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定量测算与分析

2015-06-07 10:42薄平平程立斌包慧珍刘晓春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师范类毕业生专业

薄平平,程立斌,包慧珍,刘晓春

(1.上饶师范学院 图书馆, 江西上饶334001;2. 上饶师范学院 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 江西上饶334001;3.上饶师范学院 招生就业处,江西上饶334001;4.新余学院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 江西新余337000)



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定量测算与分析

薄平平1,程立斌2,包慧珍3,刘晓春4

(1.上饶师范学院 图书馆, 江西上饶334001;2. 上饶师范学院 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 江西上饶334001;3.上饶师范学院 招生就业处,江西上饶334001;4.新余学院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 江西新余337000)

构建了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利用SPPS软件计算了二级指标中各个选项的统计结果,在此基础上测算出各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质量。结果表明,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并不理想。存在毕业生专业对口程度不高,职业发展空间有限,工作压力大,晋升机会小,待遇相对低,并呈现出一定的专业差异。

地方高校; 指标体系; 权重; 就业质量

随着高校扩招及高等教育大众化,就业率高低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评价的主要指标。毕业生的就业率只能反映就业数量多少,并不能反映就业质量的好坏。前些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没有得到应有重视,毕业生就业质量呈下降趋势。作为地方性院校在资源配置、办学条件、社会影响、生源素质、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处于相对劣势,其毕业生就业状况、就业质量更加不容乐观。这种现状已不适合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要求,更不符合中央有关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精神要求。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实现包容性增长,提高就业质量,让劳动者体面就业;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在新时期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教育部“关于做好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提出要“进一步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并要求从 2013年度开始编制并发布学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大学生就业质量日益成为学术界关注的重点。刘素华[1]、秦建国[2]等探讨了“就业”的定义;马庆华[3]、刘素华[1]、代锋[4]等对就业的质量进行了界定;国内外不少学者构建了就业质量指标体系。不少学者认为,就业质量包括工作满意度、工作环境和工作本身特征等。刘素华[1]等认为就业质量指标包括聘用条件、工作环境、劳动关系和社会保障四个大的方面;韦勇[5](2009)则从心理满意度、职业发展、稳定性、社会保障、薪酬收入、专业对口和工作环境几个方面界定就业质量;有学者则从机会平等、劳资关系、培训和职业生涯前景、是否享受社会保障、健康和福利、个人尊严、安全、工作条件、工作性质等九个方面对就业质量进行了考量。不少学者对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方法和模型进行了深入探讨。柯羽[6](2007)运用层次分析法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进行了评价;王秋玉和宋兆沛[7]运用指标综合得分的方法评价了就业质量;王邦田[8]将定性分析与德尔菲法相结合研究就业质量评价的综合指标体系;王旭明和郭立彬[9](2009)运用模糊数学的方法、张海波[10](2010)运用调查问卷的方法对就业质量进行了评价。国内外学者通过相关系数构权法、专家打分法、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法等方法确定就业质量评价指标的权重[11]。以上研究成果为我们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为本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方法和思路。

如今,关于就业质量的界定及其评价方法,学术界颇有理论成果。但是,对各类高校、各类毕业生群体的就业质量进行定量测算却并不多见。本文在以上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江西省三所地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进行定量测算。

1 数据来源与统计

1.1 数据来源

数据来源于江西省3所地方高校2011~2014年毕业生的实证问卷调查。通过(QQ)发电子邮件对上饶师院、新余学院等地方高校2011~2014年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发出邮件4100多份,回收有效问卷3204份。将问卷调查得到的大数据应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运算。

1.2 就业质量评价体系

本文在借鉴其他学者的理论成果基础上,结合地方高校毕业生实际状况,通过对专家、毕业生进行座谈和问卷调查,将影响地方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因素及内在关系进行分析与比较,构建了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由事业、待遇、其他3个一级指标和工作满意程度、专业对口程度、工作岗位层次、工作适应程度、职业发展空间、职业培训机会、加薪或升职时间、工资报酬满意度、劳动强度、工作压力、社会保险、签订劳动合同、同事关系融洽程度、参加组织活动、参与单位决策或表达意见、工作认同程度、变换工作次数、工作环境等18个二级指标组成。

