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德育思想探析

2015-06-02 06:01秦冬晴
教育界·中旬 2015年4期
关键词:论语孔子德育

秦冬晴

【摘 要】《论语》中关于德育的一些理论和方法对于当代德育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虽然孔子的德育思想不免有些糟粕,但是我们应给予肯定并批判地继承其优秀的、合理的德育目的、内容和方法,不断丰富和完善德育理论,加强和改进德育活动,切实提高德育效果。

【关键词】孔子 《论语》 德育

所谓德育,就是为培养和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素质而进行的教育实践活动。德育作为自觉而有目的地对教育对象施加影响的活动,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具有不同的要求和结构。

孔子的教育目的,是与孔子的生活背景分不开的。春秋时期,奴隶社会土崩瓦解,整个社会处于不安定和不稳定的状态。孔子急切希望能用自己的知识来改变当时的状况,建立一个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因而孔子兴办教育,力图使社会涌现出更多的施行仁政的君子,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从而实现其政治理想。孔子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把人培养成德才兼备的君子。孔子还提出了作为君子所必备的素质和标准。

《论语》中包含着丰富的德育内容,孔子根据自己德育教育的目的——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出发,提出了以“仁”为核心的丰富的德育内容。这些内容大体可以分为仁德、信义、礼学三个方面。

一、关于仁德

《论语》当中与“仁”相关的语句有一百多条,赋予了“仁”丰富的含义。首先,“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将“仁”赋予“爱人”的含义,提倡人们对于他人要时刻抱有“仁爱”之心。这种道德意识主要体现在“因民之利而利之”“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

二、关于信义

在《论语》中,“义”与“仁”一样,都是君子所应当坚持的道德准则。“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论语·里仁》)孔子把“义”作为君子的行为尺度和价值标准,强调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情,凡合乎道义的,就要努力去做;凡违背道义的,就坚决不做。同时,孔子还提出:“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论语·卫灵公》),君子要把“义”作为根本,用礼加以推行,用谦逊的语言来表达,用忠诚的态度来完成。在处理“义”与“利”的关系上,孔子强调君子应该“见利思义”“见得思义”“义然后取”。在遇到有可取的利益时,作为君子应首先想到“义”,如果要取得也要等达到“义”之后,而不能见利忘义、唯利是图。

“信”作为一种传统的道德准则,在儒家思想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孔子认为“信”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同时“信”又是一种社会道德责任,是维护社会和谐运转的基本要求。《论语·颜渊》载:“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孔子教育自己的弟子为人处事要讲诚信,相互信任。如“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必信,行必果。”“与朋友交,言而有信。”等等。

三、 关于礼学

礼学是孔子德育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孔子在当时的鲁国曾以知礼闻名,连执政大臣孟僖子也曾命其二子“事之而学礼焉,以定其位。”(《左传·昭公七年》)孔子自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论语·八佾》)孔门弟子还记述道:“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论语·述而》)

那么,“礼”又是什么呢?简而言之,“礼”就是传统的社会规范或准则。在当时,孔子所宣扬的,主要是西周以来君主等级制社会的基本原则和体制。所以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论语·为政》)他的学生子贡也说:“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论语·子张》)这种可以传之百世的周礼,经孔子向各方面学来而集中整理,便构成孔子的礼学。它是西周以来传统的君主等级制社会的规范准则,从国家大事、社会活动以至个人日常生活,无不包括在内。因而作为一个社会的人,他的一切言行,无不受到礼的制约,所以说“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如不学习遵照社会的规范准则活动,人们便无法在这个社会立足。

孔子教育学生注重学思结合,他认为学习是一个人掌握知识和技能,提高自身道德修养的基础,在学习的过程中要积极进行思考,两者同等重要,不可偏废。孔子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这句话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它告诉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脱离思考,不思考就不能将学来的知识消化吸收,那样学了也无用处;如果只思考而不学习,会流于空想,那也是有害的。所以,我们要求学思结合,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把接受知识、理解知识和巩固知识结合起来,把学习与思考结合起来。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都应该学思结合,善于多角度地发现和分析问题,多途径地解决问题,做到学中有思,思中有学。

总之,《论语》中关于德育的一些理论和方法对于当代德育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虽然孔子的德育思想不免有些糟粕,但是我们应给予肯定并批判地继承其优秀的、合理的德育目的、内容和方法,不断丰富和完善德育理论,加强和改进德育活动,切实提高德育效果。

猜你喜欢
论语孔子德育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孔子的一生
如何读懂《论语》?
孔子的一生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半部《论语》治天下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