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中的父与子》情景式教学案例与分析

2015-06-05 09:51鲁颖颖
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5年2期
关键词:感言情景课文

鲁颖颖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2-0084-02

情境式教学是指在教学中通过多环节、多手段来创设一种情境交融的氛围,一种有形与无形组成的“教学情意场”,使学生“触景生情”,领会文章所表达的人文精神,认同文章所传递的思想感情,从而自然而然、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以下就以这次5·12大地震中的许多鲜活的实例来讲述《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阐释情景式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情景教学案例]

在学生课前预习的基础上,首先展示这次5·12汶川大地震的相关视频、图片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用3~4分钟时间再次熟悉文本,理清思路。

师:同学们,大家都知道,在5月12号我们祖国的四川发生了8.0级的强烈大地震,在这次地震中有许多的人不幸遇难,其中也有许多像我们这样正在教室上课的孩子,在上课之前,我们首先向他们表示我们的哀悼!(班长:起立!全班默哀一分钟)……怎么准备呢?第一,认真读课文,边读边想,老师会抓住哪些词句来提问,会在哪里提问,如果在这里提问,我该怎么回答。第二,根据自己习惯的方式,读课文。你可以放声朗读,可以默读,也可以边划边读。第三,读完后你还可以跟同桌互相交流。

(学生快速地读课文并在小组中进行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师:现在老师想听听你们的猜测,谁先来?

(请4~5位学生交流他们所猜出的问题,学生会提出各种各样的猜测,教师予以鼓励。)

师:刚才同学们提出了很多非常有意义的问题,说明大家刚才对文章的阅读很细致、很认真,而且还很善于思考。大家认为这位父亲了不起吗?(板书:了不起)让我们先来认识这位父亲。大家都觉得这位父亲了不起,那些周围的人们,那个孩子的父亲就更加觉得这位父亲了不起了。我们相信他们之间一定会谈论些什么或者对这位父亲说些什么,下面就请你们续写这篇课文。假如你是其他那14个孩子的家长中的一员,此时你会对这位父亲说些什么呢?

(学生快速地写着自己的感受,教师巡回指导。)

师:请已经写完的同学来给大家读一读你写的感言,好吗?还没写完的同学也可以按自己的思路来交流你所设想的感言。

(请2—3位学生交流自己所写的感言,然后让他们找出自己用来表达对这位父亲敬佩之情的词语,并板书。学生会使用“坚持不懈”“坚强”“坚守承诺”“永不放弃”等词语。

[分析]

教学一开始,以刚刚发生的5·12大地震导入,结合视频、图片,创设情境,将学生的思绪拉向了地震的惨烈现场。在此情景下再出问题,表面上看是让学生来猜测老师将会提出什么问题,实质上是教师通过学生的猜测结果来更好地把握学情,了解学生对课文的把握程度,以便于后续的教学环节更好地结合学生的实际。教学中,布置学生写感言,而且是要求以其他14位学生家长的“身份”来写,这种“角色替代”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很快进入事件情景中去,感悟情景中人物的真实感受,并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大家都沉浸在孩子被救的喜悦中,沉浸在对这位父亲的无限崇敬和无尽感激之中。

[教学反思】

在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时,一是抓住关键词句引导学生理解。深究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动作描写的重点句的品读,理解内容,体会情感。对这些句子的理解体会,我还非常注意引导学生想象当时情境,如孩子们所处的环境,如何恐惧,7岁的阿曼达怎样鼓励同伴。二是引导学生体验共情。如父亲当初“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的悲伤与绝望,接下来的坚定与决不放弃,儿子生还后的无比幸福喜悦。三是加强朗读训练。披文入情,以读促思,在读中悟。

此外,我抓住了课文中有特色的语言现象,在阅读中学习表达。如“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有人再来阻挡他。”我让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挖了36小时?孩子们在反复品读、感悟的基础上理解父亲为了救儿子,整整挖了36小时,突出了挖的时间之长,之艰难,更能体现父亲执著的信念和救儿所克服的巨大困难。

在品读文本,体验文本的基础上,我还适当地开展了拓展活动,从而深化对课文的理解。如我让孩子们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一方面,锻炼孩子的复述能力,内化语言;一方面可营造关心孩子、勇于担当责任的育人环境。又如,我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想象阿曼达在废墟中会怎样想,会对同学说些什么?当这对了不起的父子紧紧拥抱在一起的时候,周围的人们会对他们说些什么?孩子们都展开了想象的翅膀,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去想,想得很多,想得很丰富,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很浓,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激起了一个又一个的小高潮,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猜你喜欢
感言情景课文
情景交际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老米》创作感言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