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董天策(重庆大学新闻学院院长、教授、博导,本刊特邀审读员)2014年5月,《同舟共进》做过“反腐:关笼子与扎篱笆”专题,阐明了从权力反腐到制度反腐的道理,指出对于让人深恶痛绝的腐败,不仅要“猛药去疴”,还要防微杜渐;既要用科学的权力结构打造“笼子”,还需用规范的制度扎紧“篱笆”。时隔一年,《同舟共进》又推出“反腐:利剑高悬”专题,可见刊物的责任与担当。题记说:“这一次,我们更多探讨的是这段时间以来的反腐规律、金融领域的反腐特点、反腐中的司法角色、反腐触碰的干部制度改革问题,并站在全球的视野,观察中国的反腐运动。”这是一个概括性的说法,还是来看看专家学者的具体论述。
汪玉凯指出,反腐是在为“二次改革”提供动力。目前的反腐,就是在同特殊利益集团作战。如果说第一次改革主要是同贫困作战,那么第二次改革就主要是同既得利益作战。打掉既得利益集团的腐败,才能切实推进第二次改革。皇甫欣平指出,卖官买官,已成为日益猖獗的腐败链,这表明我们的选人用人制度存在缺陷,应当改革干部选拔制度。任建明和乔新生认为,当前反腐的落脚点,是切实推进法治进程,建构有效的反腐败制度,譬如制定《反腐败法》,建立财产申报制度,让党的纪律与国家的法律产生1+1>2的效果。邓聿文指出,金融行业腐败数额巨大,形式复杂,后果严重,改善金融管理,加强制度建设,是金融行业的紧迫事务。
廖燃指出,从全球视野看,腐败从昔日的“禁忌”骤变为人神共愤、全民共诛之罪行,反腐败也从“抓贪官”转向全面推进国家廉政体系建设,改善政府管治能力和促进公司治理透明。未来几年,中国要继续把反腐败运动推向前进,势必加强法治建设。
联系第5期“议政论坛”来看,反腐败必然要加强民主与法治建设。袁刚认为,仇和行事风格堪称当代“酷吏”,所谓“仇和新政”,不过是以猛治国,大胆妄为,以人治挑战体制盲点,虽办成一些事,终究是长官意志和专制作风在起作用。新时代政治的常态是民主与法治,必须明确反对违法乱纪搞改革和对权力的“任性”。包雅钧认为,民主与法治相互离不开,都是应当追求的价值目标。从历史看两者是要同时推进的,但现实中,民主系统性还没有完全跟上。更好的方式可以是二者有重点地交叉前行:现在我们强调法治,过段时间我们或许还要强调民主,这样交替前行才会有更好的发展。
在民主建设的意义上,姚轩鸽《从“纳税意识”到“纳税人意识”》一文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纳税意识不等于纳税人意识,纳税意识里面没有“人”。因此,我们不仅要传播“纳税意识”,更要传播“纳税人意识”。
“前沿观察”栏目的两篇文章,从不同角度触及网络时代的民主建设问题。梁晓声《网络时代的知识者及其“话筒”》强调,网络影响中国的正能量必须肯定,特别是,网络在暴露腐败现象与促进政府服务职能的进步方面功不可没。在此前提下,他对网络舆论的一派喧嚣与狂欢也保持高度的警觉。在他看来,35岁以上的中国“知识者”,最应以网上的理性表现作出示范,真正彰显网络的“社会公器”性质与作用。祝华新《舆情监测:真实民意的“船头瞭望者”》写道:“当前,为什么网络舆论大行其道?因为传统媒体更多强调舆论导向,而舆论监督作用较弱,所以,互联网成为民众表达诉求比较顺畅的通道。”从民主建设立场出发,舆情监测行业不仅要着眼于舆情应对,而且应给政府决策提供一些参考,打通政府和民间两个舆论场,与网络新意见阶层形成网上统一战线,甚至发展成为网络智库,促进民主决策科学决策,最终开创互联网时代与众共治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