1.3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要定量测算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首先要确定评价体系中各项指标的权重。本文采用专家评定法,请专家对一级指标事业、待遇、其他进行两两比较并确定其权重;对二级指标工作满意程度、专业对口程度、工作岗位层次、工作适应程度、职业发展空间、职业培训机会进行两两比较并确定其权重;对工作后多长时间加薪或升职、工资报酬满意度、劳动强度、工作压力、社会保险、签订劳动合同进行两两比较并确定其权重;对与同事关系融洽程度、参加组织活动、参与单位决策或表达意见、工作认同程度、变换工作次数、工作环境等进行两两比较并确定其权重。最后,根据专家评价与打分得到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中各指标权重以及各个选项对应分值(如表1所示)。

表1 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权重

续表1 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权重

1.4 数据统计

将问卷调查数据应用SPSS按毕业生专业分类进行“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计算出18个二级指标Bij中各个选项的百分比ain。考虑篇幅限制,此处仅列出二级指标中工作满意程度、专业对口程度统计结果(见表2、表3),其它16个二级指标统计结果此略。从表2、3 可见师范类理科毕业生的工作满意程度分别为: 非常满意a11=7.8%,满意a12=52.8%,一般满意a13=35.8%,不满意a14=3.0%,非常不满意a15=0.6%;专业对口程度分别为:非常对口a21=38.7%,基本对口a22=17.7%,基本不对口a23=13.8%,完全不对口a24=29.8%,其它a25=0。其余依次类推。

表2 工作满意程度统计结果

表3 专业对口程度统计结果

2 测算结果与分析

2.1 计算公式

二级指标Bij得分计算式为:

Bij=aj1Xij+aj2Yij+aj3Zij+aj4Mij+aj5Niji=1,2,3;j=1,2,…,6

(1)

一级指标Ai得分计算式为:

(2)

最后,应用下式可得到毕业生就业质量A得分值:

(3)

2.2 计算结果

根据表1确定的二级指标中各个选项对应分值(X、Y、Z、M、N)及其权重ωij、Ωi,运用(1)(2)式可分别计算出按毕业生专业分类的3个一级指标得分表4、表5和表6,最后由(3)式求出各类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得分表7。

表4 各类专业毕业生事业得分

表5 各类专业毕业生待遇得分

表6 各类专业毕业生其它得分

表7 各类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得分

2.3 结果分析

由表4可知,毕业生“专业对口程度”得分较低,尤其是非师范类理科毕业生该项得分最低,只有一半的毕业生专业对口;其次为艺术类,大约55%的毕业生专业对口。事业分中,各专业毕业生“工作岗位层次”得分也较低,其中师范类理科最低;该项分中,“工作适应程度”得分最高,说明毕业生的适应能力较强。各专业毕业生在“职业发展空间”方面得分均较低。师范类理科、非师范类理科、艺术类毕业生在“职业培训机会”方面得分较高,其中非师范类理科达到91.1分。

在表5 中,得分较低的是“加薪或晋升职位”,师范类理科、师范类文科毕业生三年未加薪的人数达到三分之一。师范类理科生的“工资报酬满意度”最低。师范类理科与非师范类理科生“劳动强度”“工作压力”最大。师范类文科生单位交“社会保险”不到三分之二,师范类理科与非师范类文科毕业生“签订劳动合同”的不到三分之二,调查中发现这些现象主要发生在民营企业中。纵观表4、5、6可见,各类专业毕业生的待遇得分较事业、其它两项得分更低。

