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姓氏祠堂对联展示古代宗祠文化

2015-06-04 07:18杨遵贤
对联 2015年13期
关键词:祠堂对联

●杨遵贤

姓氏是汉族家族的标志。 一个姓的历史,一个家族的历史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也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对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支流, 在姓氏文化方面得到一定展示, 其最大特色就是表现在姓氏祠堂上。过去,每一个姓氏的祠堂都必须撰写或镌刻别具一格的对联。 往往一看门上的对联,就知道这一家主人姓氏是什么。

祠堂,旧时又称为『祠庙』或『家庙』,多建于墓所,故把祠堂称为『祠室』。按《礼记》规定,只有帝王、诸侯、大夫才能自设宗庙祭祖。直到明朝,朝廷才开始允许老百姓建『家庙』。后来,祠堂多建于家族的聚居地或其附近。最早由于发族尚不多,便先置祠于宅中,随着族丁的繁衍,便开始专门建起宗祠乃至支祠。

祠堂是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象征和民俗文化的代表。从民俗学家的角度看,祠堂是『用自己存在的方式诠释时代文明』。 作为中国民间保存最好的一种古建筑群体,祠堂留给后人许多珍贵的历史、 文化研究价值。千秋功过,于祠堂可见一斑; 华夏祖先,从祠堂可知谱序流传。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 其传统文化不仅独特,而且渊源流长。祠堂文化作为地方民俗文化重要组成部分, 远在几千年前的夏商周便开始萌芽, 到宋代形成较完备的体系,明、清时发展到了高峰。 从某种意义上说, 祠堂文化的繁荣侧面反映了这个历史时期社会、经济发展。

笔者居住于被称为『客家摇篮』的赣南,由于工作需要,曾接触过家乡众多的姓氏祠堂,以及祠堂中的对联,并且为这些林林总总的对联作过注释。为此,拟就客家对联作一次粗浅的剖析, 以展示古代宗祠文化内容的脉络。

一、追溯宗族源流

寻根问祖,血浓于水,历来是中华民族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 慎终追远, 一直是中国人无法挥去的情结。 这种观念在对联中得到充分反应。 如江西全南乌桕坝李氏宗祠联:

历明朝清代以来,绍述伯阳,数典不忘祖事;揽南岭桃川之胜,昭垂忠武,建祠长耀中州。

伯阳,老子的字。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谥伯阳。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 约生活于公元前五七一年至公元前四七一年之间, 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 上联记述李氏宗族历经明清时代至今的漫长岁月,追述李姓始祖老子,道出『不忘祖事』的缅怀之情。 下联着眼当前,点明祠堂建于『桃川』这块风景秀丽的地方。 桃川,即桃江,发源于全南县境钣池嶂东麓,流经大庄、乌桕坝、南迳、金龙、城厢等乡镇,在上江乡的江口汇入黄田江,流入赣江支流贡江。

1、突出人物上犹县英稍村苏氏祠堂刻有一联:昆吾赐姓,苏国祖德衍远;

亨公肇基,江南宗支绵长。

上犹英稍苏氏祠堂, 建于该县黄埠镇英稍村,位于上犹县城东面。上联突出先祖昆吾赐姓这一件事。 昆吾: 相传颛顼的后代夏朝的同监部落封在昆吾国(在今河南许昌东),以封地为姓,称昆吾氏。昆吾氏有子孙封于苏(今河南济源县、温县一带),其子孙又以封地为姓,称苏氏。下联突出开基的祖先亨公,表达了本族『宗支绵长』的自豪感。

2、突出地域派绍婺源, 源远流长, 代衍文章光世泽;

基宏湘水, 水环山拱, 势凌奎璧映名区。

这是会昌县麻州镇观音排汪氏宗祠联。 上联写汪氏派开婺源县,婺源,位于江西省东北部(赣浙皖三省交界处),是原徽州六县之一。 下联写流经麻州镇观音排的湘水。 表现了人们对故土的一种特殊的归宿感。

