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国际日报》对“一带一路”报道的分析

2015-06-06 06:29王梦雪
传播与版权 2015年10期
关键词:华文版面日报

王梦雪

一、背景介绍

(一)印尼的《国际日报》

印尼的《国际日报》源自美国的中文报刊《国际日报》,在熊德龙收购美国的《国际日报》后,便计划创办《国际日报》印尼版。他说服已经移居马来西亚有着多年新闻工作经历的李卓辉出任《国际日报》的总编辑。在报刊创办初期由于采编人员对业务不熟,由美国总部对报刊进行技术上的支持。初步成功后,《国际日报》渐渐施展开拳脚。首先,代印《人民日报·海外版》和《文汇报·东南亚版》,这些报纸并不再另外收取费用;《国际日报》不是单纯的代印,而是将这两份报纸的精华内容浓缩至八个版面中,重新编排。此外,《国际日报》不断吸纳办不下去的华文地方报,并改成《国际日报》的地方版,如《国际日报》中的“泗水晨报”一版。同时,《国际日报》也在不断增强发行能力,随印《爪哇邮报》的发行系统,与其结成合股伙伴;全部采用进口印刷设备,并在四个地方同时进行印刷。这些行之有效的举措使得《国际日报》“办出了特色,办出了水平”。

(二)印尼与“一带一路”

印尼华人约占印尼总人口数量的5%,约有超过1000万人,是世界上华人最多的国家之一。同时,印尼也是东南亚最大的经济体。习近平主席在2013年提出了“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印尼作为重要的经济走廊国家之一,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2015年1月1日—2015年6月30日印尼《国际日报》分析

为了对印尼《国际日报》报道中的“一带一路”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笔者选取了2015年1月1日至2015年6月30日的报道,在报纸电子版的高级搜索中以“一带一路”为关键词进行搜索,检索出共计211篇新闻报道,通过对样本进行筛选,去除“更正”“贺词”以及仅仅出现关键词、内容并无相关等无关的报道后,得到的实际有效的报道共计179篇。

(一)类目构建

以印尼《国际日报》中的“一带一路”相关报道为研究对象,以检索出来的每条新闻为分析单位,分析类目为版面、版次、内容、报道时间、消息来源、稿件来源、有无配图、新闻发生地、新闻发生时间、时间框架、评估态度共计11项,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在179篇报道中有一篇报道的内容是介绍“一带一路”的背景资料,所以这篇稿件并未计入部分统计的样本容量中。

(二)分析内容

1.版面分布。印尼《国际日报》一共有17个固定版面,中国要闻、华社新闻、国际要闻是“一带一路”报道出现频率最高的三个版面,分别是50篇、41篇、28篇,约占报道数量的66.5%。中国要闻通常为A4版,华社新闻通常为A8版,国际要闻通常为B1版,由此可见,关于“一带一路”的报道通常都安排在报纸比较重要的版面。

表1:179篇报道的内容分布情况

2.内容分布。表1为179篇报道内容分布情况。笔者将这些报道的内容概括为博览会、国际关系、论坛、会议、交流活动、经贸活动、领导人活动、讲稿原文、协议、人物专访、军事、文化、资料共13项。如表1所示:印尼《国际日报》中关于“一带一路”的报道涉及范围广泛,覆盖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报道领导人活动和交流活动的内容最多,其中交流活动既有经济贸易之间的交流活动,也有一些媒体之间的交流活动。其次是会议和经贸活动以及论坛和国际关系;其中涉及国际关系一项的报道大多为通讯。由此可见,印尼《国际日报》比较重视“一带一路”中涉及政治和经济类的报道。

3.消息来源。将稿件来源分为官方和记者撰写两类,共有144条报道来自于官方,约占80%;35篇由记者撰写,约占20%。

4.稿件来源。“一带一路”报道的稿件来源多样,有国内的权威报刊和通讯社,也有印尼国内的报刊。来自于《国际日报》的稿件数量最多,有79篇,约占所有稿件数量的44.4%;其次是新华社和中新社。可以看出178篇稿件来自于21个不同的通讯社、新闻网、报纸,稿件来源途径多样。

