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霞
摘 要 借用多媒体“音画时尚”般的辅助功能,课堂“结尾”就会在更有情景、更有情趣的状态下自然收束,有声有色。
关键词 多媒体;语文教学;课件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05-0112-02
编筐编篓,贵在收口。课堂45分钟,学生的认知过程非常重要,而课堂即将结束的尾声也同样不容忽视。毕竟,在课堂行将结束时,学生殷切盼望快点儿下课,此时他们的注意力很容易被分散,如果缺少有效的课堂结尾活动,整堂课就很容易陷入事倍功半的尴尬境地,沉淀反思缺失,学习效益乏力。
笔者结合自己的些许语文教学体验,就此谈几点实践和探索。
1 配乐独白,唤醒情感
文学式独白是课堂情至高潮时的一种淋漓倾泻,是教者醉心课堂、入情入理的一种畅酣表达。这个时候,如果能伴有恰如其分、恰当好处的背景音乐,就更能引起学生的深思、警醒和共鸣。
譬如在教学《孔乙己》一课时,完全可以辅助多媒体,展示《孔乙己》配套插图,以八音盒版《天空之城》作为背景音乐,设计一段包含深情的文学独白作为结束语:
他的死就像树上悄无声息地落下一片叶子,就像荒郊野地里枯死了一棵微乎其微的小草。他在众人的哄笑声中出场,在众人的哄笑声中艰难度日,最后在众人的哄笑声中悄然死去。无人怜悯,无人哭泣!
他在别人的笑声里悲惨死去,没有丝毫同情,没有警醒,只有悲凉的麻木、摧残和侮辱!这就是旧社会小知识分子的悲苦命运啊,只因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毒害和麻痹!悲哀,悲——哀!
在这里,用八音盒版《天空之城》作为独白的背景音乐,低沉,醇厚,凄婉,缠绵。教师用饱满的激情,投入的表情,犀利的语言,对人物形象加以深情剖析,披露旧社会现实,深化小说主题,并辅以恰当的插图和背景音乐,让这节课的收尾表现力更丰富,穿透力更强劲,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耐人寻味,发人深思,唤醒学生披情入理的沉淀和反思。
2 动画迁移,浸润体验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指出:“汉语言文学记载着中华数千年的古老文化,它不是无生命的僵硬的符号,而是蕴含着中华民族独特性格的精灵。”其实,语文课就需要去更多地关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给学生生命体验、心灵对话、情感宣泄的机遇和活动。
美文美读,更要用情之美来激发、用境之美来衬托,这样才能实现用文本来唤醒、用体验来丰润的生动素养目标。语文课文里的很多篇章细节,单凭文字本身难以突破学生的整体感知和深刻认知,尤其是课文学习即将结束时,过多的“模糊”小结远不如多媒体动画的适时“点拨”,这个时候适宜播放直观、形象的动画形象,则更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学生心灵被激荡,生命体验更生动,语文课堂育人效果更是事半功倍。
譬如对《斑羚飞渡》一课的学习,就是在感知课文、品读课文、细读课文等活动过后,把对“斑羚们不约而同地走向悬崖边”这一段落的深读放在了课堂尾声阶段,请学生朗诵飞渡精彩片断。同时在《天亮了》的背景音乐下辅助播放羚羊飞渡的Flash片段,引导学生图文思考:斑羚飞渡的悲剧是谁酿成的?面对这悲壮的生命之歌,你又从中获得了哪些启示呢?你想对猎人说些什么?
