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刀
抗战中结为伉俪
冼星海于1905年出生在广东省番禺市一个贫苦渔民家庭。1921年,冼星海进入广州岭南大学附中预科半工半读;1929年,离沪赴法勤工俭学;1931年,以优异成绩进入巴黎音乐学院高级作曲班继续学习和深造,成为该班历史上第一名中国留学生;1935年,学成毕业并踏上归程。
在上海,经田汉和张曙介绍,冼星海参加了“歌曲作者协会”,并结识了进步音乐家任光、吕骥、贺绿汀等人。此后,冼星海谱写了著名电影《夜半歌声》主题曲、插曲《热血》和《黄河之恋》,并为电影《壮志凌云》谱写插曲《拉犁歌》。后来,冼星海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文化组织——中苏文化协会,与诗人塞克合作创作了《救国军歌》《保卫卢沟桥》《赴战曲》等爱国歌曲,用音乐鼓舞中国人民英勇战斗。
上海、南京等地失陷后,千年古城武汉一时成了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国各地的抗日志士、文艺人才齐聚武汉城。1937年10月,冼星海应周恩来和郭沫若之约抵达这里。随后,他在武汉发动了十余万人参加的长江上火炬歌咏大游行,场面蔚为壮观。国家的存亡、民族的危难、大众的疾苦激发了冼星海强烈的创作欲望,他邊创作、边宣传、边游行、边谱歌,《救国军歌》《在太行山上》《起重匠》等脍炙人口的作品,就是他在那时完成的。
当年,23岁的钱韵玲在武汉第六小学任音乐教师。她的父亲钱亦石是中共早期党员、著名学者、社会活动家、教育家。钱韵玲从小随父亲在上海读书,并和母亲经常为地下党传送信函。“七七事变”后,她回到湖北,成了抗日救亡宣传第一线的骨干。对冼星海,她并不陌生。
先前,冼星海在上海创作《战歌》录制唱片时,担任合唱的是上海新华艺专的学生。钱韵玲作为合唱队的一员,与这个崭露头角的海归音乐才子有了数面之缘。
1938年年初,钱亦石不幸逝世,武汉为其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钱亦石是冼星海非常尊敬的师长,骤闻噩耗,他悲痛不已,当即挥笔写了一首挽歌。挽歌写好后,冼星海把歌谱交给歌咏队排练,要在追悼会上咏唱。歌咏队派了一位姑娘前来取歌谱。姑娘皮肤白皙、气质高雅,眼角、眉梢尽是悲戚哀伤。当她捧读歌谱“不灭的火,永生的石,同垂不朽,亦血亦铁”后,顿时泪流满面、泣不成声,如一枝泣露幽兰。冼星海关切地询问,女孩哽咽着告诉他,钱亦石是她的父亲。
此后,冼星海和钱韵玲的交流便多了起来。不久,著名演员金山来到武汉拍电影,准备在东湖取景拍摄。金山一直非常欣赏冼星海的艺术才华,不仅让冼星海担任影片配乐的作曲,还让他在电影中饰演一个角色,并在冼星海的引荐下让钱韵玲饰演另一个重要角色。拍摄电影的日子里,冼星海和钱韵玲朝夕相处,擦出了爱的火花。
在5月14日的日记里,冼星海袒露了对钱韵玲的爱恋之情:“韵玲拿热水来给我洗脚,拿靴子给我换,我觉得她心地很好。不仅纯真可爱,而且外表美,又能处处表现出来。我不禁很感动,甚至我要爱恋她起来!”