5.新闻发生地。印尼《国际日报》报道最多的是中国和印尼两国的新闻,中国77篇,印尼62篇。这是由《国际日报》的性质和定位决定的。其他国家的新闻约占12%。

6.新闻的报道时间与新闻发生时间之间的差距。据统计得出,新闻发生时间与新闻报道时间差距一天至两天的稿件最多,一共111篇,约占稿件数量的62%。没有明确指出新闻发生时间的稿件有15篇,约占8%。三天及以上的有28篇,其中时间差距最大的为53天:新闻发生时间为3月29日,报道时间为5月21日。

7.事件框架与评估态度。在印尼《国际日报》对“一带一路”的报道中,报道的事件框架可以概括为这几类:事件景况、口语反应、评论与分析、事件结果和先前片段。据统计得出:以事件景况为框架的共有144篇稿件,约占80%。评论与分析共有22篇,全部为通讯,在这22篇通讯中评估态度悲观的有1篇,中立的有12篇,积极的有8篇。除22篇通讯外,其他157篇稿件的评估态度都为中立,即在179篇稿件中中立态度的稿件共计有169篇。可以说明该报关于“一带一路”绝大部分都是十分客观的。

三、分析总结

(一)分析

从上述的图表分析中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印尼《国际日报》对“一带一路”的报道是十分重视的。2015年上半年共计检索出211篇稿件,其中与本次分析相关的有效稿件实际数量为179篇,也就是说平均一天大约有一条关于“一带一路”的报道;此外,通过上述分析“一带一路”出现的版面也可以看出“一带一路”的重视程度。

(2)关于“一带一路”报道的内容权威、丰富、客观。首先,《国际日报》中“一带一路”报道涉及的范围是广泛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都有涉及;其中对政治和经济报道是最多的,这对于两国的和平友好大有裨益。其次,稿件的来源丰富权威。从上述的统计可以看出,印尼《国际日报》出来本报采编的新闻外,从其余20个权威机构获取稿件,如新华社、中新社、环球时报等;报道除了关注中印两国以外,涉及其他“一带一路”11个国家的报道共有21篇。同时,在统计的179篇稿件中有169篇报道的评估态度为中立,这足以说明《国际日报》的报道是比较客观的。

(3)部分新闻报道稍显滞后,部分稿件中一些新闻事件没有明确的发生时间。在179篇稿件中有68篇稿件的新闻报道时间与发生时间间隔3天以上(包括)3天,其中时间间隔最长的为53天;统计样本中,没有明确提出新闻事件发生时间的稿件有15篇。

(4)转载的稿件过多。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印尼《国际日报》与国内的《云南日报》《人民日报》《文汇报》等多个新闻单位为合作单位,所以很多资源是共享的。其中,部分通讯也是转载《环球时报》、中新社等新闻单位。

(二)总结

在1998年苏哈托政权垮台后,经过30多年的禁锢,华文报刊迎来了复苏,印尼《国际日报》是其中最为成功的案例,而它现在所取得的成就与前总编辑李卓辉和全体报社成员的努力是密不可分的。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印尼《国际日报》的报道存在着问题和缺陷,这与从1966年开始的苏哈托政权的“反华”“排华”浪潮有着巨大的关系,这一时期后出现了华文人才的断层。李卓辉2009年接受采访,在讲述《国际日报》的发展时说道,当时报社里面采编人员除了年轻的印尼华人,他们的华文并不熟练,就是五十岁以上热爱新闻的新闻工作者。而排版人员中除了一位懂华文以外都是不懂华文的印尼人。在《国际日报》中有一个版面是“讣告”,李卓辉说每登一次讣告,我们就又少了一位读者。

从上文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即使存在着问题,但不能否认的是,印尼《国际日报》中的“一带一路”报道都在彰显着中国和平崛起的态势和和平发展的道路,传递出中印友好合作、共同发展的信念,以具体的报道为中印两国的共同合作和平相处起到积极的作用。

[1]闻喜.华文报纸在印尼——访印尼《国际日报》总编辑李卓辉[J].中国出版,2009(10).

[2]郑一省.后苏哈托时期印尼华文报的发展——以《国际日报》为例[J].东南亚南亚研究,2013(3).

[3]齐秋萍.印度尼西亚华文报纸副刊历史与现状综论[D].广州:暨南大学,2006.

猜你喜欢
华文版面日报
“和而不同”的华文教育
65岁,《焦作日报》正青春
华文教育中的汉字文化教育
灵感日报
版面撷英
好版面要有独到的创新技巧
华文智慧教学探索
灵感日报
对《朝鲜日报》涉藏报道的思考
版面“三评”看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