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宁与小米联合推出智能跑鞋新品,与九年前Nike+的设计概念相似。两家公司对一个已经失败的产品高度模仿,让这次合作的前景不被看好。
3月中旬,李宁公司宣布与小米手环缔造者华米科技达成战略协议,共同研发新一代智能跑鞋,探索大数据健康领域。李宁希望借此来解决目前遇到的转型危机,探索智能跑鞋的市场空间。
作为中国最为知名的本土体育品牌,李宁公司公布的2014年财报显示,该年亏损达到7.43亿元。截至2014年年底,李宁品牌共有4424家加盟店,比2013年降低了11.3%。但同时直营店网络进行了扩张,新开了276家门店,达到1202家,同比增长了29.8%。
积极把控销售渠道的同时,亏损状况并未有所好转,自2012年、2013年分别亏损19.79亿元和3.91亿元后,这已是其连续第三年亏损。而在业绩发布会前三天的3月16日,李宁公司正式公布了与小米合作的消息。
而对于耗费了两年时间,改革计划没有明显起色,业绩依旧走不出亏损泥潭的李宁而言,的确亟须转型自救的良方。一直以来,李宁作为一款运动品牌,主要消费群体却是以25岁以上的人群为主,近两年年轻化的战略均以失败告终。但是,李宁依旧希望能够打开年轻人的市场。
此次与小米的合作,一方面希望借助小米的品牌形象,提升自身在年轻人中的曝光率与口碑。另一方面,在目前的困境中,借助智能穿戴设备的风口,从传统体育鞋服品牌正式进入相对刚刚起步的智能运动细分领域,对于深陷亏损泥潭的李宁公司来说,无异于一根救命稻草。市场的反应也证明了这一举措被看好。消息公布后,李宁公司的股价连升五日,更在当月19日和20日分别大涨11.6%及14.1%。
据悉,双方此次的合作具体内容为:将李宁运动实验室积累的中国跑者数据和测试数据,转化为一系列计算方法,由小米手环研发团队实现放置在鞋底智能芯片中。简单点说,就是小米研发出智能芯片,将其放入鞋底,搭配智能手环使用。
想法看起来很高大上,但是在鞋底加入芯片的设计概念早已经被其他品牌使用过。早在2006年,苹果就和耐克推出了Nike+系列产品,可以跟踪用户的运动数据。但事实上,产品并没有大卖,很多用户也表示购买后用了几次就没有再使用了。
相较于喜爱跑步的用户,大多数情况下买跑鞋第一还是看重品牌和质量。价格问题反而相对并没有那么重要。而对于普通用户来说,定价540多元的李宁跑鞋虽然拥有智能功能,但并不实用,尤其是在这个价位的同类产品中,完全可以买到耐克一类的跑鞋,因此对于普通用户吸引力也不大。跑鞋本身如何从外观、舒适性、耐用性、机能性等方面赶上国际品牌,获得用户认同,对于李宁来说,是一个非常严峻的考验。
除了上述问题,智能跑鞋产品的实际功能也是一个难点。在目前的市场上,多数智能手环所产生的分析数据结果并不令人信服。如果小米芯片记录的结果无法带来真正的指导作用,仅监测跑步时间、路线,那么用户买这个智能跑鞋的意义也不大。
这次李宁与小米推出智能跑鞋的尝试,从合作以及产品出发点来说,是一件好事。但从侧面也可以看出,在国内,不论是互联网企业还是传统零售业,在创新方面上都一直存在着迷失。在日新月异的数码和运动装备产业中,国内两家在不同行业中颇具实力的企业,联合发布的新品,竟然和九年前耐克的设计概念相似,模仿是不是已经成为国内企业的习惯。
2014年李宁电商总收入上升48%,但电商业务占总收入比例仅仅约为5%。过去线上线下互搏难题曾是李宁电商营销缺失的难言之隐,传统渠道在迅速衰落的过程中,如何快速进入互联网,成功地打开在电商方面的销量,是李宁的重中之重。而仅仅与小米合作推出智能跑鞋的举动,对长期面临困难的李宁公司帮助有限。更多情况下,消费者是否会青睐李宁品牌的智能跑鞋,取决于李宁在渠道和品牌上的重塑,但回归零售行业的本质才最为关键。而目前,电商方面的不给力,严重制约了李宁公司的销量。
无论如何,小米每次的投资合作,都会在业界带来一股旋风。但是,这次与李宁的合作,想象空间却是极为有限。两家公司可能都希望借助对方有所突破,可惜的是对方都不是自己的“良配”。
[编辑 王宇航]
E-mail:wyh@chinacb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