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志强
纵观近几年的高考语文试卷,诗词鉴赏题分值有增无减,但考生的得分率却始终上不来,平时训练也很费劲,这主要是对诗歌缺乏理性认识的缘故。诗言志,理解诗词最基本的是要“知人论世”,即探究作者的生平为人,了解他的身世处境,与之心灵相通。除此,考生还要掌握一些高考卷中常出现题型的解答技巧。
一、分析意境型提问方式
【问题】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或这首诗描绘出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成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欣赏时应置身诗境,借助联想和想象,将作者所描绘的画面一一呈现于自己的脑海中。
答题步骤:①描绘诗中图景。抓住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要忠实于原诗;运用联想和想象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②概括景中氛围。可用两个双音节词,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凄寒萧条、虚幻缥缈、雄浑壮阔、繁华热闹等。③梳理思想感情。切忌空洞笼统,表述要形象具体,仅仅说“表达了诗人思乡怀远的忧伤之情”是不全面的,而是要具体阐述作者为何有这种情怀,因何而思乡,怀念什么,当时是什么背景。
示例:绝句二首(其一)
绝 句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分析】以“知人论世,置身诗境”的方法,可如此答题: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阳光普照,江水映日,风飘馨香,泥融沙暖,燕子筑巢,鸳鸯静睡,展现在世人面前一幅绚丽多彩的春景图,表现了诗人结束颠沛流离之苦,暂居草堂后心情极其愉悦,有一种不吐不快的酣畅流离之感,读之恍如置身其中,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错觉。
二、分析技巧型提问方式
【问题】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艺术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表现手法,大致可分为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类。
(1)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托物言志,一般是咏物诗,如《咏梅》。
(2)描写手法主要有:①衬托、烘托、对比。三者不同的是,对比双方都是主体,如《越中览古》“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衬托只有一个主体,另一个作衬体,用一个次要事物来突出主要事物,如《长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烘托一般采用多个次要事物来突出主要事物,一般不出现主体。《琵琶行》“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②联想和想象,又叫虚实结合。“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马嵬》其二)③白描。“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天净沙秋思》
(3)修辞手法常出现于诗词中的有比兴、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用典、设问、反语等。
答题步骤:①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②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用了这种手法。③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示例:
早 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分析】用了反衬手法。星斗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诗人所过之环境寂静。两处都突出了出行之早和由漂泊引起的寂寞之感。
三、炼字型提问方式
【问题】某字历来为人称赞,你认为好在哪里?
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久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可把该字孤立起来,得放在句中,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分析。
步骤: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示例:
南 浦 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分析】“看”字看似平常,实际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看,在诗中是回望之意。友人别离,还频频回望,每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泪眼蒙眬想看又不敢看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只这一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出离别的酸楚。
四、开放性设题方式
【问题】你对此有何看法?请简要说明理由。(新课标的命题趋势)
此类题要抓住情感主流不放,找准思考问题的切入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言之成理均符合要求。
步骤:①摆出观点。②依据诗句内容,结合分析作者情感,阐明理由。
示例:
次石湖书扇韵①
姜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第三句中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
【参考答案】观点一,这种说法有道理。此诗赞誉石湖美景,也包含对石湖主人的赞颂。“人”是指势利小人,这些人在范氏去职归隐后不再与之往来,范氏却不以为意,反而享受田园之乐,这与作者终生不仕的人生态度相契合。
观点二,这种说法不确切。此诗描绘了石湖清幽恬静的美景,表现的是作者对石湖主人归隐田园的赞赏。“人”只是泛指,无人相烦即幽静。
這四种类型的题都离不开诗人的情感和观点态度,我们需要先读懂诗人的感情基调,推断诗人的身世处境,然后细思量、慢做题。尤其要重视新课改卷的命题变化,从考生的反映看,题的难度不大,但得分不高。这就体现了命题人深谙活中求变、变中溯本的课改精神。题的宽度增加了,这就得功夫下在平时,在学习中认真思考、关注细节、精研课本,以课本为依托多多积累。
参考文献:
[1]朱武兰.谈高考诗歌鉴赏题答题技巧[J].甘肃教育,2010(23).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06.
编辑 段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