再如龙南里仁栗园围橘瑞堂联:

根从文水分来,支流长远;

支是栗园崛起,根蒂坚深。

文水,李氏家族来自山西文水县,文水在太原市往南七十六公里的地方, 是唐朝女皇帝武则天的故乡。

栗园围始建于弘治辛酉年(一五零一),为明代五品大员李清公所建,是龙南县最大的客家围,其状为八卦围。橘瑞堂门前有鱼塘面积六点六亩, 体现了客家人一脉相承的勤生产、重文教、图发展的人文特色。此联突出地名,一古一今,一远一近,将栗园李氏宗族的来龙去脉概述得一目了然。

二、颂扬整个家族

宁都洛口镇罗氏祠堂联:豫章世泽;虔城家声。豫章,今江西南昌,罗族先祖出于豫章西山。 虔城: 即宁都,古称虔化县。 对联赞扬了罗氏上代对后裔的影响和本家族良好的名声。

再如宁都东山坝大布富溪罗氏大宗祠联:

礼学名家第;

忠臣孝子门。

对联从学术与人品两个方面赞美了本族门第的不寻常, 即具有古人崇尚的道德规范。石城县城北关黄姓江夏志坚公祠书有一联:

无双世泽传江夏;

第一家声表颖川。江夏, 黄姓有声望的世家大族居住在江夏郡(今湖北云梦县东南)。颖川,指黄氏发源地颖川郡,也指西汉黄霸,曾任颍川太守。此联把黄氏家族冠以『第一』『无双』,很有几分底气。

三、缅怀祖先功德业绩

从众多的祠堂姓氏对联可以看出,联中所描写的内容不少是古往今来本姓氏中的名人,有大儒贤达、文臣武将、隐士孝子…… 作者多从其业绩、道德、修养、学问、处世等方面加以赞颂。 而且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以缅怀祖德、标榜家声,期望后辈承赓祖业,光耀门楣。

1、概括性述说

祖德流芳辉日月;

宗功传世映山河。

这是宁都赖村镇石街萧氏家庙联。 萧姓从邻村新民半迳迁此,已有十多代。对联寥寥十四字,运用夸张手法,赞颂了祖先德辉日月、功映山河的功德业绩,气势磅礴。此联观点鲜明,单述祖德宗功一件事,而有的对联则另辟蹊径,思古与写今融为一体。如江西石城温氏崇先公祠联:

溯祖宗功德,敦亲睦族,福泽绵长,名垂青史;

扬崇先纪纲,文经武纬,禄利延祥,业绩新章。

对联在追溯祖宗功德的同时,不忘继承先辈纪纲,再创新的业绩。

位于石城县城琴江东路的李家屋紫云堂刻有一联:

陇西发祥,支派繁衍思祖德;

城东分梓,人文蔚起沐宗恩。

赞美祖德的同时,又追溯本姓源流。

2、突出某一个或多个祖先加以赞颂兴国西街越国公祠联:

功业焕皇唐,拜相封公,江右推吾先祖始;

贤声昭越国,建祠肇祀,平川辟尔后人基。

越国公祠,为祀邑人钟绍京而建。 钟绍京,字可大,唐朝兴国清德乡人。 中国古代著名书法家。 中宗景龙年间,任宫苑总监,时韦后毒死中宗,结党篡政,临淄王李隆基与绍京密谋靖乱,绍京率宫中丁匠二百余人至太和殿共除韦后,一举平定韦氏乱。 睿宗拜绍京为中书侍郎,参知政务。 次日又加封中书令、越国公。 景云元年,改为户部尚书。 外任彭州剌史。 玄宗即位,复召拜户部尚书、年逾八十而卒。 对联赞颂了先祖越国公一举平定宫廷之乱,奇谋彪炳史册的丰功,表达了后人对他的崇敬之情。这是突出先祖之中一人的联例。

还有赞颂多人的。 如江西会昌县城萧氏宗祠联:

佐沛公,封酂侯,名世挺生追汉代;

