V形装饰格式而得名,所以外国学者也称之为TLV镜。其程式相当标准,一般均划分镜背为若干装饰区,从纽座起,以圆纽为中心作为一个单独装饰单位,纽座的外形有圆形、方形、覆萼形几种。紧接着纽座的幅面为内区,是主要花纹的部位。花纹中的T、L形,常常是在铜镜内区的四面,对称地排列于主花中,起着分隔作用。再向外为外区,多装饰有卷草纹或鸟兽纹以及规矩纹,在西汉晚期、新莽和东汉时最为流行,呈半圆状,柿蒂纹钮座,依次饰以乳钉纹、博局纹、短斜线纹、三角锯齿纹、卷云纹等,间以铭文,为汉镜典型器。

汉 “日有熹”铭云气博局纹镜 直径145厘米  厚5毫米  重489克 丁方忠收藏

圆形,半圆钮,柿蒂纹钮座。其外凹面方框内紧贴其四边饰一周短斜线纹,这种纹饰在同类镜中较为少见。两条弦纹圈将纹饰分为三区,内区凹面方框及“T”形纹,T纹两侧有云气纹。中区铭文圈带内完整铭文内容应为“日有熹,月有富,乐毋事,宜酒食,居必安,毋忧患,竽瑟待兮心志欢。乐已茂兮固常然”,此铭文内容有省字现象。外区云气纹配置在L与V纹之间。边缘纹饰为三角锯齿纹和双线波折纹。此镜纹饰布局方式较为少见。《中国铜镜图典》收录一面铜镜纹饰布局方式与此镜雷同。

汉 “黄帝冶竟”铭瑞兽博局纹镜  直径256毫米  厚6厘米  重1505克  冯毅收藏

圆形,半圆钮,柿蒂纹钮座,柿蒂叶内部分镂空,并在叶与叶之间加上四片小叶。其外单线方框与凹面方框之内饰十二乳钉纹间隔十二地支铭。方框、博局纹和八乳钉将镜背主题纹饰区分为四部分,每部分按照四神所表示的方位概念饰有四神之一和众多伴兽。四区分别饰有青龙与羽人持芝草戏禽鸟,人头凤身鸟起舞及禽鳥;白虎与两只小独角兽及羽人尾随回首的长角瑞兽;朱雀与羽人骑鹿及羽人戏长喙凤鸟;玄武与奋蹄疾驰的瑞兽及禽鸟纹。动物纹饰刻画精细,线条流畅,栩栩如生,羽人飘逸洒脱,细微之处渗透出一种仙风道骨的神仙风韵,有的动物虽小,却活灵活现,形神兼备。

汉 “五德”铭文瑞兽博局纹镜  直径190毫米  厚5毫米  重933克 张国枢收藏

圆形,半圆钮,柿蒂纹钮座,座外单线方框与凹面方框之间饰十二乳钉纹间隔十二地支铭,铭文字体为美术体造型。凹面方框、博局纹及八乳钉将镜背主题纹饰区分为四部分,分别饰有青龙与羽人持芝草及长冠凤鸟纹;白虎与长尾独角瑞兽及禽鸟等;朱雀与羽人骑鹿及禽鸟纹;玄武与独角兽及禽鸟等。其外铭文圈带内文字为“雕刻冶镜日月镜,考于五德商羽声,天地和合子孙成,寿主毋极永以宁,长相保有富贵荣”。

汉 “上大山”铭瑞兽博局纹镜(同模二件) 直径187毫米  厚6毫米  重808克、827克 孔震收藏

圆形,半圆钮,柿蒂纹钮座,座外单线方框与凹面方框之间饰十二乳钉纹间隔十二地支铭,凹面方框、博局纹及八乳钉将镜背主题纹饰分为四部分,分别饰有青龙与长冠凤鸟纹、白虎与人首鸟身状瑞兽、朱雀与独角兽、玄武与羽人。其外铭文圈带为“上大山,见仙人,食玉英,饮澧泉,驾交(蛟)龙,乘浮云,白虎引,直上天,宜官秩,葆子孙”。近缘处一圈短斜线纹,边缘纹饰为三角锯齿纹和双线流云纹。纹饰精美,线条流畅,铭文字体优美,动物形象栩栩如生,制作规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此两面铜镜出自同一镜模,千余年之间又邂逅于此,实属难得。(未完待续)(注:文中图文均选自浙江省博物馆编著的《古镜今照》一书,并征得中国铜镜研究会授权发表。)

猜你喜欢
凹面草叶铜镜
新乡市博物馆藏铜镜
九月,我为草叶写下倨傲与伤痛的诗句(组章)
论上海博物馆收藏的两面珍贵铜镜
一片阳光躺在草叶上
建平博物馆藏辽宋铜镜简述
搜集凹面锥体
草叶
草叶旗
辽宋金铜镜辨识举例
减压小心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