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语言知识及其运用(12分)
1.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酬和(hé)拂晓
千山万壑(hè)有历可援
B.怂恿(sǒng)轩榭
重峦叠嶂(zhāng)不可明状
C.阔绰(chāo)倚丽
浑身解数(shù)美不胜收
D.星宿(xiù)攫取
相形见绌(chù)不屑置辩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2分)
A.托尔斯泰因为长着一张普普通通的脸,因此,无论他到哪个地方,都会给人一种鹤立鸡群的感觉。
B.漫步街头,惊讶地发现,在鳞次栉比的商厦缝隙间,竟埋藏着不少各具特色的书店。
C.近日网络上热销一套外国学者编写的中国历史丛书,对中国历史断章取义、任意评判,谬误不少。
D.经过专项整治,“城中村”流动人口管控脱节、出租房屋藏污纳垢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A.大约在6月份左右,我捉到了不少雌雄的蝈蝈关在我的金属网罩里。
B.当年轻信客上路后,一路上都遇到对老信客的询问。
C.近年来,宜春明月山景区打出营销“组合拳”,有力助推了景区全面发展升级。
D.在大量的题海战术中,常常使得我们的每一根神经都是紧绷着。
4.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2分)
①科学家此前就发现,普通鱼类可以通过内耳中耳石上的生长轮来判断年龄。
②龙虾的具体年龄一直是个谜,甚至有人认为它活到100岁都没有问题。
③科学家最近还发现,龙虾身上也有“年轮”,可以计算出它的年龄。
④研究人员发现,这类物种的生长轮可以在它们连接身体与眼球部分的眼柄中找到。
⑤我们通过树木的年轮可以判断其年龄,那么,动物尤其是我们所知甚少的海中动物呢?
A.①⑤③②④B.⑤①③②④
C.③②④⑤①D.⑤③②④①
5.下列各项中与“父亲对这几棵樟树有特别的感情,他不能容忍我们对它们哪怕一丝一毫的伤害”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父亲对这几棵樟树有特别的感情,他不得不容忍我们对它们的伤害,哪怕一丝一毫。
B.父亲对这几棵樟树有特别的感情,他难道能容忍我们对它们哪怕一丝一毫的伤害?
C.父亲对这几棵樟树有特别的感情,他怎么不能容忍我们对它们哪怕一丝一毫的伤害?
D.父亲对这几棵樟树有特别的感情,他能容忍我们对它们哪怕一丝一毫的伤害。
6.对下面语段内容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不随便打扰别人,尤其是不随便打扰不想开罪你的朋友,应该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门功课。在这方面我是有深刻教训的。有一次得到一位我很敬仰的作家的赠书,受宠若惊,竟至于忘乎所以,觉得书里作家自己画的插图不错,想也没想就去信,要拿自己的字交换对方的画。对方回信,只说眼下没有画画的想法,至于“交换”则一字没提,很婉转很礼貌地给了回绝。我马上就意识到了自己的可笑:别人干吗要给你画画,干吗要跟你交换?这些都没想好就冒失要求,那就只能是一种无理打扰。
A.不随便打扰别人是日常生活中的一门功课。
B.我得到一位我很敬仰的作家的赠书。
C.我向我敬仰的作家索画遭婉拒。
D.我无理打扰我敬仰的作家后很自责。
二、古诗文阅读与积累(22分)
(一)阅读下面古诗词,完成第7、8题。(4分)
喜见外弟①又言别
李益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②。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注】①外弟:表弟。②暮天钟:黄昏寺院的鸣钟。
7.下列对诗的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
A.再现了诗人同表弟久别重逢又匆匆话别的情景。
B.“十年离乱”介绍二人相逢的背景,社会动乱中离别已有十年之久。
C.“沧海事”是指重逢之际诗人与表弟互相倾诉的内容。
D.尾联两句实写了诗人与表弟在分别之际所看到的景色。