官太傅,升大将,人才辈出溯兰陵。

沛公,汉太祖高皇帝刘邦,沛丰邑中阳里人, 汉朝开国皇帝。 早年是沛县泗水亭长,后尊称沛公、汉王。上联赞汉代萧何,萧何,爵号酂侯。他在楚汉相争中,辅佐高祖,守关中,转漕给军,兵不乏食,因以致胜。高祖即位, 论功行赏, 评为第一, 封酇侯。太傅,即萧何的六世孙萧望之(约公元前一一四——公元前四七年),汉宣帝时曾任太子太傅。 东海兰陵(今山东省兰陵县兰陵镇)人,徙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

在众多姓氏祠堂联中,可以说,每一个姓氏都会记述引以自豪的先人, 融入本族一个个先祖名人功成名就的奋斗史; 每一副对联, 都是一条发人省醒的箴言; 每一个故事,都是一个感人的励志奋斗的蓝本。试举数例以飨读者。

杨姓的如兴国县城岗乡杨氏宗祠联:

清风慕四知,励节却金,廉吏贻谋光世胄;

白雪深三尺,亲师重道,名儒德业耀宗功。

四知: 杨氏家喻户晓的『四知堂』,出自东汉杨震的故事。 杨震,字伯起,东汉弘农郡华阴县(今陕西南部)人。少好学,明经博览,时被称为『关西孔子』。 历任荆州刺史、 涿郡太守等职。 《后汉书· 杨震传》记载: 『任东莱(今山东莱州市)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 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 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 』密曰:『暮夜无知者。 』震曰: 『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 』密愧而出。 后转涿郡太守,性公廉,不受私谒,子孙常疏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曰: 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杨震到了东莱郡上任之后,亲自书写『四知』二字牌匾挂于公堂之上,作为一面明镜,时刻用来对照、鞭策自己,成为历史上的廉吏,这就是杨氏的『四知堂』。 后来杨震的子孙世代任公卿,成了东汉的世家望族。

白雪深三尺,是说『程门立雪』的故事。杨时(一零五三——一一三五),宋代著名理学家。祖籍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东),南剑西镛州龙池团(今属福建将乐县古镛镇龙池社区)人。熙宁九年进士。有一年,杨时赴浏阳县令途中, 同友人去老师程颐家请教。时值隆冬,天寒地冻,他们行至半途,朔风凛凛, 瑞雪霏霏, 他们把衣服裹得紧紧的,匆匆赶路。 来到程颐家时,适逢先生坐在炉旁打坐养神。 二人不敢惊动打扰老师,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门外,等候先生醒来。 这时,杨时的一只脚冻僵了,冷得发抖,但依然恭敬侍立。 过了良久,程颐一觉醒来, 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只见他通身披雪,脚下的积雪已一尺多厚了,赶忙起身迎他俩进屋。 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为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再如谢姓的宁都黄陂镇杨依谢氏家庙联:东山宰相,初日芙蓉,恪守陈郡嫡义;淝水将军,清风柳絮,流传江左文章。东山宰相,即谢安(三二零年——三八五年),字安石,东晋名士、宰相,汉族,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 他性情闲雅温和,处事公允明断,不专权树私,不居功自傲,有宰相气度、儒将风范。 据《晋书· 谢安传》记载,西晋南迁后谢氏家族郁郁不得志, 年轻的谢安隐居到浙江会稽的东山。四十一岁那年,谢安离开会稽东山又来南京(当时叫建邺)做了官。 他在今南京城东三十里的一个土山(即今江宁区政府后山)上,造了一座别墅,并按会稽东山的名字把此山也称东山。 人们因此称谢安为谢东山。

