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行渐远的匠人们(三)

2015-06-04 07:18霍金林
对联 2015年13期
关键词:窑厂东家泥巴

●霍金林

曾经我们日常生活离不开的匠人们,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街头巷尾已很难再见到他们的身影,但我们不应忘记——

窑 匠

窑匠,专门烧制瓷器、砖、瓦的人。人们常常用“像个烧窑的”来形容一个人穿的肮脏。由此可见,烧窑的人身上沾着泥巴,或布满灰尘和烟尘,蓬头垢脸,给人不干净的感觉。其实,这一职业在上个世纪还算得上一种不错的手艺。那时,乡下农村住的都是土砖砌墙、黑瓦盖顶的土坯房,人们翻旧屋或盖新房,都离不开砖瓦,因此,不管哪家哪户隔个两三年都得请窑匠烧砖烧瓦。

一般是头年腊月或第二年正月尾,几家合伙请窑匠。酒席上一边喝酒一边议事,如:多少钱一个窑(一窑瓦大约一万块),达不到东家要求的质量怎么计算,窑匠的伙食怎么解决,是每餐到东家去吃,还是东家出米出菜由窑匠自己烧,东家要尽哪些义务,每个窑要出多少义务工,还有东家出多少茶叶、黄烟,出窑后的窑炭分配?……在边吃边喝中就谈妥了。至于哪家是第一窑,哪家是第二窑,哪家是末窑,这些是在饭后抓阄,按阄行事。饭后签一份协议,窑匠和东家各自签名。

到了农历二月末,天气转暖,找先生选一个黄道吉日,窑匠、东家就开始合伙选窑址,盖窑棚。用茅草或稻草盖的窑棚很大,里面既有泥宕,又有堆放泥瓦坯子的堆场,还要隔一小间做窑匠的住房,搭一口锅台。搭建窑棚,东家出义务工上山割茅草、砍树,需两三天时间才能盖好。窑棚外观虽不好看,但里面冬暖夏凉,舒适省心。窑棚盖好后便成了窑匠临时的“家”,从做第一宕泥巴开始,到烧完最后一窑瓦结束,窑匠就呆在窑棚里。

东家合伙出工,挑完一宕泥巴后,用水桶往泥巴里浇上百担水,再赶来大水牛在泥巴上反复踩和,待泥巴和熟后,就由窑匠做成一堵胸口高、六寸宽的泥垛,用泥弓锯成一分厚的泥布,双手托起,围在泥桶上,沾水、抹平,眨眼工夫一泥桶瓦就做好了。

窑匠的生活非常寂寞,大半年时间都呆在窑棚里,每天重复着相同的劳动,单调而又乏味。阴雨天,晒不了砖瓦,东家和附近的居民就到窑棚里陪窑匠聊天,讲些不三不四的故事。那也算是窑匠最开心的日子。

过了“霜降”,天气转冷,泥巴开始上冻,窑匠们不能继续做瓦坯,就开始筹备挖窑、烧窑之事了。

烧窑的技术高不高主要在看火候上。窑匠按尺寸打好窑套,再按一定比例,将瓦坯稀密有致地装进窑套,然后开始点火烧窑。一窑瓦要烧一百多捆毛槎,差不多要烧一天一夜,等到窑面上冒出火苗,再烧半个小时就可以熄火。而在窑门口推槎烧火是东家的事,窑匠只是在窑面上看火候,并指挥东家把火烧快或烧慢。因为瓦的质量完全取决于火候,烧嫩了,瓦没烧好;烧老了,瓦就变了形。

熄火以后,要浇一百多担水,三天以后再出窑,如果出窑的瓦是青色,拿在手里敲打,声

上图为“乳房样”的圆拱形大窑。音响亮,说明瓦烧的火候到位,窑匠和东家皆大欢喜;反之,不但双方心里不愉快,还要在工钱上闹纠纷。

进入二十一世纪,农民的收入有了很大提高,经济富裕,手头有钱,告别了泥巴瓦屋,像城里人一样,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楼房,再也不需要黑瓦了。窑匠,这一传统的手艺已淡出人们的视野,窑匠们只好改行做别的事情。

有关窑匠的对联谜语:

灿灿洪炉雄玉宇;

熊熊烈火炼金砖。

(谜底:窑匠或砖瓦厂)

有关窑匠的故事:

(一)“成龙窑”的来历

每年的农历五月十六,德化县都会供奉窑神(当地称之为窑坊公)。关于窑神,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传说林炳在进行窑炉改革时,曾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高温窑火一冲便塌顶,屡试屡败,他非常苦恼。有一次,在再次倒塌的窑炉旁边,林炳疲惫得不觉昏昏睡去。睡梦中,他看到一位仙女翩翩而至,在他面前解开衣襟,对他示意地指一指败窑,又指一指自己的乳房,然后隐没在云雾之中。林炳醒来,细想玄女指点突然有所领悟,于是将窑房砌成乳房样的圆拱形大窑,两旁再砌小奶窑(亦称狮耳)护住主窑房,这样烧窑时就不再塌顶了,而且烧成的瓷器质优量多。后来,林炳又利用山坡地形,把几个窑房串连起来,这样既能充分利用热能,增加产量,又能使窑体更加牢固,也为此后演变发展成龙窑(亦称蛇目窑)奠定了基础。正可谓:

补天取神土,清水拌出和气;

筑房选好砖,烈火烧制祥光。

(二)窑厂老板难宋湘

宋湘(1757——1826),广东省嘉应州(今梅州)市人。清代乾隆、嘉庆、道光年间杰出的诗人和书法家,是当时岭南三大诗家之一,被清朝嘉庆皇帝授封为“广东第一才子”,后被誉为“梅州八贤”之一。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饱读诗书又思维敏捷的人,竟然栽到了一个窑厂老板手里。这是怎么回事呢?