8.下列对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全诗层次清晰,前六句从久别到重逢到叙旧,写“喜见”,突出了一个“喜”字,最后两句“言别”。
B.这首诗以朴素自然见长,直抒胸臆地抒发了对表弟真挚的情谊以及对社会安定的渴望。
C.颔联用典型细节,从“问”到“称”,从“惊”到“忆”,表现了诗人与表弟相逢的过程。
D.“几重”而冠以“又”字,同首句的“十年离乱”相呼应,使后会难期的惆怅心情溢于言表。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3题。(10分)
彭时,字纯道,安福人……帝方向①用李贤,数召贤独对。贤雅重②时,退必咨之。时引义争可否③,或至失色④。贤初小忤⑤,久亦服其谅直⑥,曰:“彭公,真君子也。”帝爱时风度,选庶吉士。命贤尽用北人,南人必若时者方可。贤以语时。俄中官牛玉⑦宣旨,时谓玉曰:“南士出时上者不少,何可抑之?”已,选十五人,南六人与焉。门达构⑧贤,帝惑之,曰:“去贤,行⑨专用时矣。”或传其语,时矍然⑩曰:“李公有经济才,何可去?”因力直之。且曰:“贤去,时不得独留。”语闻,帝意乃解。
【注】①向:偏袒。②雅重:甚器重,甚敬重。③引义争可否:引用义理争辩可行与否。④失色:指不顾脸面。⑤忤(wǔ):不顺从。⑥谅直:诚实正直。⑦中官牛玉:中官,官名。牛玉,人名。后面“门达”也是人名。⑧构:构陷。⑨行:将要。⑩矍然:惊惧的样子。endprint
9.用“/”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南人/必若时者方可
B.南人必若/时者方可
C.南人必若时/者方可
D.南人必若时者/方可
10.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2分)
(1)咨:(2)语:
1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2分)
12.从选文中我们可以看到李贤与彭时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2分)
13.在门达构陷李贤这件事上,皇帝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2分)
(三)古诗文积累。(8分)
14.填补下列名句的空缺处或按要求填空。
(1)山气日夕佳,。(陶渊明《饮酒(其五)》)
(2)念天地之悠悠,。(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3)闲来垂钓碧溪上,。(李白《行路难》)
(4),五十弦翻塞外声。(辛弃疾《破阵子》)
(5)莫道不消魂,,。(李清照《醉花阴》)
(6)文学艺术的名家大师深知艺无止境和山外有山的道理,即使是到了“,”的程度,也不敢有丝毫松懈和些许停顿。(用杜甫《望岳》中的句子填空)
三、现代文阅读(3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5~19题。(17分)
槐的怀想
乔叶
①“老槐树,槐树槐,槐树底下搭戏台……”在这简单悦耳朗朗上口的民谣里,很小我就知认了槐树,爬的最早的树也是槐树——自家院子里就有一棵。爬它只在五月,因上面有槐花。清甜的槐花是乡间的美味。“五月槐花香,有福就能尝。”奶奶常常这么说着,就开始蒸槐花给我们吃。
②五月的槐花,真是香啊。
③这天来到沈丘,饭后无事,朋友说要带我们去看一个槐园。我想,槐花都已经开过了,槐树有什么好看的呢?犹疑着,客随主便,还是去了。
④迎面而来的是两棵大槐,朋友说这是“把门槐”。能够把门的槐树,资历肯定了得。我走到右边的槐树前,仰头看上面贴的标签——“树名:国槐;树龄:两千余年”。朋友说这棵槐树被称为“中华槐王”。当初从晋陕两省接壤处的深山里移栽过来时,因其枝干太过繁茂不便运输,便只保留了主干,就这还特意为它开了几公里的路才运了出来。栽植到此时,为确保成活,一直由最资深的槐树专家为它订制栽植方案,密切跟踪,专人养护。
⑤我围着它走了一圈,踱了足有五六步。问朋友这树有多粗,朋友说本地有顺口溜云:“千年古槐树,胸围五米五,看着没多粗,仨人搂不住。”我看着那些婆娑的槐叶。两千年了,槐叶依然如处子般葱翠鲜嫩。看着看着,我有些恍惚起来,想起老家杨庄院子里的那棵槐树,它现在是什么模样?