从表6 可见,各专业毕业生“其它”项得分相对较高,尤其是“工作认同程度”得分最高,都在95分以上。说明现在的毕业生情商较高,与领导、同事的沟通能力较强。各类专业毕业生的“工作环境”得分第二高,均在90分以上。说明毕业生的工作环境均健康安全,环境良好。毕业后“变换工作次数”得分均在80以上,艺术类和非师范类文科毕业生此项得分相对较低,说明他们工作变动次数相对较多。由表6可知,理科类毕业生工作相对稳定;文科类毕业生情商较高,与同事关系融洽程度及领导的认可程度更高。

由表7可知,就业质量得分在73.48~77.23之间,表明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不高。由于所调查的几所地方高校艺术类专业特色明显,所以艺术类毕业生就业质量得分相对较高。师范类文科生得分高于师范类理科生,其原因是所调查的几所地方高校师范类文科生考上公务员的相对较多,就业质量相对较高;另外,由于专业原因,师范类文科学生在报考教师工作岗位笔试、面试时具有一定的专业优势,所以考上教师编制的较多,就业质量较好,得分较高。

3 结论与策略

3.1 结论

综上可知,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并不理想,具体表现为:专业对口程度不高,职业发展空间有限,工作压力大,晋升机会小,待遇相对低,并呈现出一定的专业差异。究其原因,主要有毕业生自身因素、地方院校因素、用人单位因素和政府部门因素。

(1)毕业生自身因素。毕业生知识结构不够合理、择业观念、求职心态与市场需求错位。地方院校毕业生虽然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但是知识结构不够合理,职业能力不强,就业观念守旧,职业定位不准,心理预期较高,不愿意到基层和民营中小企业就业,自主择业、自谋职业、积极创业的观念和能力不强,对自己未来的职业没有长远规划和准确定位,不能脚踏实地从基层做起,急于求成,致使大部分毕业生工作专业不对口、职业发展空间小,待遇相对低。

(2)地方院校因素。地方院校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盲目扩大办学规模,在学校定位上攀高、求大、逐利,办学定位及人才培养模式缺乏特色,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不匹配,招生规模和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需求不同步,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与市场结合度不高,片面追求高就业率,忽视毕业生就业质量,影响教育教学质量,导致地方院校毕业生结构失衡、质量不高、数量过剩,严重影响学生的就业质量。

(3)用人单位因素。不少用人单位存在理念传统、招聘门槛高、待遇低等现象。一方面用人单位存在用人“高消费”倾向,追求高学历,所学非所用、高能低配、人力资本浪费;另一方面不能善待毕业生,不能为他们提供适合其发展的职业规划和职业前景,毕业生往往因看不到良好职业发展前景而难以安心工作,离职率高,就业稳定性低。地方院校毕业生专业不对口现象非常普遍,造成学不能致用,薪酬待遇与职位不相匹配,部分用人单位对目前新入职的大学生工资苛刻,福利待遇不高。部分企业在利益至上的用人原则下,只注重短期效应,不能为毕业生提供符合地方院校人才培养层次的生产、技术、管理和经营岗位。有些地区或单位招聘毕业生时附加户口、性别、身高、政治条件、毕业学校层次等条件限制,不能给地方性院校毕业生提供平等合理的就业机会。

(4)政府部门因素。政府宏观调控作用不够明显,市场监督工作不够到位,法律体系不够完善,劳资关系不够和谐,社会保障水平不高。政府部门对地方院校的招生规模、专业设置在供求方面的调控不够到位,致使毕业生人才结构与社会需求不匹配,人才资源浪费。我国至今尚未出台有关提高就业质量方面的法律和法规,缺少对政府、企业、劳动者个人的权利和义务法律层面的约束。已有的法律存在明显不足,只涵盖了就业的权利和义务等内容,而关于促进就业、提高就业质量的规定不具体、不明确、不充分,缺少法律保障。

3.2 应对策略

要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需要学生个人、地方院校、各级政府和用人单位等方面的共同努力。

首先,自身能力不足是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不高的重要原因。地方高校学生在校期间要努力加强专业技能学习,注重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社交能力、职业素养能力和心理素质的提高,巩固专业优势,提升核心竞争实力。要“正视现实、明确目标、准确定位”,做好职业发展规划,提高就业创业能力。