据说,宋湘当年上京参加会试,从南雄珠玑巷的一座砖瓦窑厂经过,口渴想讨一碗茶喝,窑厂老板看他是个书生模样,一边吩咐工人倒白开水给宋湘解渴,一边对宋湘说:“你是读书人,一定会对对子,我现在出一上联,如果你对得出下联,就泡一壶好茶给你喝,如果对不上,就只能喝白开水。”宋湘说:“请出上联。”窑老板就出一上联:

绿水搅黄泥,红火黑烟,烧出青砖白瓦;

宋湘边喝水边想,一直想了两个多钟头,还是对不上,于是感谢窑老板开水解渴,上京赶路要紧,回来再对。但是宋湘考中进士回乡还没有想出下联,只得绕道走,不敢从窑厂门口经过。以后宋湘去云南做官,就再也没有到珠玑巷来对这个对子了。在宋湘一生文学生涯当中,这不能不说是件遗憾的事。

一百多年后,今人严先生去杭州旅游,到西湖漂亮的湖心亭参观购物。当他看到金碧辉煌的湖心亭以及周围的美景时,受到启发,对出了窑厂老板上联:

翠湖凌紫阁,丹梁碧栋,似浮玉殿金宫。

而周志敏则觉得,宋湘当时正在喝茶,何不用民间制茶工艺对下联。如:

金锅揉玉叶,丹炉赤灶,焙成墨卷乌丝。

从上联看,“绿水”“黄泥”是烧制砖瓦的原材料,而下联“金锅”和“玉叶”中只有后者是制茶的原材料;从色彩词的角度来看,上联中使用“红”“黑”,“青”“白”两组对比鲜明的词,而下联中使用的是“丹”“赤”,“墨”“乌”两组色彩区分不明显的形容词。从古音的角度来看,下联和上联平仄相谐,也算对得奇巧吧。

有关窑匠的对联:

石灰厂对联:

黑乌在火里;

清白留人间。

不舍一身粉碎;

何来白壁无瑕。

全体乌黑在火里;

一身清白在人间。

石坚似铁窑中脆;

灰白如银室内光。

矗立高山惟我等;

装成玉宇又其谁。

哪堪碎骨在窑里;

何异粉身为世人。

炼尽阴阳出火窖;

留将青白在人间。

服务人民,何惧一身粉碎;

装成玉宇,堪夸白壁无瑕。

砖瓦厂对联:

炼就娲皇石;

磨成学士砖。

开门见红创基础;

后来居上精砖业。

我侪虽说泥砖土瓦;

君等却能遮雨避风。

如琢如磨砌成碧玉;

一砖一瓦垒起高楼。

搪瓷陶瓷对联:

搏沙成器;

范土为窑。

形佳状彩;

外秀中坚。

彩瓷成器皿;

优质利民生。

瓷窑称旧制;

秦缶仿名工。

能工范土术;

休笑数坛才。

青烟浮六合;

翠色夺千峰。

团瓷工作器;

运甓善操心。

质比黄金固;

文同彩漆涂。

光润同珠玉;

调和若鼎铛。

江右工成器;

楚南善在熔。

金玉不惭尔质;

方圆各范其形。

硗硗难免于缺;

皦皦却能不污。

惟师杜氏求金术;

须有陶公运甓心。

古帝滨江曾托业;

仙人掌上可承浆。

壶觞陈列新花样;

陶旊勤劳旧职司。

投入红炉身软化;

选成碧玉质坚凝。

玉嵌金镶呈贵府;

花明字显重官窑。

雨过天青千古色;

花留水彩四时春。

巧夺天工物华天宝;

制传妙技玉质金相。

一日三餐交情不浅;

十盘八碗绮席争辉。

远思虞代陶人职业;

近想现时巧匠能工。

范土为窑团沙成像;

挈瓶殊智击壤同歌。

古帝滨河曾经托业;

仙人擎掌常此承浆。

古帝生涯远稽虞代;

陶之职业上溯周官。

茗饮酒尝同资利用;

花明雪洁并著瓖奇。

凝即成珠不殊真品;

温其如玉当让京华。

是铁是瓷亦陶亦冶;

有文有质如漆如胶。

虞代远思陶人职业;

现时近想巧匠能工。

雨过天青珐琅异质;

水清沙白抟埴名工。

新型在竹范金熔而外;

佳铸居玉壳银瓮之间。

规模在竹范金熔而外;

声价居鲁壶秦罐之间。

满店陶瓷皆十亿人生存所系;

百般工艺是五千年传统相承。

产品百态千姿包罗古今万象;

瓷城花团锦簇久享中外盛名。

窑厂工作图

猜你喜欢
窑厂东家泥巴
远去的窑戏
威风
威风
江山安定了
威风
泥巴鞋子和泥巴小猪
创新思想政治工作,将御窑厂打造成特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御窑厂荣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称号
泥巴泥巴我爱你
爱玩泥巴的犀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