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许梦婷 图/全景视拓
网络时代,你还读书吗
文/许梦婷 图/全景视拓
读书,自古以来就是我们的文化传统,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却需要“读书日、读书月”这样的活动,才能唤醒人们对于阅读的关注。在这个数字化、碎片化阅读蔚然成风的时代,我们的阅读现状究竟如何?记者通过问卷形式调查了445位受访者,从他们的选择中,或许可以一窥现代人的阅读变化。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4·23世界读书日”已经不再陌生,人们习惯在这一天迎接读书的热潮。从4月23日至5月22日这一个月,也是西安一年一度的“读书月”活动。在此期间,记者通过网络问卷和实地调查问卷的形式,展开了“阅读调查”,收回有效问卷445份,并在此基础上对学生、市民以及专家学者进行了采访,来谈谈他们对于读书的看法。
2015年5月13日下午,记者来到西安市雁塔区的一所中学,在老师的协助下,61名中学生填写了调查问卷。统计结果显示,87%的学生每天课外阅读时间少于1小时,有31人表示“学业繁重”是没时间阅读的主要原因,还有11人认为自己“没有阅读习惯”,66%的学生一年阅读课外书籍少于10本。
“学习已经很累了,不想再读什么书。”高中二年级的思瑶一边填写问卷,一边回答记者的提问。在她的叙述中,一天的生活是这样的:早上6点40分出门上学,晚上8点30分左右放学回家,通常写作业到12点左右,周末参加各种各样的补习班,仔细算算,一周也就只有周末能休息。在她的课桌上,堆满了数学、物理等课本及辅导书。当记者问思瑶喜欢读什么书时,她想了想回答说:“最近没看什么。”
“老师会布置一些课外读物,规定每天读几页。但都是一些名著之类的书,不仅读起来费劲,还要写读书笔记,所以不喜欢。”初二女生静怡告诉记者,有次老师布置阅读《文化苦旅》,但她实在看不下去,最后还是大学毕业的表哥帮她写完了读书笔记。而静怡身边的不少同学表示,闲暇时间更愿意拿起手机聊微信、刷朋友圈和看QQ空间。
“应试教育把青少年绑架到分数里,孩子们根本没有时间读书。”谈及这一现状,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客座教授、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学访问学者许建国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所在,“现在的学校教育,把目标聚焦到一个点上,第一层次是考试,第二层次是分数,第三层次是名次,第四层次是升学,第五层次是成功。为了达到这些目标,学习占用了孩子们所有的时间。中小学生成了最没有自由的人,无法支配自己的时间,也没时间读书,谈何自由思考?”
“我们国内的学生,学习内容的难度不亚于国外,背诵、记忆的难度也不亚于国外,但是我们的孩子与国外的孩子相比,在阅读量和知识面上却有很大差距,对世界的理解和人的关怀也有很大差距。究其原因,就是将读书片面地等同于‘阅读教材’。”提起青少年的阅读问题,陕西省图书馆馆长马民玉分析说。
“一个人一生所读的书,远远不是学校里学到的那几本。实际上,课外阅读比课本更重要,它是人们理解社会、认知社会以及适应社会的途径和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讲,课外阅读决定了一个人的素养。”许建国说。
在记者的调查中,超过90%的受访者认为“读书很重要”,但是面对具体的阅读调查,结果却不尽如人意。
有50.6%的人“没有定期读书的计划,随意性阅读居多”,74.2%的人每天阅读时间在1小时以内,43.5%的人表示自己一年阅读的图书为“1~5本”。超过40%的人认为阅读较少的原因是“工作忙,没时间”。然而有趣的是,一边说着自己没时间,一边却又有39.2%的人,每天花费在阅读网页上的时间为“1-2小时”。
32岁的周琪是西安某建筑公司的工作人员,他说:“每天工作时间超过10个小时,经常还要应酬吃饭,回到家里只想躺着上网,根本没心思看书。”在他随身携带的平板电脑中,虽然存储了大量电子书,但他也承认很少翻阅,下载这么多书更像是“心理安慰”。