后来,冼星海郑重地把影片插曲《江南三月》献给钱韵玲。酷爱音乐的她感动至极。这一年,冼星海34岁,钱韵玲24岁。这年的7月20日,他们在田汉等人的主持下正式订了婚。
在延安同甘共苦
1938年9月,冼星海接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以下简称鲁艺)全体师生的邀请电报。他高兴地对钱韵玲说:“我们到延安去吧。”说走就走,这年11月,两人携手离开武汉去了延安,并在途中举办了简单的结婚仪式。
到达延安后,党中央有关领导和鲁艺全体师生热情地接待了他们,还为他们举行了欢迎晚会。在延安,他们像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故乡。延安文艺界许多知名人士,如鲁艺院长沙可夫、主任吕骥以及丁玲等都亲自到他们的住地来看望。在那里,夫妻俩住进组织安排的一孔窑洞里。冼星海在鲁艺音乐系任教授,钱韵玲则在学院的高研班学习。从此,他们开始了革命的新生活。1939年7月,冼星海正式担任鲁艺音乐系主任。
在鲁艺,冼星海有一套独到的教学方法,深受同学们的欢迎。据音乐家李群回忆说,冼星海在教学生自由作曲课时,常常让学生随意选择一首歌词谱曲。当时,李群在鲁艺音乐系学习。一次上课时,冼星海把她作的曲子唱给大家听,并且一边修改一边跟大家讲解。他形象地启发大家说:“你们看,这像不像一个小女孩梳了两条小辫子,一边唱一边跳。”在他的启发下,学生们学作曲的热情大增。冼星海还经常在学生们的作业上写评语。李群说她至今还保留着两三页有冼星海写的批语的作曲手稿,成为一份珍贵的纪念。
1939年春天,国民党对陕甘宁边区实行全面封锁。在毛泽东“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下,边区人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冼星海和鲁艺的师生们一起上山开荒。在热火朝天的生产运动中,冼星海满怀激情地创作了大型歌舞话剧《生产大合唱》,讴歌边区人民自力更生的大无畏革命精神。
当时的生活条件非常艰苦,吃惯大米饭的冼星海和钱韵玲,慢慢地适应了色泽鲜艳却口感粗糙的小米饭;买不到咖啡,钱韵玲便把黄豆炒熟,磨成粉,拌上红糖,用开水冲成“土咖啡”;烟嘴坏了,冼星海就把一支毛笔的笔头拔掉,把笔杆安在烟斗上当烟嘴用。艰难的环境让这对贫贱夫妻滋生了相濡以沫的深情。
冼星海艺术创作的习惯是:思考一旦成熟,工作起来的劲头相当惊人,可以连续几天几夜不休息直至作品完成。1939年3月26日至31日,冼星海六天六夜几乎不眠不休,完成了著名的《黄河大合唱》的创作。作品以排山倒海般的雄壮气势、热情奔放的旋律,展现了抗日战争的壮丽图景,热情地歌颂了不屈不挠、争取自由解放的英雄儿女。
在冼星海创作《黄河大合唱》的日子里,钱韵玲精心地照顾他的生活起居,为他熬红枣汤、烤山药蛋,并帮助他在空白稿子上画好格子便于他谱曲。4月,《黄河大合唱》在延安首次公演,冼星海亲任指挥。由于《黄河大合唱》充满了民族抗战的时代精神,气势磅礴,演出引起空前的轰动。大半个中国的天空,都回荡着这一铿锵而沉郁、悲壮而奋进的旋律。
1939年5月11日晚上,在庆祝鲁艺成立一周年纪念晚会上,毛泽东对《黄河大合唱》给予了高度评价。同年7月,周恩来自重庆回延安,看了这部作品的演出后,为冼星海题词“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很快,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被推上国际舞台,成为推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战斗檄文和喧天鼙鼓。1939年6月14日,冼星海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实现了自己多年的夙愿。
1939年8月15日,他们的孩子出世了,取名妮娜。出身贫寒、命运多舛的冼星海,终于真正体会到了事业蒸蒸日上、家庭其乐融融的幸福滋味。
1940年春天,冼星海接到组织的安排,和电影导演袁牧之一起前往苏联为纪录片《延安和八路军》做后期制作。
行前,毛主席亲切接见冼星海和钱韵玲,鼓励他们共同为民族解放而奋斗。鲁艺的师生们还为他开了欢送会。窑洞里,炕上炕下挤满了人,一盏小油灯照着冼星海那热情激动的脸。他对音乐系的每一位同学都有一番简略的临别赠言。同学们颇有兴味地聆听着他的话,不时发出阵阵笑声。轮到李群了,冼星海诚恳而高兴地说:“李群,你可以写兒童歌曲,而且一定可以写好。等你写够50首的时候,我给你发一枚奖章。”大家听了,又是一阵哄笑。