淝水将军: 公元三八三年八月,淝水河畔,东晋与前秦交战。 苻融率二十五万先锋军队。 苻坚率步兵六十万、骑兵二十七万,共一百一十二万大军。 东晋以谢安之侄谢玄为先锋, 率领经过七年训练,有较强战斗力的『北府兵』八万沿淮河西上,迎击前秦军主力。 东晋面对大军压境,下达诏令, 任命尚书仆射谢石为征虏将军、征讨大都督,任命徐、兖二州刺史谢玄为前锋都督,与辅国将军谢琰西中郎将桓伊等人,统帅八万兵众抵抗前秦。 并让龙骧将军胡彬带领五千水军援助寿阳。 共分三路兵马北上迎击前秦军,东晋获胜,前秦战败后苻坚被杀。

江左文章:谢灵运(三八五年——四三三年),汉族,原籍陈郡阳夏(今河南省太康县),出生在会稽始宁(今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谢塘镇),是陈郡谢氏士族。 南北朝时期杰出的诗人、文学家,浙江古称江左。

这些歌颂人物姓氏的楹联,如同一部文化史书,让我们从中看到我国历史长河中涌现出来的济济人才, 宛若群星璀璨。这里面有大儒贤达、文臣武将、隐士孝子…… 他们抚国附民、廉而尽职、勇而知义、持议刚方、礼贤下士、学行昭著…… 作者多从其业绩、道德、修养、学问、处世等方面加以赞颂。 而且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以缅怀祖德、标榜家声为主,期望后辈承赓祖业,光耀门楣。 其实这些对联人物与事迹, 组成了中华民族一种高尚的道德、文化传统。 这不仅仅是哪姓哪族的自豪与骄傲,应该是中华大家庭中每一个炎黄子孙引以为荣的。

有些对联面对当时当地区,记述本族人的平凡义举,族中轶事,生动感人。 如兴国潋江镇竹坝村陈家祠联:

三朝将相勋臣第;

九世和同义士家。

.联中的『义士』家,写的就是陈氏一个普通的祖先陈洪进,他治家严谨,据说有一年旱灾,一个盗贼夜入其家,蜷伏在梁上打算偷点财物,陈洪进察觉后,召集全族子孙训话,教大家要读书习艺,否则将来会落得跟这位梁上君子一样的境地。 盗贼闻言,慌忙跃下拜伏请罪。 陈洪进没有将盗贼治罪,反而资助其谋生,后人称其为义士之家。

兴国三僚廖氏杨公祠联:

竹杖精奇,万里河山归杖下;

青囊元妙,一天星斗隐囊中。

兴国三僚村是中国风水地理文化第一村,位于兴国县梅窖镇。 状如太极图形,两座寺庙、七口池塘各具代表意义,大量宋代以来的古墓,是不同时代风水作品的汇集,一代风水师杨筠松(救贫)曾隐居于此,传道授业。

为中国风水祖师杨筠松立祠祭祀,是兴国三僚村特有的的文化现象。 三僚村世居杨筠松两个弟子曾文辿、 廖瑀的后代,曾廖两姓各为杨筠松建祠一座,廖氏杨公祠位于三僚村盆地的西北部御屏峰下。

联中所说『竹杖精奇』写的就是本族廖瑀的轶事。 相传他曾入山学道,长居虔化(古宁都县)翠微峰金精洞内读书习道,自号『金精山人』,故后世称之为廖金精。杨筠松在兴国、宁都、于都一带活动时,廖瑀与他相遇于宁都。 起初,他年少气盛,不服杨筠松,屡屡与杨斗法。 一次,黄陂廖氏请杨筠松勘定一个门楼位置,廖瑀预先一天用罗盘定准了方位,并在地下埋了一个铜钱做标记。 第二天,杨筠松来后,却不用罗盘,只是用手里的一根竹竿,随手往地下一插,却正插中了铜钱中的方孔。 廖瑀这才服了,立即虔诚地拜杨公为师,早晚追随杨筠松,廖瑀从黄陂中坝随师傅迁到兴国三僚村居住,后来得到杨公亲传青囊秘籍。

再看石城县城北关黄姓志坚公祠的一副长联:

琴水漾波流,叔度宗风,清涵千顷,廿一枝分布中邦,邵武宗风振天下;仙峰凭仰止,次公世迹,瑞集九苞,十

八叶肇开河麓,琴江文翰甲吾家。

对联不仅赞美了先祖叔度、 次公的宗风世迹, 还穿插了他们黄氏一家大族分支的故事。 『廿一枝』、『十八叶』,说的是五代后周广顺元年(九五一),年已八十岁高龄的邵武和平黄氏大族祖峭山公, 他将二十一房子孙召集齐全, 然后当众宣布了一个重大决定: 将黄家自春申君以后数千年所积累的祖产铜钱八十万贯,金银八百余称,一并均分为二十一份, 合令三个妻子名下共二十一房子孙,各领祖传家产一份,随即离开家乡,另立基业,自谋发展。 由于当时三位夫人啼泣请求, 峭山公便对原来的决定稍作改动,重新宣布: 除官、吴、郑三位夫人名下各留长子一房奉养老母以尽温情之义以外,其余十八房子孙,不许恋此一方故土,须各自信步天下,择木而栖,相地而居。 接着,峭山公卜占离家吉日,并于这一天将新修的《黄氏家谱》二十一套分授二十一子,各领一套,嘱令他们随身携带,妥善珍藏,不忘所出。 峭山公要儿孙分家,独立出外闯世界的战略眼光, 也值得人们赞扬和学习的。

四、 向后辈灌输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和儒家文化精神

宗族中的『家训、家乘、家规、家礼』等,有关立志、勉学、修身养性、待人接物的训诫和爱家、爱族、爱国的思想,在普及传统文化,规范人们生活和行为方式,提高人们的文化教育教养,整齐家风,以至协调社会稳定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这类文化著作以族长或长辈对晚辈耳提面命的谆谆教谕的形式, 把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和儒家文化精神,通俗地灌输传授给子孙后代,使他们同言而信、传其所亲同命而行、行其所服。如治家、教家和修身、齐家、平天下的『大学之道』,立人、达人、爱人、谅人的『忠恕之道』,以及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朋友有信的『蘩矩之道』等,在这些对联中都得到充分反映。

如江西龙南杨太围承喜堂联:

希圣希贤,做天下第一流人物;

惟忠惟孝,付世间亿万载纲常。

忠于君国,孝于父母,儒家认为是立身之道。期望后辈永久遵守的是『纲常』,即三纲五常的简称。封建时代以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为三纲,仁、义、礼、智、信为五常。

族约家规承古训, 俭则呈用, 勤则有功;

纲常化理启今贤, 礼以利人, 谦以和德。

这是全南乌桕坝李氏宗祠联。 这里强调家规的作用,提倡『勤』『俭』『礼』『谦』行事。 如于都车溪王氏宗祠联:

敏勉交修,克承先祖,事亲敬长,孝友敦全于党族;

德行廉尽,堪启后人,济家治国,声名表著于尘寰。

如石城屏山亨田黄氏文忠公祠联:

入雅堂毋忘爱敬;

出此户宜笃友恭。

江西龙南杨太围承喜堂联:

祖述君臣,敦孝友而和兄弟;

宪彰司马,积功德以贻子孙。

这些对联, 都从不同角度和内容融入了中国人向来讲究的『四维八德』, 其中『礼、义、廉、耻』组成『四维』; 而『八德』系『忠、孝、仁、爱、信、义、和、平』。 儒家学说要求人们『有耻』和『自律』,就会自觉自愿地按照社会规范和法律,调整自己的行为,社会才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和谐。

五、要求后辈走一条『学而优则仕』的道路

一是读书。 古代人们十年苦读只为一朝中榜,那么就可以改变命运当上朝官。认为当了官,出人头地,就算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这是中国人根深蒂固的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

祠堂还具备助学育才功能。 祠堂里在族人所捐赠的公田中, 专门用作对本族子弟助学、奖学或开设义学、义塾之用。 通过读书走上仕途,也是光耀门庭、荣宗耀祖,提高整个家族声望的大喜事。