⑥“院里有槐,招宝进财。”“院里有槐,平平安安。”“院里有槐,福气常在。”这是奶奶经常唠叨的话。每到大年三十上午贴春联的时候,她都会叮嘱父亲在槐树上贴一张“树木兴旺”的红帖子。到了黄昏吃年夜饭的前夕,她都会让孩子们围着槐树走两圈,边走边喊:“槐树娘,槐树娘,你长粗来我长长;我长长了穿衣裳,你长粗了做大梁……”我只喊过一次,还喊成了“我长粗来你长长”,喊完就气急败坏地冲她叫:“迷信!”
⑦五福迎宾槐、比翼槐、连理槐……槐树真多啊。环绕着中心广场的树木,也都是国槐,朋友说有99棵。99,天长地久的意思吧。中心广场叫“千字文”广场,顾名思义,《千字文》被镌刻在了巨型竹简上。此文作者是南北朝时期沈丘人周兴嗣。沈丘地,沈丘人,配上此文甚是妥当。《千字文》我只是听说,从不曾读过,可是,怎么回事呢?看了几句,居然也很熟悉:“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想了又想,是了,是奶奶曾经念叨过的。每到季节更迭的时候,她一边为我们做着棉夹衣裳一边就念叨着这几句。有一次我问她这些话是哪儿来的,她不好意思地说:“你爷爷教我的。人家读过私塾哩。”她是个文盲。
⑧继续走。槐香湖、槐香山、观槐亭……朋友说这槐园有两万多株槐树,与京城槐园、山西洪洞大槐树公园齐称三大槐园。京城槐园我没去过,山西洪洞的大槐树公园我印象深刻。迎面就是一个根雕大门,根是槐根——来到这里的人,都是寻根来的。“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很小很小的时候,就听过奶奶唱这首歌谣。唱了不知道多少遍,唱到了我的骨子里。
⑨可是,那棵最原始的槐树不在了。早就不在了。短暂的怅然之后,我的心情很快平复。那棵槐树在不在重要吗?我忽然觉得,这个一点儿都不重要。只要洪洞在,只要洪洞这个地方在,只要洪洞这个地方还有槐树在,只要还有一直想着洪洞大槐树的人们在,那么,最重要的东西就在。
⑩——正如,亲爱的奶奶已经去世,物理意义上已经离我很远,可是我常常觉得她还活着。在这个下午,我悲欣交集地走在这个槐园,没有人知道,我携带着奶奶的声音和影像,充满了对她的怀想。
(选自《人民日报》2014年9月27日)
15.本文在行文上有两条线索,请阅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4分)
16.文章重点描绘沈丘的槐园,为什么还要在第⑧⑨段拿出一定的篇幅来描述山西洪洞的大槐树公园?说说你的看法。(3分)
17.文章最后说:“亲爱的奶奶已经去世,物理意义上已经离我很远,可是我常常觉得她还活着。”为什么说“我常常觉得她还活着”?(4分)
18.全文多处引用民谣、俗语歌谣及《千字文》中的语句,有什么作用?(2分)
19.作者通过槐树表达了他对“槐”的怀想,现实生活中,什么样的树木会引起你的怀想?请选取其中一种,并用简洁的语言表达你的怀想。(80字左右)(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20~23题。(13分)endprint
勇给自己“修枝打杈”
刘根生
①唐代诗人白居易卸任杭州刺史时,带了两块天竺山石回乡作纪念。一天,他摆弄石块时幡然醒悟:如果到西湖游玩者都带几块天竺石走,天竺山的秀美岂不要消失殆尽?山石虽不值钱,但取之如同贪污,玷污了名声。于是写下自责诗:“三年为刺史,饮冰复食蘖。唯向天竺山,取得两片石。此抵有千金,无乃伤清白。”
②自责,是承认错误后自我批评。白居易在杭州任上,兴湖筑堤,引水灌田,植树成荫,造福百姓。带回两块石头以资纪念,实在“不足挂齿”。然而,他却用放大镜看这件小事,其自律自爱令人肃然起敬。如同树木生长,总有些时候会旁逸斜出一些枝杈来,最终影响了树木的茁壮与伟岸。树木不能自我修剪,人却可以。自警、自省、自责,就是自我“修枝打杈”。这样随时关注自我生长,及时修剪自己,人生主干就不会杂乱变形,人生之树就能长得健康而美丽。
③1937年,贺龙在延安开会时旱烟叶用光了,警卫叫后勤人员买了些烟叶送去。当他得知因自己生活费已用光,这烟叶是用公款购买时沉痛地说:“我贺龙犯了挪用公款之罪喽!”事后两个月间,他每餐减盐减油减菜甚至不吃菜,从生活费中省出钱来把一斤半烟叶款如数还清。如此这般把自家过错放大了看,不为过错找理由,给自己修枝打杈“下得了手”,让人既感且佩。
