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昌芹
新生儿期是指婴儿落地后的四周时间。在这段尚未满月的日子里,新生儿“病”情多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种:
颜面粟疹 新生儿面部莫名其妙地出现不少粟粒大小、乳白色或淡黄色、质地较为坚硬的疹子,微微隆起于皮肤。原来,新生儿皮肤排泄功能差,颜面部的皮脂腺既丰富又发育不好,往往堆积成一颗颗粟粒状的疹子,不久可自然消失。家人不必用手去挤压或用针去挑破,以免招致细菌感染。
眼分泌物 新生儿的两眼经常有不少黏性或脓性分泌物,眼屎很多。这是由于孩子出生时要通过母亲的产道,眼睛被产道中的细菌污染的缘故。新生儿出生后,接产医生会及时给新生儿的两眼滴上杀菌的眼药水。即使这样,细菌未必全部消灭。分泌物多的话,可轻轻用清洁手帕给擦去,再滴上几滴0.25%氯霉素眼药水。
产瘤与血肿 有些新生儿的头部会鼓鼓囊囊地长个“瘤子”。这种现象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产瘤,分娩时,新生儿的头部经过狭窄的产道时某个部位受压,血液循环受阻,局部组织便会肿胀,呈圆形隆起,头皮也出现紫红色,出生后几天里即可消失;另一种是血肿,分娩时,新生儿的头部在产道里“冲锋陷阵”,难免受损而导致头皮下出血,积聚后形成圆形,摸上去有波动感觉。新生儿出生后2~3天,这种产瘤会很明显,以后逐步吸收,至少3~8周才能吸收干净,不必特殊处理,不要操之过急地用针筒抽吸,以免增加孩子的痛苦或引起发炎。
乳房肿胀 出生后一周左右,不论男孩或女孩,两侧乳房都会发生肿胀,甚至还会分泌出乳汁样的液体。这是因为孩子在娘胎里时受到母体和胎盘的雌激素影响,出生后短时期内这种影响未完全消除。乳房肿胀大约要持续2~3周才自然消失。在此期間,不要挤压肿大的乳房,否则会引起感染。
发热 不少新生儿在出生后2~3天内会没有疾病地发起烧来,有时体温竟高达39℃~40℃。这是因为孩子哭闹、饮水不足或外界温度太高(如室温过高、穿着过暖等)、新生儿调节体温的神经功能还不健全等缘故。只要用冷水毛巾在新生儿的额部或四肢降降温,设法多喂点儿水,体温就会迅速下降。如果不退,须看医生,给予静脉注射液体,也就解决问题。
呕吐 尽管新生儿有吸吮、吞咽的本能,但是,哺乳不当而引起呕吐的现象屡见不鲜。授乳不宜过速,一次数量不宜过多,避免孩子吞咽太多的空气。喂奶后轻拍婴儿背部,使胃里的空气排出,尽量不让孩子在哺乳前哭闹,减少空气吸入胃内。有的孩子出生后头几天出现频繁呕吐,可能是分娩时羊水吸入过多的缘故,可让孩子侧卧,便于吐出羊水,也防止羊水误入肺里而致窒息。羊水吐尽后,呕吐也就迎刃而解。个别孩子会出现顽固性呕吐,那就要想到是否患有幽门痉挛或消化道畸形等异常,须去医院检查。
黄疸 出生2~3天的孩子,眼白、皮肤会出现发黄现象,约于出生后4~5天最明显,7~10天才消退,这叫生理性黄疸。这是不必处理的,孩子并无不良情况,也不伴什么不适症状。倘若出生后不满24小时便出现黄疸,而且持续不退和继续加深,便要想到病理性黄疸、新生儿肝炎、先天性胆道闭锁等疾病,要及时诊治。
假月经 新生的女孩,有时会像成人出现月经般阴道里出现少量血性分泌物。这种医学上所谓“假月经”的生理现象,原因同产生乳房肿块一样,是孩子在娘胎里受母体和胎盘雌激素影响的结果,会自然消失的。
新生儿时期也会患上其他疾病,如溶血病、破伤风、硬肿症、皮下坏疽、颅内出血和出血性疾病等。一旦发生,应及时诊治,以免延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