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川
现在一些大中小学,开设了大量选修课,可谓鱼龙混杂、良莠不齐。我建议,开课要慎重,要有真材实料,教师对课程内容要有真知灼见。如果一味贪多,打磨不够,粗制滥造,就会败坏学生学习的兴致,耽误学生的时间。课程还是要精才好。与此相关,学校的自编教材,好的不多。编教材可是大学问,要去粗取精,呈现什么而在何处留白,这里面的讲究还是很多的。不可贸然行事,毕竟学生是耽误不起的。
前日和一位有理想、有智慧的校长交谈,说到学校有学生跳楼自杀,悲伤之情溢于言表。校长也倍感压力。学生自杀令人痛惜,原因复杂。总的来说,家庭教育的责任其实更大。如果孩子在家中感到温暖,家长对其期望合理,能让孩子感到父母是他可以依靠的坚强后盾,足以让他面对人生的风雨,孩子一定会更善待自己、热爱生命。现在大多数家长都缺乏生命教育的启蒙,对孩子的爱不够成熟,没有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没有成为孩子面对人生的大本营,这是导致此类悲剧最根本的原因。
孩子有他自己的人生,把他抚养大是父母的责任,而不是父母的一种投资。作为父母,最好不要把自己的得失荣辱以及喜怒哀乐寄托在孩子身上。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的人生之路只能由他自己走。你既不要为孩子活——那样没有自我,不可能让孩子为你自豪,也不能让孩子为你活。你如果依赖孩子,无论是经济上的还是心理上的,他都会感到有种无形的压力,是一种欲说还休的负担。做好你自己,让孩子放心去闯荡、去飞翔。
父母对孩子实施的家庭暴力足以摧毁孩子一生的幸福。我认识一个在惨遭家暴践踏的境遇中长大的人。她的父母受教育程度较低,性格暴躁,对孩子非打即骂。她的父母几乎天天吵架,并将对生活的不如意发泄在孩子身上。她父母的所作所为致使她性格极端偏执、扭曲,极度缺乏安全感,有极强的控制欲和严重的双重人格。她几乎没有发自内心的爽朗的笑,多是苦笑与讨好别人的假笑。作为父母,用家暴、用心罚虐待孩子无异于犯罪,因为他们不仅在制造一个注定只能拥有悲剧人生的人,也在给这个社会增添一个潜在的破坏者。因为这样的人心中没有爱、没有光明。教师要努力发现不幸生活在家暴中的孩子,并妥善解决这些孩子的监护问题。在受教育程度低的人群中,在低收入人群中,在流动人群中,在农村,在城乡接合部,家暴发生的概率更大。希望教师们对来自上述家庭的孩子给予更多关注,关注他们现实生活的处境,关注他们的人生冷暖。一个孩子学业好坏的重要性远低于他能否在一个充满爱与心理安全的境遇中形成健康人格的重要性。
到目前为止,我有32个培训讲座的主题,对象包括教育领导者、教师、家长和学生,教师从幼儿园教师到大学教师。培训讲座自然有研究成果(尤其是思考的成果),但更多的是博采众长,通过梳理和结构化,起到传播新知,激发工作与生活热情,催生教育信念,提升教育智慧的作用。试图通过一场讲座达到多个目标,解决诸多问题是不现实的,但对听众总会有所激励、有所启发。重要的是,主讲者要对讲座精益求精,与时俱进,自觉渗透思想方法,千万不要草率从事,败坏了听众的学习兴致。
我国教师的课程知识与课程能力亟待提高,因为它是影响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只有当教师通晓学生所应该掌握的学习内容的来龙去脉,能够知其然并且能知其所以然,才能真正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中小学教科书中的“知识点”只是人类相关主题认识的极小一部分(尽管可能是比较重要的一部分),对更大的背景的把握,才能将这个“点”完整地凸显出来。只有见森林,才能更好地见树木。课程知识当然还包括课程编制的知识。让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建设是发展教师课程能力的一条可行的途径。
“教师教好书是天职”这一说法没有错,但怎么才能教好书呢?那就是要成为研究者。中国的大中小学教育质量都不高,原因很多,核心的一点是教师素质不高。绝大多数教师连思考都不过关,更不用说研究了。中小学教师要搞研究,但须恶补知识论、学术研究方法论的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