于无声处听惊雷。此时此刻,笔者看到学生在真诚而真实地谈着自己的感受,一个接一个,个个表达着自己独特深刻的见解,那么的有滋味,那么的有品位,整堂课在多媒体播放的瞬间达到了高潮,也演绎了一个启人发省的结尾,飞渡的悲壮一幕深深烙印在学生脑海里。
再比如,在进行语文主题学习“少年滋味”一课的最后一个环节“表达交流,抒写‘少年滋味”时,学生的情感的大门怎样打开呢?笔者通过多媒体屏幕展示课前自己写好的作品《那年 那月 那事——献给我逝去的少年》,同时播放《童年》的轻音乐:
……1988年8月,懵懂天真的我迈入了王高一中的大门,我刻苦勤奋学习,成绩也算优秀。初三下半年连续几天午后我高烧不退,父亲陪我去医院检查,确定为胸膜炎,于是在人民医院住院治疗七天,医生建议休息三个月,这就意味着我不能参加中考.听到消息后,我流下了伤心无奈的泪水。当时家里正在筹备建新房,父亲丢下一切工作陪我住院七天。回家后,当我们父子俩再次谈及我休学时,一向坚强的父亲流下了泪水,满心遗憾伤心的我也啜泣起来,我们俩相拥而泣,这一场景将永远留在我心中,直到永远。那其中的滋味,可能只有当时的我们爷俩才能品尝到。1992年9月,我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寿光师范。
啊!我如歌如诗的少年岁月已一去不回了,但这珍贵弥久的记忆会一直伴随着我,越酿越醇,历久弥新,我的人生也一定会因此更丰富多彩,更有意义!
学生倾听着教师的深情诉说,仿佛他们自己也回到了那个如诗如画的年少岁月,物质匮乏而快乐地、幸福地成长着的少年岁月。教师倾诉了少年的故事,抒写了少年滋味,学生也个个欲试,争相交流、分享属于自己的少年故事,课堂气氛达到最高潮。
3 情境对话,拨动心弦
有些情感浓郁的语文课文,教师总期望学生内心同样能生成某种炽热的情感,这就需要场景再现、氛围渲染,用生动的情境拨动学生的心弦,悦动他们真诚的情感。毕竟,真实的情境可以让学生蕴蓄饱满的情感投入学习,从而获得更真实、更深刻的体验和感悟。
不过,语文教材中的很多文字描述,单凭“苦苦”的想象也很难让情境“在线”“再现”。借助多媒体这样的“魔法师”,就可以利用艺术手段去轻松突破它,再现课文描写的场景,把那些或壮观或深沉的情境美生动呈现,从而悦动学生的心灵和情感。
如在教学吴钧的《与朱元思书》时,就可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做该课的收尾:展示富春江风光图片,并配上悦耳的音乐,让学生在视觉上领略富春江壮丽的美景,并把课文的文字叙述与生动的画面融合在一起,学生就会惊喜地发现:正是因为有了山的奇特美、树的层次美、水的灵秀美,才有了富春江绚丽迷人的山水画。
这样的多媒体结尾设计,在情景交融的文本对话中提升了学生的审美度,也在“心随我动”的状态里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壮丽河山,追求淡泊名利”的思想感情。
4 歌声绕梁,生动回旋
雨果说:“音乐是思维着的声音。”语文教学特别是阅读教学,就是一个读中品美、读中悟情的过程,就是一个师生之间、生本之间、生生之间的心灵对话、思维碰撞、情感交融。
实践证明,在语文课堂尾声时刻,利用多媒体播放学生熟悉且又与课文密切相关的歌曲,可以让学生在享受美的同时,产生积极思维、主动思维和创造思维。
如笔者在《荷叶 母亲》一文的结尾时,就是如此“结语”的:“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冰心的《荷叶 母亲》,感悟了浓浓亲情,让我们在享受亲情、享受母爱的同时,永远去珍惜她,珍重她,回报她!最后请同学们欣赏毛阿敏的歌曲《天之大》,再次领略母爱之大——”
……静静地 我想你了,静静淌在血里的牵挂。妈妈,你的怀抱,我一生爱的襁褓,有你晒过的衣服味道。
天之大,唯有你的爱是完美无瑕。天之涯,记得你用心传话……
这样,课堂在《天之大》的歌声里结束,但母爱的旋律和音符却久久回荡在教室里,回荡在意犹未尽的心灵感触里,母爱这一亲情主题也在歌曲艺术的浸润下更加丰盈和丰实起来。
淡妆浓抹总相宜。适宜的多媒体辅助结尾,让语文课堂增添了画面美、意境美,驱动了情趣,生成了智慧,画龙点睛,点石成金。不过,语文课堂总是“遗憾的艺术”,在借助多媒体结尾时也要注意因时制宜、因课而异,不能“捡到筐里都是菜”,一味强调“形式美”而忽略“生成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