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本语文杂志,在我从教的第四个年头,就来到了我的身边,成了我的良师益友。三十年间,它一直伴随我走在阳光普照的大道上,走在春风骀荡的日子里……
这本语文杂志,就是《语文教学与研究》,由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主办,属全国首批中文核心期刊。
1985年早春的一天,邮递员送来了我订阅的《语文教学与研究》,还一再向我解释,说是因为单位搬迁,延误了第一期的按时投递。我报以包容的一笑,赶紧捧起油墨香味还浓的杂志……从这份刊物上,我了解了刊物的栏目设置,读到了专家的理论文章和一线教师的教学教研心得,还从封底知道了责任编辑晓苏的名字。由于阅读刊物,由于直接把手写稿投寄给晓苏,我与他开始了书信交往,得知他也是虎年出生的,1979年7月高考考入华中师大深造,毕业时留校任教、当杂志编辑。他读了我投去的那篇4000字论文《说明文教学要有“四性”》后,提出了一些中肯的意见,并嘱我从千字稿写起,以小见大,体现语文教研的针对性。受晓苏的启发,次年3月我整理出一篇执教《老杨同志》(赵树理中篇小说节选)公开课教学心得,誊正后寄给晓苏。他收读稿件后,提出了斟酌标题、精炼语言等修改意见,并告知此稿将在1986年第7期“课堂教学拾贝”栏刊出……我很幸运,暑期在华师中文函授点收到了晓苏寄来的样刊,经他指导的千字论文《群众的活的语言》终于变成了铅字。函授班的学员们分享了这份甜蜜。当年年底《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社评选表彰了20名优秀通讯员,我忝列其间。奖证、奖金也是由编辑晓苏亲自寄发的。
我与晓苏晤面,是在1987年7月我们这一届华师中文函授学员在华师本部举行毕业典礼之际。那天他找到我们毕业典礼的会场,与我见第一面,并邀请我参加当晚杂志社举办的作者座谈会。杂志社几位正、副主编认真倾听了十几位语文作者的办刊建议。第二天上午,一个阳光恣意挥洒的日子,我应邀走进了晓苏安在杂志社办公楼一楼的新居。其时,这里是他与妻子的两人世界。晓苏的小娇妻赶忙给我沏茶、拿水果。虽只有两小时的逗留,但我充分感受到了女主人的热情好客以及晓苏的博学健谈。由两年前的神交到而今的面对面,我与晓苏的友谊在一点点加深。
由于彼此工作都忙,加上地域所限,我与晓苏见面的机会很少,更多的联系是寄信、打电话。而非常难得的第二次见面,是在2008年12月中旬荆州市中语会年会的现场。他应著名特级教师、荆州市中语会理事长王世发之邀,为年会作了一堂精彩的文学创作讲座。中途休息时,我找到了他,送上一套我任主编的松滋三中《开拓》校报,请他为文学社员题词勉励。他欣然答应了。十天之后,他从武汉寄来了一封挂号信,里面是他精心撰写的题词。这岂止是一份题词?这是一位文学院教授,一位国家一级作家,一位资深杂志主编献给文学少年沉甸甸的希冀和慰勉啊!