祠堂或义庄合办学校, 校址好多借用祠堂或义庄空屋, 对本族子弟实行免费义务教育。 家族子弟如出外求学, 或外出考试,还可得到一定的补助和奖励。可见人们对读书的重视。

石城龙岗乡下迳村山塘尾李氏仪世公祠刻有一联:

道德万年基,竞委穷源,共羡龙门学海;文章千古事,含英吐彩,群钦邺架书香。

对联阐述了『文章千古事』的重要性。唐代韩愈《送诸葛觉往随州读书》诗: 『邺侯家多书,插架三万轴。』邺侯即李泌,后因以『邺架』比喻藏书处,以此典故号召后辈勤奋读书。

中国长期的农耕时代, 决定了古代人认为耕读是最佳的两种人生出世路径。 所以在要求人们勤奋读书的同时, 还要努力耕种, 以充足的物质基础来支撑读书这一精神活动。 龙南县杨太围承喜堂联可见一斑:

继祖宗一脉真传,克勤克俭;

示儿孙两条正路,唯读唯耕。

科举制度之下的家族制度,耕读传家,无论在生产还是在文化上, 不仅是社会基本的细胞, 简直可以说是基于血缘的文化共同体。乡土中国,文化世家俨然是教化一方的道德模范,对于族内子弟,它所产生的效应,自然是不能低估的。

二是做官。做官与读书联系紧密,古人都认为读了书就是为了做官, 如龙南关西新围:

奎星高照, 腹有诗书步蟾宫, 连登科甲;

皓月生辉, 胸罗锦绣得天恩, 赏戴蓝翎。

你看, 主宰文运与文章兴衰之神的奎星高照着,满腹才华,连科及第; 有幸获得皇恩,自然赏戴蓝翎,官运亨通。 整副对对联充满了『官气』的荣耀。

再看龙南里仁栗园围橘瑞堂联:纪绪犹存,累代簪缨昭德泽;缙绅克绍,满堂冠冕焕文章。纪缙: 纪与缙就是栗园围先祖李清公的父亲李大纪和其叔叔李大缙两个人名字的简称。上联记述李氏累代为官,而且后代能够继承『官业』,由此,满堂的官帽又使文章焕发出光彩。 相辅相承,相得益彰,这里将读书与做官的关系阐述得非常透彻。

六、描写祭祀场面,表达对先祖的崇敬与缅怀

古人认为祭祀乃『国之大事』,列为五礼之首。 祭祀务在孝敬,以尽报本之诚,十分讲究祭祀气氛的庄重肃穆。 祠堂是祖先的神灵所聚之地, 所以祠堂里供设祖先的神主牌位。古代人们认为,祖先的灵魂经过祭祀仪式后可以附于神主牌位之上。 古代为了增强血缘、宗族关系之间的团结,做到全族俱荣,利害与共,所以祭祀祖先活动比较多。

兴国西街越国公祠联:

平乱定唐宫,千载奇谋彪史册,著乡贤

世衍江南,礼乐衣冠期勿替;

论功封越国,一朝文物钦德爵,仰声名祠修岭北,蒸尝俎豆庆常新。

这里运用了祠堂对联中常见的两个词语蒸尝和俎豆。 蒸尝,本指秋冬二祭,后泛指祭祀。 《国语· 楚语下》: 『国於是乎蒸尝。』俎豆,即俎和豆。 古代祭祀、宴飨时盛食物用的两种礼器。俎,祭祀时盛牛羊等祭品的礼器。 豆,上古时盛食物的器皿。 亦泛指各种礼器。

祖庙敞上阳,美奂美轮,百代人文看炳蔚;

宗功追兴国,序昭序穆,万年俎豆荐馨香。

这是瑞金杨氏宗祠联。 在记述祭祀的同时,还用『美奂美轮』这个成语,特别对祭祀的地点祠堂大加称赞了一番, 并对宗庙中神主的排列次序进行了描述: 始祖居中,以下父子(祖、父)递为昭穆,左为昭,右为穆。

