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沐春,股民度冬

2015-06-08 08:53:24
商界评论 2015年6期
关键词:目标价股民投行

八年前,阿里巴巴B2B部分在香港刚上市,就经历了暴涨和持续下跌。时隔八年,故态复萌。阿里巴巴赴美上市的钟声和赞誉犹在,股价已经不复当时。阿里巴巴是否会重蹈覆辙,最终取决于未来的业务增长。

今年5月5日,阿里发布财报前夕,其股价跌破80美元,创历史新低,距离最高点缩水近一半。这意味着上市之后进去的股民们,还没及时撤退的,就都被套牢了。很有重复当年阿里B2B香港上市之后股价冲高,然后慢慢下滑的架势。其实前不久马云年会的发言,已经提前透露了信息:一是宣布2015年将冻结员工总数,二是表示对不同业务部门的重组和优化将影响短期业绩。前者说的是成本压力,后者说的是收入压力。可以想象,7号的财报表现不可能很好看,而且阿里巴巴业绩要有高增长,在未来两年内都很难。

阿里没有冬天,但阿里股民的冬天开始了。

如今阿里上市主体集合了淘宝、天猫等核心业务,但是不包含支付宝在内的互联网金融业务。阿里会不会再次重蹈覆辙,这是每一个股民需要担心的。这一次当然不会像B2B业务那样悲催,但是,一个不长不短的黑暗时期,恐怕难以避免。

作为最具全球号召力的中国企业家,马云已经成为当下中国最具有未来巨头潜力的人物,风头正劲。但是在成为真正的全球超级巨头之前,马云依然需要跨越两道很不容易的坎:一是真正实现全球化,完成本土化的蜕变;二是如何从电子商务为主体变成云服务为主体。作为主营业务的电子商务在阿里上市之后,就开始呈现饱和状态,经历了缺乏惊喜的“双十一”,遭遇了与工商总局的一场肉搏大战,也遭遇了毫无招架之力的红包大败仗。我们可以看到,电子商务的收入已经从过去的高增长,进入到一个40%以下稳步增长的“新常态”。新的惊喜只能来自新业务的突破。开拓农村市场只是挖掘潜力,属于维持40%增长的一部分努力而已。全球化富有开阔的想象空间,但是,阿里巴巴真正形成海外规模化的收入,需要付出的代价和努力,可能远远超过人们的想象。

新的希望还在云服务。但是,从瓶颈期的电子商务收入,转为以云服务和互联网金融等服务为主导的规模化收入,乐观地预测,马云至少需要两年时间。一方面,云服务处于发展初期,投入巨大,用户获取成本很高,收入规模有限,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尤其是要顶上原来百亿美元级的电子商务服务收入,更不可能一蹴而就。在云服务方面耕耘将近10年的亚马逊,如今云服务收入也只是刚刚突破50亿美元大关。所以,未来这两年隧道期,将是痛苦的磨练——不仅对于马云,更是对于团队,对于媒体和社会舆论,尤其是被深度套牢的股民们。

就在一个月前,包括美国投行MKM Partners分析师桑德森和奥本海默投行分析师埃拉·杰在内,80%以上的分析师都给予买入评级。当时在研究阿里巴巴的分析师中,36位给予买入评级,5位给予持有评级,2位给予出售评级,12个月的一致目标价在109美元,比阿里巴巴当时的股价超出30%。5月5日,摩根士丹利发布研究报告,维持对阿里巴巴股票的“增持”评级。德银也维持阿里买入评级,目标价98美元。JG Capital投资机构分析师维持阿里的买进评级及97美元目标价不变。大致也比当下的价格高30%左右。要知道,去年底,各大投行的目标价基本都在120美元左右。如此看来,投行的报告主要还是给股民暂时的安慰剂,以及不要恐慌抛售的稳定剂。

到了今天,阿里已经不会再有冬天。即使电子商务和云服务最终成效不佳,但至少还有更大潜力和想象空间的互联网金融业务。但是,对于今天阿里的股民来说,没有更多的选择:只有坚定地相信马云,或是坚定地远离马云。

马云很豪迈地说:过去聪明的人都离开阿里了,剩下的成了富翁。不过,这句话换成另一个说法不知道是否成立:过去聪明的人都抛掉了阿里的股票,剩下的成了富翁。至少这句话迄今为止,还没有显示出正确性。

[编辑 梁 爽]

E-mail:ls@chinacbr.com

猜你喜欢
目标价股民投行
证券分析师估值模型选择偏好及其对目标价的影响研究
第十九届新财富最佳投行评选结果
新财富(2023年4期)2023-04-26 23:08:53
第十五届新财富最佳投行
新财富(2022年4期)2022-04-18 12:14:32
第十三届新财富最佳投行
新财富(2020年3期)2020-03-19 03:51:47
第十届新财富中国最佳投行
新财富(2017年3期)2017-03-23 12:45:31
力量
金山(2016年3期)2016-11-26 20:54:04
力量
小说月刊(2016年4期)2016-03-23 16:58:25
悲催的股民
你是新股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