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导批注——在心灵与文本之间架设融通桥梁

2015-06-08 18:03:12陈锦林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5年4期
关键词:体悟意蕴文本

摘要:文本阅读是读者与文本和作者进行心智对话交流的过程,而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批注,有助于学生高速有效地走进文本,提升学生的感知能力和表达能力。本文就提出要让学生在提升思考中注重批注习惯的培养,在批注中走进文本内核,根据文本的不同文体进行不同批注等几个维度,帮助学生在心灵与文本之间架设融通桥梁。

作者简介:陈锦林(1984-),女,江苏如皋人,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

文本阅读是读者与文本、作者进行心智对话交流的过程,小学生受到自身生活阅历、认知能力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一时难以融入文本意蕴,形成深入有效的对话,更多地还要借助于教师的讲解与传授。而教师解读,难免会形成高高在上的权威论调。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努力创设途径,引导学生进行批注,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随时记录自己阅读的感受与体悟,形成自我思想体系,提升阅读能力。

一、注重批注习惯的培养

(一)改变浅表阅读,提升思考质地

小学生一般性的阅读,只能驻足于文本的表层,提取吸收文本的内容梗概和信息,常常是浅尝辄止,而对于文本内涵,缺少足够的自觉认知。这种浅表性的阅读,无法在学生内心形成情感的共振和积淀,过目即忘,根本不能提升成为学生的阅读能力。而在此时运用批注的阅读方式,则有效地促发学生内在的深层思考,以手中之笔替代阅读之心,让学生在手脑并用下提升阅读的质量。

例如在教学《三顾茅庐》一文时,作为小说文体,对人物刻画的技巧是学生学习体察的重点之处。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课文刘、关、张的描写语言进行深入细致的研读体悟,将自己的感悟所得以理性文字的方式呈现出来,从而强化自身的阅读体验,养成及时批注的良好习惯。

(二)聚焦不同环节,践行不同策略

教学是前后联系,纵横连环的有机过程。通过对预习、教学以及拓展三个不同的版块强化,加强对学生阅读批注习惯的养成。

预习时,学生首次阅读文本,必然会遇到冷僻生字词的障碍和疑惑点,学生的及时批注有助于学生将初次阅读中形成的疑惑进行有效的罗列整合,便于在教学环节富有针对性地与教师、同学交汇碰撞。

而在升华环节中,学生通过预习环节的自主阅读、教学环节中教师的传道授业已经对文本形成了较为通透的认知,学生的体验也有了质的飞跃。此时的批注,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清思路,生发对文本的整体把握,促进学生言语表达能力的提升,从而形成严谨高效的认知习惯。

二、在批注中心文辉映,走进文本内核

真正的阅读是促进心灵与文本的内在交互,学生经历一场从“识别”到“体悟”的思维历程。而在阅读过程中,穿插必要的批注,有效实现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情感连接,引发了学生阅读体验从感性向理性层面的迈进。

(一)识别:在逐步提升中渐入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人类对事物的认知依循着从易到难,由浅入深的逻辑层次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先以整体宏观的视角关注文本,对文本的整体大意和基本内蕴形成大体体验,做到晓其意通其理,洞察文本内在纹理;然后引领学生从文本的细节入手,扫清阅读障碍,聚焦核心语词,从而帮助学生形成由整体到部分的立体化感知框架。

以《郑和远航》为例,教师首先引导学生通读文本,标注出相应的段落,接着通过对文本时间、地点、人物的信息提取,形成对文本内容的整体把握,撰写阅读批注。在这样的基础上,依托课题直击内容,感知文本的重点段落,引导学生逐层感悟。

(二)悦纳:在静思默想中汲取

有了对文本的整体把握,再通过熟读精思将学生的关注力聚焦在文本的核心细节中,在熟读中达到“使其眼皆若出于吾之口”,做到烂熟于心,这样才能在学生的精读品味中为学生积极高质的批注撰写奠定深刻的基础。

还以《郑和远航》为例,引导学生关注“远航前”场面以及郑和威风凛凛的描写,引导学生理解场面的壮观,人物的气质;引导学生关注“互赠礼物”和“克服凶险”来批注感悟郑和远航的真正目的。

