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雯辉 吴丽
作为电教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突然接到部领导的紧急任务,要求摄制一部工作汇报片,让来检查和调研的上级领导通过片子对部里工作有个总体了解。这类片子通常解说词都逻辑缜密,但党八股味十足,再加上制作的平板化,一般都显得枯燥无味。制作电教片的目的首先是为了让更多人看到,即便是工作汇报片,也要体现电教片这种基本的制作目的和属性。那么,怎样才能让工作汇报片跳出单调的模式,并具备一定的观赏性呢?笔者认为,多利用真实生动的故事来谈工作是个好办法,可以让单调的内容变得丰满起来。
取舍亮点
情与理融合在一起的党教片才会更好看,这个道理众所周知。但如何才能寓情于理呢?对此很多电教工作者都表现得无所适从。因为按照组织部的行文习惯,文字稿必须大而全,用全景式扫描的方法展现工作的方方面面,务求让读者尽览全局,不留“死角”。而我们在撰写解说词时,也很容易便会按照这个惯性思维绞尽脑汁地缩写工作过程、工作成果,甚至根本顾不上考虑是不是应该给“工作”安插点儿事例。通常情况下,按照汇报材料缩写出来的解说词字数都在5000字以上,再加上同期声采访,做出来的党教片大概就有30分钟左右,已经很长了。如若在这基础上再加一个故事,即便简述出来,也要600字左右才能讲清楚,体现在一部汇报片里,就需要3分钟左右的时间。
如果故事“占领”了大量工作成绩,就无法展示清楚这些成绩,这时候我们往往选择不要故事,只要工作汇报。殊不知这样一来,成片效果往往很差,与广大党员群众的喜好背道而驰,领导看着也不见得喜欢。其实,我们何必非要展示全部呢?人们对一头牛身上的肉各有喜好,有的喜欢吃牛尾巴,有的喜欢吃牛筋,有的喜欢牛蹄子,有的喜欢牛耳朵。制作汇报片其实就像厨师做菜,领导来哪个处室调研,根据他们的工作要点、工作方向、工作目标,确定选择哪几个亮点、哪几条经验来介绍就可以了。组织一处、二处、三处、干部处、监督处、人才处的领导来调研,都有不同的侧重点,我们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确定是切一盘牛蹄子还是煮一条牛尾巴给他们端上来。
假如部里工作亮点有18个,一般选择5个亮点来展示便足矣。中间用过渡性语言来安插故事,就显得松紧有序、张弛有度。若不懂取舍,处处是亮点,其结果必然导致三个结果:一是“亮点不亮”,就像一大群照相机对着人的眼睛闪光,反而容易使人看不见,一团黑,领导看完“全面”的片子其实也不容易记住亮点;二是“平板式”叙述导致观者“平板式”接受信息,片子没有起伏,观者也止水无波;三是观众不买账,5秒钟之内换台,成片上传到网上点击率也寥寥可数,片子的宣传面无法扩大。因此,要想让工作汇报片变好看,首先就要学会取舍亮点。
深度挖掘
在故事的遴选上,既要贴合全片内容,又要确保有波折、有看点。这需要充分挖掘故事素材,用细节组成情节,用情节组成故事。比如,要制作一部非公党组织在企业发挥作用的汇报片,故事选择的是企业党工委学习焦裕禄同志甘于奉献的精神,帮扶贫困村五保户的一些感人事迹,那么在稿子里就要体现出这样一些细节。
入村怎么帮扶?帮老人挑水、送药、看病,老人得了什么病?吃什么药?如果吃药不起作用故事就有了矛盾和波折,这些矛盾和波折最终又是怎样得到解决的?把这些问题连接起来,故事的基本脉络就由这些细节积累出了情节。
细节1:挑水时稚嫩的肩膀磨出血痕。
情节1:还是没能解决老人的实际困难,到底什么困难?老人生病。
细节2:老人的病因、病根挖掘出来。
情节2:送药上门却还是无法治愈老人的病。
细节3:去找乡村医生,医生不在家。摔了一跤,好不容易找到医生。
情节3:医生来了,去卫生院取药,打针,治愈。
细节和情节一个接着一个,构成矛盾;矛盾解决了,故事就生动了。由这么一个简单的故事,过渡到一个企业非公党组织真心诚意学习焦裕禄精神,再过渡到全县乃至全市的非公企业都在贯彻习近平同志讲话精神学习焦裕禄,“放大镜”式地展示出非公企业党组织在发挥着巨大的凝聚力这一主题诉求。这样一来,故事就为工作汇报片增添了许多人文因素,不仅领导喜欢看,广大党员群众也会觉得片子生动好看,有说服力。
当然,既然是工作汇报片,在拍摄过程中万万不能让当事人来“演”,因为“演”出来的故事显得很假,会大大伤害故事的真实性。多用一些细节镜头来展示即可,如老人躺在床上,满是皱纹的脸,无神的眼睛,老人家里的破簸箕,烂房子上的蜘蛛网,等等。这些镜头一用上,既真实又贴切。所谓挖掘,不只是挖掘故事深意,还要学会挖掘一些极具说明意义的好镜头。
属性相异
如果在一部工作汇报片中故事属性相同,就会让观众看了感到乏味。如上级组织部门负责基层组织建设的处室来调研工作,汇报片中需要拍摄一些村党支部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故事。
假如插入三个故事,第一个是讲述甲村党支部带领群众养鸭子,第二个故事讲述乙村党总支带领群众种核桃,第三个故事讲述丙村党支部带领群众养蚕。
这三个故事主体相同,情节近似,都是党支部引领搞种植养殖,属于同种属性的故事。这样就单调了,观众看了之后会认为党组织发挥作用就是在种植养殖上,不仅全片内涵不够,而且还很乏味。
换个思维想一下,甲村党支部为什么就不能带领村民发展乡镇企业、建设沙场呢?就地取材,本小利大,叙述出来又很新颖。沙场从建设到分红,诸多困难、矛盾体现出来,故事既有波折,又具备完整性。乙村党总支为什么就不能带领村民发展生态旅游呢?利用天然资源,扩大就业、增加收入、与外地游客接触也增长见识,形成思维观念上的良性循环,这样的故事更新颖更有个性,如果再有雷同,那就真的“纯属巧合”了。
体现农村党组织在经济建设中发挥作用,不一定非要采用种地的故事。确定了拍摄思路之后,摄像机也要拍摄一些不同属性的镜头。比如甲村故事讲建设沙场,可多用写实性镜头来拍摄,用长镜头叙事,显得真实动人;乙村故事讲述生态旅游业,则可使用具备娱乐元素的拍摄方法,大远景体现风光秀美、景色宜人的山间风貌,特写镜头拍出树林下憩息嬉戏的生态虫子鸡,以及色香味俱佳的全鸡宴让游客们大快朵颐的场景。每个故事体现的内容属性不同,镜头属性不同,在工作汇报片中就会呈现出“立体型”的观看效果,亮点纷呈,层次分明,观赏性自然就提高了。
总之,做片子是宣传汇报,也是艺术创作。如果说忽略了宣传的艺术是在党建上的无意识,那么,忽略了艺术的宣传则是在传播上的无概念。必须把握好宣传与艺术的平衡点,把故事讲好,才能把片子做活,把观众留下。
(作者系昆明市东川区文体广电旅游局记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