冼星海临行那天,大家不约而同地从窑洞中、平房里,从四面八方走来为他送行。钱韵玲抱着未满周岁的女儿,与送行的人一起一直走到飞机场,为冼星海作最后的挥手告别。
在西安等待出行的半年里,冼星海给留在延安的钱韵玲写了18封信,他还多次托往返西安和延安的友人给妻女带去饼干、奶嘴等物品。
一别生死两茫茫
1940年11月,冼星海等人获准取道新疆赴苏联。同年12月,冼星海抵达莫斯科,受到苏联音乐界的热烈欢迎。冼星海向苏联朋友介绍了《黄河大合唱》的创作情况,并和苏联同行交流和切磋音乐艺术,同时酝酿和准备从事新的音乐创作。不料次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德国法西斯入侵苏联。冼星海原来的初衷不能实现。于是,他决定返回祖国。
这时,新疆的临时督办盛世才突然反共,他们无法取道新疆回国。为了与妻女团聚,冼星海费尽周折,始终没有如愿,也彻底与国内失去了联系。后来,他先后辗转到蒙古的乌兰巴托和哈萨克斯坦的阿拉木图、库斯坦纳依等地,但仍然路途不通,回家的路途漫漫。
1943年初冬,冼星海回国不成,又单身一人徒步跋涉重新回到莫斯科。在供应十分困难的战时,他仍然坚持从事音乐活动,创作了各类音乐作品60余部,相继完成了《民族解放交响乐》(第一交响乐)、《神圣之战》(第二交响乐)、《满江红》(管弦乐组曲)、《阿曼该尔达》(交响诗)和以中国古诗为题材的独唱歌曲等。这些作品的主题都是表现中国人民和苏联人民反法西斯斗争的。
之后,由于过度劳累、营养不良、环境恶劣等原因,在小城库斯坦纳依,冼星海病倒了,患上了肺结核、心脏病、腹膜炎、肝病等多种疾病。重病中的冼星海走投无路,就到莫斯科外文出版社找到了李立三。李立三很热情地把重病中的冼星海请到自己的家里住下,又为冼星海多方奔波联系。一个多月后,才得到苏联国际救济总会的帮助。1945年苏德战争结束前夕,他们把冼星海送到了莫斯科医院进行治疗。
冼星海一直怀念祖国和亲人。病中,他还创作完成了《中国狂想曲》。李立三夫妇经常到医院去看望、照料他。由于冼星海身患严重的疾病,沉疴积疾,医院已无回天之力。1945年10月30日,冼星海在莫斯科的医院中病逝,终年只有40岁。李立三夫妇帮助料理后事,与苏方一起共同为冼星海举行了隆重的安葬仪式。
这一切,远在数千里外的钱韵玲一无所知,她仍痴痴地等待着丈夫的归来。1945年11月初,钱韵玲去东北前夕,在延安一次文艺联欢会上,毛主席拉着妮娜的小手高兴地说:“这次你们去东北,你爸爸可能等在那里。”谁知,她们尚未出发,冼星海逝世的噩耗就传到了延安。
当时,许多同志失声恸哭。真是“黄河一曲天地动,巨星陨落世界惊!”毛泽东还亲笔为他题写挽词:“为人民的音乐家冼星海同志致哀!”
冼星海逝世后,苏联人民将他安葬在莫斯科近郊的一座公墓里,骨灰盛放在一个灰色大理石小匣子里,匣子正中镶嵌着一张他的椭圆形照片,周围环绕着缎制的花束,下面镌刻着一排金色的俄文:中国作曲家、爱国主义者、共产党员:黄训。黄训是冼星海在苏联使用的名字。
如果冼星海按照恩师保罗·杜卡斯的要求留守法国,恐怕他早已成为像贝多芬那样伟大的音乐家了。这样一个人物,却在40岁时长眠于异乡。1983年,客死苏联38年的冼星海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人们在广州白云山旁幽美的麓湖之畔为他营建了陵墓,以示对这位人民音乐家的爱戴和怀念。
如今,在哈萨克斯坦的旧都阿拉木图东区,还有一条用冼星海的名字命名的大街——冼星海大街。1998年7月,江泽民在访问哈萨克斯坦期间,还亲笔为冼星海故居题词:“忆星海,黄河涛声蒙回于耳;访邻邦,友谊之花绚丽夺目。”
1958年,钱韵玲带着母亲王德训来到杭州后,一直生活在杭州,钱韵玲曾在浙江省文化厅(浙江群众艺术馆)工作过,还担任过中国音乐家协会浙江分会的名誉主席。为了继承先生冼星海的遗愿,钱韵玲倾注毕生心血从事儿童音乐和群众歌曲的创作,即使在病中也不辍笔,直到1994年她在杭州走到人生的尽头。她曾说,“有音乐相伴,星海便不曾离开!”
今年是冼星海逝世70周年纪念年,也是《黄河大合唱》创作76周年纪念年。如今,这对革命夫妻虽然随着历史渐渐远去,然而,他们生前用热血和生命创造的巨大精神财富,特别是冼星海所创作的那些不朽的音乐作品,将永远存于天地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