④孔子说,颜渊能“不贰过”,恐怕皆因其“能见其过而内自讼”。很多时候,有了过失过错别人未必能察觉,有些过失过错微不足道也最易被人原谅,“内自讼”就格外重要了。这是对过失痛切醒悟,是对过错绝不宽恕,是自知之明和光明坦荡,它意味着自我否定、揭短露丑、勇于担责。尽管这样会免不了疼痛或难堪,却能使自己“不贰过”,能帮我们把问题扼杀于萌芽状态以免将来栽大跟头。故而古人云:“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⑤不必讳言,勇于自责者少了,推责者多了起来。无论犯了什么过错,马上把问题归罪于外界或他人,寻找借口来为自己开脱。就连违纪收礼收钱也能找到“理由”:逢年过节送钱送物已成潮流,你躲得了今天,躲不过明天,躲得了下级,躲不了同级和上级。甚至有落马者竟说:人家送礼上门,如果拒绝,就是脱离群众。他们忘了,物必先腐而后虫生。无论社会风气如何,每个人都能凭借道德良知选择正确行为。推责也不会把过错推掉,只会使过错越来越大,直到“不可收拾”。
⑥社会转型期,粗俗化心态容易蔓延。比如有的津津乐道于“坏到刚刚好”:在黑与白之间寻找灰色生存空间,挖空心思在法纪边缘“打擦边球”,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又如“比坏”:干了错事不仅不愧疚,而是用“比我更严重者大有人在”来自我安慰,以“和尚动得,我为何动不得”来开脱自己的错误。修剪自己,就得从知耻开始。“行己有耻”才能知错认错,“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⑦古人云“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于自是;一日无过可改,即一日无步可进”,又“治人者必先自治、责人者必先自责、成人者必先自成”。对于领导干部来说,在私底下、无人时、细微处仍能无愧于心,必做人坦坦荡荡,行事光明磊落,也才能以人格魅力立信于民,以清风正气感化于人。
(选自《人民日报》2014年6月25日)
20.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中心论点。(3分)
21.文章开头引用“唐代诗人白居易卸任杭州刺史时,带了两块天竺山石回乡作纪念,而后在摆弄石块时幡然醒悟”的例子,有什么作用?(3分)
22.本文条理清晰,结构严谨。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全文的论证过程。(3分)
23.如果把本文的题目改为“人要勇于自警、自省、自责”,效果有什么不同?(4分)
四、综合性学习与写作(56分)
24.综合性学习。(6分)
赣鄱大地,绿水青山。鄱阳湖是中国的第一大淡水湖,为了保护这一湖清水,九(2)班开展了“脉脉鄱湖水,悠悠赣江情”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面题目。
(1)阅读下面表格,写出你从中获得的信息。(2分)
(2)近年来,进入秋冬时节的鄱阳湖水位下降、面积萎缩异常明显。有人建议在鄱阳湖与长江入口处修建大坝以缓解鄱阳湖长时间的干旱。但也有环保人士提出异议,认为修建大坝将破坏生态环境。请就此谈谈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4分)
25.写作。(50分)
一个人应该认清自己的天性,知道自己究竟是什么样的人,从而过最适合于自己天性的生活,而对他而言这就是最好的生活。
请以“最合宜的位置”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不限(除诗歌外);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拟题人:蓝寿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