时光在流逝,我与晓苏的友情与日俱增。2012年岁末,晓苏的小说新作《暗恋者》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了,他在第一时间里签名赠送我一本。我如获至宝,利用2013年春节走亲访友的间隙,一篇一篇的品读,并留心做了一些批注。这部描写大学校园生活的短篇小说集,确实是既有意义、又有意思,对于中青年读者的阅读写作应该是很有借鉴、指导作用的。我心有所动,情之所触,决心好好写一篇文学评论,向更多的人推荐《暗恋者》。我忙里偷闲,花一周时间打磨出了一篇长达5400字的《〈暗恋者〉中的写作技巧》。晓苏收到此文后,回信赞扬我“读得认真、写得用心”,并嘱咐王玲编辑尽快安排在2013年7月号“特级教师三人行”栏目。而就在当年4月号的“特级教师三人行”上我刚刚发表了《我的专业成长三部曲》。四个月内连续发表两篇大稿,这不能不说是晓苏的深厚情谊,是杂志社的格外青睐。
在晓苏任主编之前的《语文教学与研究》,由于编辑团队的通力合作,涌现了一些亮色,受到读者好评。而当36岁的他荣任杂志社主编之后,他雷厉风行、锐意创新的办刊风格,就在一项项赛事的推出,一个个栏目的打制,以及一个个品牌的铸就中荧荧焕彩,从而扩大了这份“首批中文核心期刊”的巨大影响力。作为与杂志交往三十年的我,正是沐浴着它创新的春风一路前行,不断丰稔了自己的语文人生。
在我的语文资料夹中,珍藏着十几个烫金的“四项全能”竞赛获奖证书。摩挲着它们,往事历历在目。
1996年元月,《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社发布了举办全国语文教师征文大赛暨四项全能评比的启事,我心里一动。几年前的松滋不就在语文教研员王世发的精心组织下,成功地开展过“三个一”(一篇教案、一堂教课、一篇教后反思)的创优活动么?我那次不是很荣幸地被评为全县初中语文10名“三优”教师么?按照启事上的要求,我修改了创优课教案《在烈日和暴雨下》,撰写了教学论文《不妨写点“作文前言”》,润色、加工了下水文《一堂临时变更的课》和板书设计《谁是最可爱的人》。两个月后,这组参赛资料载着我对语文教学的热爱,载着我的一片绿色希冀,翩翩飞向武汉桂子山……当秋意渐起的时日,桂子山上的信鸽捎来了喜讯:我的教学方案、教学论文、板书设计获得一等奖,下水文获得二等奖,并被评为“四项全能获得者”。这五个精美的烫金证书,在1997年8月我在王世发先生的帮助下破格评聘中学高级职称时起了很大的助推作用。
我执掌高中语文教鞭后,先后参加了2006年、2009年全国语文教师“四项全能”竞赛。这几届“四项全能”竞赛由于有全国中语会的加盟指导,规格更高,参与者更多,影响力更大。我以更饱满的热情参与,自然收获颇丰:教学方案、教学论文、下水文、教学课件四个单项奖均为一等奖,同时荣获“四项全能”称号。毋庸置疑,这一串教学教研硕果,增添了我参评湖北省第八批特级教师的自信和实力,鲜活了我的语文人生。
晓苏担任主编的那一年,他策划推出了“青年教师沙龙”这一新栏目。该栏目为青年教师开设,刊发其教学论文,配发生活照及个人简介,以促进青年才俊的专业成长。在中学语文教学方兴未艾的发展阶段,这个“青年教师沙龙”无疑会收到“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的效果。非常幸运,首期“青年教师沙龙”安排的居然是我,我的论文《作文教学如何激趣》和生活照、百字简介,占据整整三个页码。据杂志社了解,曾在“青年教师沙龙”上亮相的语文教师,后来有很多人成为了特级教师、省骨干教师、市学科带头人,而今他们仍然活跃在语文教学的绿色田野上,用母语的清流浇灌人文的花蕾。endprint
《读写天地》是《语文教学与研究》的子刊,是专为中学生开辟的一方读写绿洲。开办以来,新栏目层出不穷。2009年开设“作文课堂纪实”,我挟着《图画材料作文的写作指导》登台过了把瘾。据说,某位语文同行还用我的教案为高三学生上了一堂移植课,获了一等奖。2012年设置“有意思作文”,我推荐的潘倩作文《生活的情趣》,很快被编者慧眼识中。2014年推出“作文高速公路”,我写于两年前的论文《议论文写作与语文活动》一度“养在深闺人未识”,终于在《读写天地》第7期“高速公路”上“一路畅行”。
2011年,《语文教学与研究》推出新栏目《另类语文教师》。该栏目意在给教学一线的语文老师提供交流思想、展示个性的园地,开办三年,先后有梁卫星、潘世流、杨邦俊、孟庆焕、余一鸣、覃国平等36名优秀教师在这一园地辛勤耕耘,绽放华彩。笔者不敏,居然也能以一篇《快乐地给学生示范》的文章,在2011年10月号上展示自己“另类语文教师”的风采。文章见刊后,我先后接到十几位同行、同学和学生点赞的来信。其实,我们要点赞的,是《语文教学与研究》不落窠臼、敢于创新的春风,催生了语文园地的盈盈秀色。
