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增烈
慢性胃病包括胃、十二指肠溃疡,萎缩性胃炎,浅表性胃炎,胆汁反流性胃炎等,是消化系统常见病,尤以各种胃炎为甚,占到胃镜检查者80%~90%。
胃黏膜受损保护机制削弱
慢性胃病病因虽然各不相同,临床表现也有差异,但有着相同的损害:胃黏膜保护机制不同程度被削弱,甚至黏膜也变得不完整,就像用久了的轮胎变薄了,甚至出现了“窟窿”。
原来健康的胃黏膜,上皮细胞排列规整、结构紧密没有空隙,接近胃腔的最外层有能减少摩擦的黏液。黏膜能分泌中和胃酸的碳酸氢钠。黏膜下层有丰富的血管网,能供应充分的氧气与营养物质,保证病变能快速修复、细胞能及时更新等,细胞内的前列腺素就像一个指挥官,准确、快速地调控、指挥这一完整的保护修复体系。
然而健康的胃,还存在着一股与保护系统对抗的势力——盐酸与胃蛋白酶攻击系统,盐酸的浓度足以溶化小铁钉,胃蛋白酶发威时,对自身胃黏膜的蛋白质也消化起来,丝毫不客气。所幸的是,保护体系有足够的力量来保护我们自己的胃黏膜。
一旦某些外来药物作为“第三者”介入,就会打破这种平衡。这些药物有的损害保护系统,减少黏液分泌,或者分解黏液,使黏液变性;有的破坏完整的细胞结构,制造“裂口”;更有不少药物直接对“修复指挥官”——前列腺素下毒手,削弱甚至使保护系统瘫痪。另一些药物则是给破坏势力“加油”,或刺激胃酸大量分泌,或者加强胃蛋白酶的浓度;而胃蛋白酶在强胃酸鼓动下会更加“为所欲为”。
慢性胃病用药需谨慎
如果胃黏膜原本是健康的,还能抵抗住这些“外来势力”的捣乱,但慢性胃病的胃黏膜,保护系统被破坏,一旦受到攻击,原来病变必然就会进一步恶化:炎症不断向广度、深度发展;溃疡被盐酸和蛋白酶腐蚀得越来越大、越来越深,甚至破坏血管造成胃出血;修复过程缓慢甚至无能为力,治疗药物难以发挥作用;患者原有症状加重,甚至出现新症状……
由此可见,慢性胃病患者一旦用药不慎会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恶果。现将这些“第三者”曝光,以便引起大家警惕。
第一类:消炎止痛药
常用于关节炎、类风湿、软组织损伤、风湿病、心血管病及退热。包括消炎痛、炎痛喜康、萘普生、布洛芬、优布芬等,还有阿司匹林。最近有报告提示,幽门螺杆菌感染者服用此类药物发生溃疡病的风险要高2~6倍。
第二类:肾上腺皮质激素类
常用于抗过敏、肾病、血液病、内分泌病、休克抢救等。药物有强的松、地塞米松、氢化可的松、醋酸可的松等。
第三类:盐酸、蛋白酶或促二者分泌药物、治疗高血压病药物
包括胃酶合剂、稀盐酸、胃蛋白酶、利血平、降压灵、组胺、烟酸、五肽胃泌素等。
第四类:其他
包括维生素D(治疗骨质疏松)、盐酸布酚宁、脑脉康(扩血管用)、谷维素(多用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镇静安眠用的水合氯醛等。
以上这些药物偶尔用一两次,也许无大碍,大量或长期用药时就要小心。必须用某类药物时,可请医生选择其中不良作用较小者,使用期尽量不要太长,在不影响疗效前提下,也可并用某些保护药,尽量避免空腹用药,都是有益的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