“每天睡醒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看手机,睡觉前也是看手机。”27岁的西安女孩刘明丽坦言,虽然喜欢读书,但已经很难有大段完整的阅读时间。“即便是读书,也都是用手机看微信朋友圈、微博里分享的文章。有时候觉得手机像个‘时间黑洞’,一低头再一抬头,时间就没有了!”她笑着形容说,“知道这样不好,但就是禁不住‘诱惑’,打开书本超不过5分钟,就要看看朋友圈谁又更新了,微博上又在讨论哪些热门话题。所以,读书的计划也就泡汤了。”
记者通过调查数据还发现,“午休及工作休息时”“节假日”“睡前”仍是读者的主要阅读时间,然而利用“零散时间”阅读的比例也较高,达到了46.4%,“上下班、上学途中”“如厕时”“排队候车、医院候诊时”等都成为现代人的阅读时间。甚至还有部分受访者表示,“随时随地看书”。
记者观察到,这种“碎片化”的阅读方式不仅影响了人们的读书习惯,也进一步促进了数字阅读的发展。
“数字资源的浏览和下载量一直呈现持续增长的态势,差不多在6年的时间里翻了两番。”陕西省图书馆馆长马民玉告诉记者,“2014年,数字资源的浏览量和下载量达到370万篇(册)次,同比增长26.2%;图书外借量则为204万册(次),同比增长10.2%。”
从这一数据可以看出,不论是借阅量还是增幅,数字阅读的发展态势都十分迅猛。记者也从陕西师范大学图书馆了解到,2014年,陕西师范大学图书馆外借图书约64万册(次),为近5年最低。2012年,这个数字是80万册(次)。
“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以及网络环境的变化,同学们的阅读方式呈现多样化。根据这些变化,图书馆加大电子图书的购买力度,截至目前,已购买电子图书300余万册,这也是纸本藏书借阅量下降的一个主要原因。”陕西师范大学图书馆的工作人员介绍说。
记者在采访中,也发现一个极具争议的话题。尽管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移动客户端、电子阅读器等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呈现“碎片化”“数字化”阅读趋势。但大多数人仍心存疑惑:看微信朋友圈、微博等“微阅读”,究竟是好还是不好?“网络阅读”算是真正的阅读吗?
“在朋友圈看文章,也是一种阅读。”教育专家许建国对此持肯定态度,他认为,“在现代社会,我们拥有的是碎片化的时间,不可能有完整的时间坐下来阅读,恰好数字化提供了碎片化的文章,可以说‘一拍即合’。”如今已经76岁的他,每天晚上都会抽出时间看看微信朋友圈,“里面还是有很多好文章”。
在西安从事媒体行业的刘铭磊是数字阅读的拥趸,手机、iPad、Kindle以及电脑,都是他的读书方式。“网络阅读当然算是‘读书’,它和纸质阅读不一样的只是渠道,其他没有什么不同。尽管网络文章短,但并不意味着没有深度。对于读者而言,可以在网络平台上获取任何想读的信息,即便是碎片化的阅读,也增加了人们的选择,而且数字阅读的表达形式更丰富、更美观。”
对于以上观点,汉唐书城董事长唐代伟则明确表示“不认同”:“朋友圈、微博上的那些文章,充其量只能算是浅阅读,与真正意义上的阅读是两回事。人们应该更重视纸质阅读。书是人的良师益友,它使人充实而不寂寞。纸质阅读作为一种深度阅读,被称为真正的文字阅读。”
张洪山是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大四的学生,去年一年在校图书馆共借图书315册,成为全校借书最多的人,但看得多并不意味着“泛泛而读”。大学4年期间,他阅读的书籍达到上千本,精读下来的书有300余本。谈起读书,他也有自己的看法:“我觉得读网络文章或是一般的杂志,都不能称之为阅读,只能算是浏览。”他曾经花了一年的时间去读教育界的经典著作—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400多页的书其实并不厚,但没读几页,就要停下来思考。读书就是这样,要静下心来踏踏实实地看,边读边想。”
西安市的汉枫博文书店已经有25年的历史,是书友们口中的“知名老书店”,其老板孙庆华也是个爱书人。说到读书,他侃侃而谈:“读网络文章,性质和浏览新闻一样,就是看看,不能算阅读。读书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丰富自己、指导自己,给予自身智慧和启发。有些人天天都在读,但是没有获得启发,那就不叫读书。真正的阅读一定要拿起书去触摸、去感知,去体会书里那种历史的沧桑感。”
(文元之摘自《陕西日报》 2015年5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