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历史教学中的环境教育

2015-06-02 07:38:00燕晓飞
科技创新导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言传身教教师学生

燕晓飞

摘 要:随着学校教育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德育教育已经成为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是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教师不仅是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者和传播者,更是莘莘学子们道德基因的转承者。因此,师德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一种精神的体现,一种深厚的知识内涵和文化品味的体现。师德需要培养、需要教育,这是每一位教師的自我修养,让我们以良好的师德师风共同撑起教育的蓝天。

关键词:教师 学生 师德教育 言传身教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2(c)-0251-02

德育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有道德、品质高尚的人才,一个人技术水平再高,如果他道德水平低、损公肥私、损人利己,那他对社会也没有什么用处,这样的人多了反而是一种祸害。所以学校教育一定要以德育为先。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大批有技术、能力强、肯钻研、善工作的各类人才,学校教育就是要为社会培养这样的人才,中小学是基础教育,传授的是最基本的科学知识,大学院校才注重专业技术培训。育人为本,指社会办学校、办教育需以育人为本,不能太注重盈利和利益。“正人先正己”,要塑造学生具有崇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就必须要求教师具备比一般社会群体更崇高的思想道德素质。

1 教育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德育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的,但其地位是没有变化的。纵观历代的社会﹐都十分重视德育。在中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学校中,德育居于首要的地位。在西周学校教育的内容“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中,“礼”教是居首位的。.毛泽东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指出,青少年应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他说:学校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转变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心的一环。在社会主义时期,更强调指出: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培养“四有”新人,德育便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育人作为学校教育之本,把德育放在学校教育首位,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德育要渗透于学校全部教育﹑教学活动中。这就为新时期学校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

1.1 德育教育的内涵

广义的德育指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与体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它包含了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教育、纪律教育、民主与法制观念的教育 和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那么显而易见,学校就成为德育教育的主阵地。

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又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中学生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加之中学生具有好动爱表现自己等心理特征,这又为我们在教学中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提供了有利条件。作为教师,除了有良好的专业技能外,还要有强烈的敬业精神和崇高的思想道德情操。既要有一般教师庄重严肃的风度,又要体现出职业的特点健康而有朝气。这会在教学中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甚至是永不磨灭的记忆。它对学生的各种观念的形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作为学生的第一印象非常重要,教师要态度端正,动作得体,言行一致。在教学过程中以身立教,身正为范,随时随地为学生展示道德风尚(如:公平竞争、团队精神、顽强斗志、战胜自我 顽强拼搏)。因此,在教学中,每一位教师首先要确立教师本身就是重要的德育因素,我们的仪表、言行、文化修养、道德品养、工作态度等都会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是一种生动、直观、很有说服力、感染力的教育手段,以习惯养成习惯,以品格养成品格,让学生在“亲其师”中“信其道、受其教”。

1.2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师德是一种宝贵的教育资源,一种无声的教育力量,一种高尚的人格力量。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既要“言传”,更要“身教”。在学校,教师是“学生的榜样”,这种角色地位及教师示范性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只有以身立教,为人师表,才能真正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德育,往往有着鲜明的价值观:而心理健康教育,更多地是从人性的需求和发展出发的。首先点明了中小学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不同特点,突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性。“以德为先”,方能塑造一个人的健康人格,使个体成长为一个“真正完整的人”,一个适应社会的人,一个对社会和他人有益的人。

1.3 师德修养的传承

中国民族历来是一个崇尚师德和师德修养的民族,从古代的孔子、孟子,到现代的陶行知、蔡元培,历代圣哲先贤、教育家对师德内涵和修养都提出过非常深刻独到的见解和观点,并终其一生自己的主张,成为世人楷模。倡导师德修养,首先就需要教师从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中吸取丰富的精神营养,责无旁贷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师德。

2 教好书是师德修养的关键

教书育人是师德师风的关键。教师要把自己的学生培养成为有用的人才,就必须把书教好。教师是学生的塑造者,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文化知识,培养其能力,而且还要按照一定的世界观塑造学生的灵魂。因此,教师必须加强道德建设,用积极向上的态度对待工作和学生。

教师要把自己的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就必须把书教好。这就要求教师要具有渊博的知识,加强自身建设,提高素质。一是在政治理论素养上下功夫,加强对政策理论水平的提高。二是在专业知识方面加强学习文化知识,努力提高自己,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全面发展。在知识的海洋里,宇宙间的任何事物都只是其中的一朵浪花,一粒泥沙,而教师如同一叶扁舟,常年累月航行于其中,将一批又一批渴望成才的求知者送达理想的彼岸,风雨无阻,无怨无悔。浪头上行舟,难免惊心动魄,但也有欣慰与欢畅。选择了教师职业就选择了艰辛和挑战。胸无点墨、混迹社会、腰缠万贯者大有人在,但我们等于无法想象,更不能容忍一个滥竽充数的教师堂而皇之立于那些求知若渴者目光聚焦的神圣讲坛。所以,教师要有进行教育所需的扎实而宽厚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要透彻地懂得所教学科。仅仅熟悉教学大纲和本学科内容是不够的,教师的知识应比这宽广得多。通常说:“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就是这个道理。教师还应具备多方面的爱好和才能。

不断的开拓创新,提高教学水平。在工作中勤于观察、勤于思考。正在成长中的少年儿童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对任何事物都感兴趣,这种好奇心加求知欲是发展智力的动力,教师应珍惜它。这就要求教师要指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所以,教师要终身不断学习,不断开拓,更新自己的知识。正如所概括出的辩证过程:教师一方面要奉献出自己的东西;另一方面又要像海洋一样,从人民中、生活中吸收一切优良的东西,然后把这些优良的东西贡献给学生。

3 结语

众所周知,教师从事的职业是圣洁光荣而又艰巨的,他们要用自己的汗水、心血和智慧去精心浇灌祖国的幼苗和花朵,他们要具有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崇高风范,求真知做真人,不断进行自身的道德修养:自尊、自重、自强,用自己的无限忠诚、智慧和汗水去托起明天的太阳。

参考文献

[1] 郑洁,阎力.职业价值观研究综述[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5(11):11-16.

[2] 金泽勤,李祚山.青少年职业价值观研究概述[J].职业教育研究,2007(6):13-14.

[3] 孙立平.素质教育与学校教育[J].中国学校体育,1996(2).

[4] 陈秀华.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五性”[J].中国学校体育,1998(2).

[5] 金耀宇.国内关于青年职业价值观研究述评[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9(1):24-26.

[6]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7] 苏虎纹.中小学师德建设的问题及思考[J].陕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1):128-129.

猜你喜欢
言传身教教师学生
言传身教,润物无声
言传身教
金秋(2021年16期)2021-11-24 13:20:52
最美教师
快乐语文(2021年27期)2021-11-24 01:29:04
『铁齿铜牙』敌不过『言传身教』
教师如何说课
甘肃教育(2020年22期)2020-04-13 08:11:16
言传身教,以身作则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赶不走的学生
学生写话
学生写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