2014年,《语文教学与研究》“两重奏”栏目又一次擦亮了众多读者的眼球。该栏目首推襄阳名师李继红。我校有10位老师订阅当年刊物。市教科中心教研员来校视导时,读到“两重奏”中李老师《我是怎样教高三作文的》文章,非常欣喜,立马在全市高中教研平台上推介此文。该栏目一出,立刻引来如潮的好评。不少读者认为,一篇出色的教学论文加上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传达的是一种理念,倡导的是一种风气。我深受启发,于是精心打磨出论文《记叙文写作的四盏绿灯》和散文《母校的樱桃树》,这组“两重奏”很快在当年7月号上“发声”。据杂志社透露,很多语文教师踊跃提供“两重奏”稿件,而每期只能安排一人。时值2014年5月,可用稿件都排到了2015年3月。连退休在家仍笔耕不辍的语文前辈也期待上“两重奏”。如此看来,这个全新的栏目将会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
“特级教师三人行”是《语文教学与研究》1999年推出的一个品牌栏目,每期配图发表三位特级教师的教学论文。开办16年,历久弥新,影响深广,两百六十多位语文特级教师在这个园地尽显才华。毛承延、王世发、董旭午、华义平、陈继英、李旭东等著名特级教师发挥了示范引领的作用,他们的研究论文增添了该栏目的厚重。我于2010年8月评上湖北省特级教师后,当年12月即在“三人行”中发表了《寻找作文教学的理想支点》。2012年8月,我的《新课程标准下的字词教学》一文,经武汉市首届十大名师、《语文教学与研究》特约编审王先海先生指导,第二次走进“特级教师三人行”。2013年4月、7月我先后两次在“三人行”中亮相。2014年5月,我的教育随笔《语文教师的诗生活》第五次在“三人行”的园地里诗意地徜徉。全国的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数以万计,像我这样五年里频频亮相的年轻特级教师,又能有多少呢?
在我与《语文教学与研究》30年的交往中,我越来越真切地感受到:它开启了一扇扇服务语文教学的绿色窗口,它搭建了一个个助力语文人成长、进步的理想平台。它乐此不疲地把人文的阳光撒进杏坛,温暖着你、我、他。
海南屯昌思源学校的余柳英老师不会忘记,2012年她所在的学校承担了海南省一项科研课题的实验工作,聘请我担任顾问、指导专家。经过我的牵线搭桥,该校课题实验小组的论文《“习惯”作文指导教案》上了《语文教学与研究》的黄金版面,该校两度组织学生参加“新世纪”杯作文大赛,均取得优良成绩。课题组负责人余柳英老师后来满怀深情地说,要是没有华师《语文教学与研究》的给力,他们的课题实验要想顺利结题,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湖北松滋三中的一群语文人也不会忘记,2005年秋我担任语文教研组长以来,先后多次组织学生参加“新世纪”杯作文大赛,多次组织教师参加“四项全能”竞赛。获得“新世纪”杯一、二等奖的四十多名同学,在高考角逐中语文学科均取得了优等成绩,有的还被重点大学录取。在“四项全能”竞赛中获得教学方案、下水文一等奖的关伶俐老师,参加省重点高中招聘时,她获得的几个奖证,为她最终胜出助了一臂之力。“小字辈”欧阳玉莲老师破格评上中级职称,其中也有“四项全能”竞赛提供的大力帮助。松滋三中,一所普通高中,10年间共有多名教师的20篇教学论文在《语文教学与研究》上发表。这一串沉甸甸的语文教学果实上,不正是播撒着《语文教学与研究》这个编辑团队亮丽的人文阳光?
上海进才中学的王晓华老师更不会忘记,这个凭借教学实力与魅力从小县城走进大上海的中学语文教师,一直默默耕耘,潜心积累。2012年深秋,她发给我一篇长篇论文《论教学反思的有效途径》,请我指导、推荐。经过适当修改后,我将此文投给了《语文教学与研究》。三个月后,她的论文发表在杂志2013年第1期上,位居“探索与发现”这个栏目的头条,而且还被“本期要目提示”予以推介。杂志社的编辑真是独具慧眼!王晓华老师没有想到的是,几个月后,她发表在华师语文杂志的论文,有幸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高中语文教与学》2013年第6期转载。王晓华后来向我报喜,2013年上半年她评上了中学高级职称,她无比感激《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社编辑老师阳光春风般的帮助。
爱用《语文教学与研究》这份大刊,结交晓苏、李发舜、王玲等编辑朋友,精彩自己平凡而充实的语文人生。沐浴着习习春风,感受着暖暖阳光,辛劳的语文人,一路执著前行吧!
董新明,湖北省优秀教师,湖北省特级教师,湖北省荆州市中语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已在省、国家级专业期刊发表教研文章1000余篇。教学论文获省、国家级一等奖10余项,参与或主持省、国家级科研课题实验3项。出版语文专著10余部。现居湖北松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