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培培
(南空后勤部招飞体检队 江苏 南京 210000)
关于冠心病无痛性心肌缺血患者的临床诊治效果评价
侯培培
(南空后勤部招飞体检队 江苏 南京 210000)
目的:对应用硝苯地平与硝酸异山梨酯联合对患有冠心病无痛性心肌缺血疾病的患者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选择在我院就诊的患有冠心病无痛性心肌缺血疾病的患者8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平均每组41例。采用丹参滴丸对对照组患者实施治疗;采用硝苯地平与硝酸异山梨酯联合治疗组患者实施治疗。结果:治疗组患者心电图监测结果复常时间和心肌缺血治疗总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冠心病无痛性心肌缺血疾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应用硝苯地平与硝酸异山梨酯联合对患有冠心病无痛性心肌缺血疾病的患者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硝苯地平;硝酸异山梨酯;冠心病无痛性心肌缺血;治疗
在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中,无痛性心肌缺血是较为常见的一种,由于该类患者在发病后不会出现明显的不适感,故被忽视的可能性极大,往往会丧失临床最佳治疗时机,进而会导致猝死等急性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提高,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构成严重的威胁[1]。本次对患有冠心病无痛性心肌缺血疾病的患者应用硝苯地平与硝酸异山梨酯联合治疗的效果进行研究。现汇报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7月-2014年7月在我院就诊的患有冠心病无痛性心肌缺血疾病的患者8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平均每组41例。对照组患者冠心病史1-18年,平均病史(3.6±1.2)年;患者年龄41-85岁,平均年龄(56.9±1.4)岁;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16例;治疗组患者冠心病史1-19年,平均病史(3.4±1.1)年;患者年龄43-84岁,平均年龄(56.8±1.5)岁;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17例。两组上述三项自然指标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可以进行比较分析。
1.2 方法
对照组:口服复方丹参滴丸,每次8粒,每天三次,计划治疗一个月;治疗组:口服硝酸异山梨脂,每次10mg,每天三次,口服硝苯地平,每次8mg,每天三次,计划治疗一个月[2]。
1.3 治疗效果评价方法
无效:心电图检查结果和血脂指标检测结果仍然存在明显异常,或病情进一步加重;有效:心电图表现明显好转,血脂指标水平与用药前比较改善幅度超过50%;显效:心电图表现和血脂指标检测结果基本或完全恢复正常[3]。
1.4 观察指标
选择心电图监测结果复常时间和心肌缺血治疗总时间、冠心病无痛性心肌缺血疾病治疗效果等作为观察指标。
1.5 数据处理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实施数据处理,当P<0.05,认为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s)的形式表示,并实施t检验,计数资料则实施X2检验。
2.1 心电图监测结果复常时间和心肌缺血治疗总时间
对照组患者应用丹参滴丸治疗后(17.84±3.40)d心电图监测结果复常,心肌缺血治疗计划共实施(22.35±4.63)d;治疗组患者应用硝苯地平与硝酸异山梨酯联合治疗后(12.71±2.58)d心电图监测结果复常,心肌缺血治疗计划共实施(16.53±3.46)d。两项指标数据组间差异显著(P<0.05)。
2.2 冠心病无痛性心肌缺血疾病治疗效果
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冠心病无痛性心肌缺血疾病治疗效果比较[n/(%)]
对患有冠心病无痛性心肌缺血疾病的患者的病情实施诊断,主要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① 依据放射性核素心肌显像和动态、静息或负荷试验,对心肌缺血的改变情况进行检测,没有其他的因素导致发病,又有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明显增加现象,应用冠状动脉造影方式进行检查可以获得较为准确的结果。② 辅助检查:较其他人群和患者比较,该病患者的血液生化检查结果、血管紧张素Ⅱ、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等指标会呈现异常升高趋势,HDL-C水平会明显降低,检查显示心功能异常。
硝苯地平属于钙拮抗剂类药物的一种,可以使周围动脉和冠状动脉在相对较长的时间内处于扩张状态,对血管痉挛现象进行抑制,是临床对变异性心绞痛疾病进行治疗的首选药物;异山梨酯属于抗心绞痛药物的一种,可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左心功能衰竭疾病的治疗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将两种药物联用应用对患有冠心病无痛性心肌缺血疾病的患者的病情实施治疗,可以使症状的消除速度加快,对预后进行有效改善[4]。
[1] 林建荣.冠心病无痛性心肌缺血的临床诊断及治疗分析[J].临床与实践,2013,22(10):26-27
[2] 焦方晓.冠心病无痛性心肌缺血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探讨[J].当代医学,2012,18(10):108.
[3] 邓敏文.冠心病无痛性心肌缺血的临床诊治分析[J].中外医疗,2012,11(14):30.
[4] 吴开霞,李勇,葛恒松.冠心病无痛性心肌缺血临床诊断及治疗效果探讨[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2,10(9):1136.
R541.4
B
1009-6019(2015)07-006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