有的对联则对祭祀的心态和神情进行刻画。 像石城北关黄氏祠堂联:俨若思,羹墙犹见,百代怀恩三陌纸;祭如在,黍稷惟馨,千秋祭祀一炉香。《礼记》上有『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的语句。俨是恭敬、庄重,容貌恭敬庄严,举止沉静安详。『若思』是若有所思,意思是说人的仪容举止要安详,要从容不迫,不能毛毛草草。 羹墙: 《后汉书· 李固传》: 『昔尧殂之后,舜仰慕三年。 坐则见尧于墙,食则睹尧于羹。』后以『羹墙』为追念前辈或仰慕圣贤的意思。上下联句末,还突出了祭祀时用的『三陌纸』和『一炉香』。 崇敬与缅怀之情溢于言表。

七、山光水色入祠联

客家祠堂一般建在风景优美的山水之间, 因此, 祠堂联很自然地融入了周遭景物,如同古代的山水诗一样,景中寓情,景中有论, 山水中的许多物象就生动活跃起来。 如宁都竹笮乡新街本乃翁祠联:千古江流,山环水抱,四面风光,奇趣独特;万重景色,柳暗花明,百里月影,雅观极佳。

这副对联没有像上面列举的联例那样,有的是谆谆教诲和仰慕与崇敬,而全都是江流、月影、柳暗、花明这些奇趣独特的景色,说明了祠堂是座宜居的风水宝地。

请看于都车溪王氏宗祠联:

秀水绕阁兰作带;

慈山当户翠为屏。

以比喻之法写出了山的慈爱和水的秀美。

有的专写植物:

露凝玉树开新叶;

阶秀兰芽发异香。

(石城县城北关黄姓志坚公祠联)有的刻画鸟类、泥窗和潭影:黄鹂高歌鸣翠柳;泥窗依景影澄潭。

(全南黄泥潭李氏宗祠联)

更有的立足堂前风物, 展开周边风景进行描写:

章贡水环流,祠建古城潆洄,秀抱鸡心岭;

崆峒峰耸翠,堂开卫府则列,云垂马祖崖。

这是赣州市卫府里钟氏宗祠联。

明代时, 赣州卫署设于此, 故名卫府里。卫署,乃明朝军事机构。当时,军队实行卫所制度,即在军事重镇设立卫,卫之辖区内重要关隘设所。 钟氏宗祠建在早已废圯的卫署上。 赣州城,有章贡二水环流,水流绕着古城回旋。伫立祠边,可以望见横亘于赣州城南面的崆峒山, 即峰山。 近处的西面,耸立着挺秀的鸡心岭,东边,对峙着云彩缭绕而充满着禅气的马祖崖。 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 怎么不令人感念祖宗的德泽和后辈的福祉呢?

宗祠对联是祠堂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包括祠堂文化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几千年华夏文明的基础。 一些优秀的传统思想,已成为古代文明的瑰宝,流芳百世。在我国目前经济建设的大潮中,传统的祠堂建筑及其文化,已经是风毛麟角.显得岌岌可危。了解这种文化,特别真正对这种文化有所研究, 或是经历过这种文化生活的人们.更是在日益减少。 当这种古老的文化体系逐步被现代文明所遗忘的时候.一些曾经绝迹的社会现象和行为, 也许会再度重现.危害人类社会。 由此,我们更应该对祠堂文化的形式及其内涵, 进一步去发掘研究,去洞察和思考。通过这些文化历史遗产。 人们可以托物寄情、托物寄史,托物来寻根访祖、瞻仰未来。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北环大道1022 号金湖文化中心大厦七楼深圳市房地产权登记中心杨见闻转)

猜你喜欢
祠堂对联
『祠堂』为何现今南多北少
“祠堂”为何现今南多北少
拆迁
充分利用祠堂文化资源 助力岭南乡村振兴战略
我们的祠堂
巧出对联
贴对联
解缙二改对联
祠堂,祠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