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道培
“一带一路”计划已成为中国新常态下的经济新动力,引起世界强烈的反应。美国《纺织世界》这样看待一带一路下的产业影响:
1.“一带一路”中潜在结构纺织物市场。一旦这一计划开始实施,那么中国的结构土工织物、建筑性薄膜市场将呈几何式增长态势。众所周知,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是新丝绸之路的核心建设材料,而具有隔热、隔音、防渗、防水和轻便功能的结构性薄膜和土工织物便成为基础设施的重要原材料。
在过去,中国的土工织品仅用于运动场所、机场和其他设施的建设,其中由于成本高,使用量有限,其利润也不丰厚。可是今天,中国的公共基础设施大量修建,尤其是以高速公路为代表的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崛起刺激了中国的结构性土工织物市场的迅速发展。目前,“一带一路”的远景规划使西方纺织工业界首先嗅到了商机,也将进一步刺激中国这一产业市场的迅即发展。
2.中国的土工纺织与膜材料市场。织物结构的使用已有数千年历史,现代社会建筑学意义上的膜材料是一种新型的建筑用材,仅有数十年的历史。中国是从2008年奥运会前才开始使用这种材料。水立方的成功建设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该建筑使用了高等级乙烯四氟乙烯织物材料 (ETFE)和聚四氟乙烯(PTFE),目前中国采用较为普遍的材料是聚氯乙烯(PVC) 。PVC造型容易,都具有抗拉、抗风、防晒和抗低温的功能,且造价相对低廉;而ETFE则较为昂贵,属于高等级基础设施材料,具有耐久性和抵抗自然气候的能力,其价格是PVC的5倍还要多。中国一线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已逐渐开始大量使用ETFE,而PVC由于造价低廉已在二级城市普遍使用。但西方行业分析家认为,随着中国19座二线城市中的大量高等级设施的建设,高端用材ETFE也将为这些城市所采用。目前,中国这一工业领域还处于巨额投资期。
3. 区域竞争转变为国家竞争。作为两种十分有益于基础设施的结构材料,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一带一路”的建设需求。毫无疑问,ETFE和PTFE 将成为中国发展最为迅速的优质材料产品。由于高利润,中国的相关产业也会趋之若鹜。目前,建筑结构织物工业在中国仍处于方兴未艾的状态,国内供应商仍然需要努力追赶国外的最新生产技术,否则他们很难满足国内高端市场的需求。他们知道,若长期直接向西方供应商购买,成本将会十分昂贵。换句话说,中国的这类企业转型升级若不成功,那么国内建筑业不得不屈从于西方供应商的高价格,这也是为什么国外供应商十分担忧中国的技术进一步提升后,他们的产品难以卖出去的缘由。国内产品质量不稳定,国外产品价格高,两者因素一直是制约中国工业增长的瓶颈所在。
4.中国工程所使用的织物类型。体育场馆和交通运输设施仍然是中国国内最大的土工织物市场领域,这虽然目前并不很大,但其潜力不可小觑。除此之外,中国的风景名胜地的基础建设也具有十分广阔的市场潜力。它虽然没有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需求那么巨大,但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在5年内其年增长率至少达到10%的复合增长率。
总而言之,随着中国为实施“一带一路”计划,进行大规模的投资开始,建筑膜织物的需求会急增,高级结构织物ETFE和PTFE也将从一线城市向二线城市的新项目新工程蔓延。中国的这一工业领域将获得极大的发展空间,其前景令人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