其次,地方高校的发展要和地方经济的发展紧密结合。地方高校应紧紧围绕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和重点产业人才供需对接机制,超前部署战略性新兴产业等相关专业设置和培养计划,实现人才培养、社会需求与就业的良性互动。地方高校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地域优势,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应对产业升级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建设一支专业化、高水平就业工作队伍,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提升就业信息服务质量,完善就业帮扶体系,搭建个性化就业服务平台。

再之,政府部门要营造好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外部环境。在高度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更加重视地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建立公平、公正的就业市场,提供完善的就业服务,健全劳动法律法规,及时出台一些解决或保障大学生就业包括提高就业质量的一些激励措施与政策。加大人力资源市场监管力度,规范用人单位招聘行为,纠正各种就业歧视现象。加大劳动用工、缴纳社会保险等方面的劳动保障监察力度,切实维护毕业生合法权益。

第四,用人单位要树立人职匹配的用人观念。摒弃各种用人歧视,不以学校层次衡量人才,杜绝人才高消费的现象,要给地方高校毕业生提供同等的竞争平台。刚毕业的学生有的是工作热情,缺少的是工作经验,用人单位要给刚参加工作的毕业生一定的“适应期”,为他们提供较好的岗前培训与心理指导,重视待遇留人与感情留人,为毕业生创造较好的职业前景。

地方院校、政府部门和用人单位是决定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外在因素,毕业生自身的就业能力才是决定就业质量的内在因素。外因是提高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必要条件,仅有毕业生自身努力是不够的;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毕业生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至关重要。只有内外结合,才是提高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根本所在。

[1]刘素华.就业质量:内涵及其与就业数量的关系[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5,(9):125-128.

[2]秦建国.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探析[J].中国青年研究,2007,(3):71-74.

[3]马庆发.提升就业质: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视角[J].教育与职业,2010,(12):6-8.

[4]代锋,吴克明.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利弊影响探析[J].教育科学,2009,(3):62-66.

[5]韦勇.新建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权重测算[J].鸡西大学学报,2009,(4): 11-12.

[6]柯羽.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中国髙教研究,2007,(7):82-84.

[7]王秋玉,宋兆沛.构建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探讨[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8,(2): 175-177.

[8]王邦田.髙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医学教育探索,2009,(9):110 3-1105.

[9]郭立彬.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法的高校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模型[J].科技经济市场,2007,(4): 425-426.

[10]张海波.经济管理类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研究——以宁波为例[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10,(6):109-112.

[11]邵毅静.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Quantitative Calcul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Employment Quality of Local College Graduates

BO Ping-ping1,CHENG Li-bin2,BAO Hui-zhen3, LIU Xiao-chun4

(1.Shangrao Normal University Library ,Shangrao Jiangxi 334001,China; 2. School of Physics and Electronic Informantion , Shangrao Normal University ,Shangrao Jiangxi 334001,China ; 3. Enrollment and Employment, Shangrao Normal University ,Shangrao Jiangxi 334001,China; 4. School of New Energy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Xinyu University,Xinyu Jiangxi 337000,China)

On the basis of establishing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graduate employment quality, this paper uses SPPS software to calculate the statistical results of the various options in the two level indicators, and then estimates the employment quality of all kinds of graduat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quality of local college graduates' employment is not satisfactory. There is no high degree of professional counterparts, career development space is limited, there is much work pressure, promotion opportunity is small, the treatment is relatively low, and there are a certain degree of professional differences.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dex system; weight; employment quality

2015-10-30

2014年度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14YB105)

薄平平(1959-),女,河南上蔡人,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为图书情报研究。E-mail:1254924634@qq.com

O242

A

1004-2237(2015)06-0115-06

10.3969/j.issn.1004-2237.2015.25.024

猜你喜欢
师范类毕业生专业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阅读与写作:高职师范类学生语文课堂核心教法初探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浙江:中职非师范类专业新教师需进课堂下企业
中小学师范类与非师范类教师的教学能力差异状况及成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