高效的批注,让学生沉浸在文本的意蕴空间中,提升了学生对文本内蕴本质的有效把握。

(三)体悟:在悉心体察中领悟

阅读不仅要提取吸收文本所表达的内容,更要结合自身的生活阅历,用自己的身心感悟作者蕴藏在文本中的情感元素,推心置腹,使得学生的心灵与文本的意蕴、作者的情思高度融合,从而形成三者相互交融的澄明之境。

在《郑和远航》一文中,教师可以将文本对描写郑和的语句进行罗列整合,引导学生在文本的纵向阅读品味中,感受他在出发之前威风凛凛、大将风范的精神气质,感受他在遭遇凶险时表现出来的临危不乱、镇定自若的高贵品性。

在批注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读懂文本,更要引导学生尝试将自我意识融入其中形成的真切体验。

三、根据不同文体,把握批注重点

文本体裁的不同注定了作者在创作文本时,其材料选择、谋篇布局、语言风格也各不一样,也就决定了教师在教学时,其目标确立、内容遴选、策略选用也就完全迥异,因此学生的批注方法也应该作出相应的调整。

(一)故事类文本:依循核心主旨,感知人物形象

故事类文本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引导学生进行批注时,除了关注故事类文本固有的“六要素”之外,更主要的是紧扣故事阐发的主旨,从文本的故事情节、语言刻画中探寻凸显主旨的细节,从而借助批注使学生对于文本所表达的平面故事在学生意识中形成立体的感知。

例如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在执教《林冲棒打洪教头》一文时,依托文本,提炼出林冲的核心本质在于一个“让”字。于老师让学生潜入文本语言内核中,探寻凸显林冲“谦让”“礼让”“忍让”的语言,进行会心地阅读,真心地批注。从学生批注交流的结果来看,学生在主旨的浸润下,通过批注深入文本语言,感知人物形象,强化了情节发展和语言运用为刻画人物服务的原则,起到了极佳的教学效果。

(二)散文类文本:紧扣文本之眼,洞察文本内蕴

散文最大的特色在于形散而神聚。在阅读过程中,小学生难以准确把握散文的创作结构,但散文创作者往往会设置聚集文本意蕴的文眼。因此,在引导学生解读文本时,教师可以将学生的思维聚焦在散文的文眼中,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的深度探寻,着力批注,从而牵一发而动全身。

例如《“番茄太阳”》一文展现了盲童明明懂事、阳光而富有爱心的品质。课文涉猎广,描写细,但文中先后三次出现了“番茄太阳”,不同的情境蕴含着不同的意蕴。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番茄太阳”意蕴的批注理解,就能据一点而辐射全文,从而真正领悟文本的核心主旨,深化文本的认知。

(三)诗词类本文:探寻诗词意境,注重生命感发

古典诗词语言凝练丰富,意境悠远深刻,往往寥寥数字便能营造出适切可感的丰富意蕴。在教学诗词类文本时,教师应该注重学生对诗词意境的体悟和开掘,从而扣住诗词教学的命脉,提升教学效益。

例如在执教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望湖楼醉书》一文中,教师将四句诗分为不同的画面,让学生通过诗歌中的语言,结合自身体悟进行批注,从而形成了云、雨、风、水等画面的再现批注,为体味诗歌意蕴提供了极好的补充。

总而言之,批注式阅读方式促成了小学生对文本由粗读向细读的转变,促进了倚重教师向唤醒自觉的突围,促发了模式化认知向个性化体验的迈进,对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高端的阅读品质具有积极的推进作用,应该在阅读教学中大力践行。

编辑∕岳凤

猜你喜欢
体悟意蕴文本
郎世宁的心声与体悟
艺术品鉴(2020年4期)2020-07-24 08:17:32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电子制作(2018年18期)2018-11-14 01:48:06
体悟伟大梦想 汲取创新力量
当代陕西(2018年12期)2018-08-04 05:49:04
历史课点评的意蕴
论秦观词的感伤意蕴
文学教育(2016年18期)2016-02-28 02:34:33
体悟书法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不一样的体悟 2014 RFC国际雨林赛后记
越玩越野(2015年2期)2015-08-29 01:05:14
意蕴难求
小说月刊(2015年6期)2015-04-23 08:4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