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春霞
“如果一个学生能够懂得去问问题,懂得怎样去掌握知识,就等于给了他一把钥匙,就能去打开各式各样的大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是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学生最关键的第一步。
一、学生问题意识现状
到了初中,我们发现语文课堂上提问题的学生越来越少,学生始终处在一种“待问”的被动学习状态中,问题意识薄弱,主要表现为:
1.不想问
有的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存在思维惰性,认为书本和老师都是对的,问题老师上课会讲清楚,不用自己费心思,因而一味接受,从不发问。
2.不敢问
尽管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了疑惑,但由于心理胆怯或自卑,害怕受到嘲弄和漠视,不敢向教师或同学提出。这主要是心理问题,基础差、胆子小、性格内向的学生要严重一些。
3.不善问
因为知识、经验、语言等障碍或限于思维发展水平,不知从何处疑,找不到问题点,或提问不得要领,浮于表面,缺乏深度。
二、学生问题意识薄弱原因分析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薄弱,究其原因,主要有三方面:
1.传统的师道尊严,导致了学生绝对的服从心理
教师说什么,学生就做什么,甚至课文中哪些是要识记的生字生词也是由老师规定。学生养成了惰性心理,因循守旧的保守心理,学生不能或不敢发表自己的观点,只能被动地接受。
2.教师牢牢把握着课堂教学的“提问权”
教师在备课时只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思考:什么是重点?什么会考?而没有认真地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我不会什么?我发现了什么?我想知道什么?”因此,学生不会思考自己到底会什么,想要探索什么,久而久之,失去了对知识的求知欲。
3.提问模式趋于固定化
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想尽方法设计“连环套”,一环套一环,硬是把学生的思路套入了预想的教案中,对超出预想的问题不予理会或不正面回答。这样的提问模式使得问题成了引学生入“洞”的“圈套”,不仅淡化了学生提问的意义,更使学生的问题意识不断弱化,严重影响了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三、初中语文课前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
预习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一条有效途径。在预习过程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学生不会预习,不知道预习要完成哪些任务,预习时提不出富有价值的问题。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教师没有让学生明确预习的任务,没有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为提高课前预习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必须加强对学生课前预习的指导。
1.明确预习的任务
教师可以让学生看学习内容,包括课题是什么,重点是什么,难点在哪里。如果是在以往知识基础上加深,应注意新旧知识对比,看这部分知识与原有知识有什么联系,弄清知识的生长点;如果是新知识,应注意概念的理解。另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思考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2.指导学生掌握在预习中发现问题的方法
(1)做好标记:在预习课文过程中,学生必然会产生一些疑惑,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用“?”等符号做好标记。
(2)记下问题: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教师可以让学生用简练的语言记在自己的问题记录本上,交给教师。
(3)提炼问题: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提出普遍不理解的问题,这样既培养了他们的团结合作精神,又提高了他们发现问题和表述问题的能力。
3.巧用激励措施
教师可以对大胆提出问题的学生大加赞扬,树立榜样,动员学生向他学习,也可以通过小组加分、分阶段性评价等方式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积极性。在每学期末,教师可以统计每位学生在一学期中的问题数量,适当进行精神和物质奖励。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创新千千万,起点是一问。”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教师通过示范和指导,加强课前预习,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为他们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编辑 王团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