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燕+++石杰
任务型教学与主问题设计是近年来分别在我国英语教育领域和语文教育领域广泛开展的新课程教学研究和实践中风靡一时的教学设计模式。二者都应用于语言文学的教学,因此有较大的趋同性,但在推广运用的过程中,却呈现不同的发展状况。
一、任务型教学与主问题设计的推广运用概况
1.任务型教学的推广运用概况
任务型教学是20世纪80年代西方英语教育中一个具有重要影响的语言教学流派。基于美国教育家杜威“学生中心,从做中学”的教学理念,任务型教学在语言教学方面注重学习者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把语言应用的基本概念转化为具有实践意义的课堂教学方式,从而实现语言教学真实化和课堂社会化,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任务型教学模式自英国博雷泊于20世纪80年代在印度的邦加罗尔地区率先实施以来,在国外已经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发展过程。
我国任务型教学模式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实施的任务型教学主要采用国外任务型教学模式。为了切合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英语教学的客观实际,以鲁子问为代表的国内学者将任务型教学模式的研究落实在本土化的实践研究领域。从1998年开始鲁子问负责的“真实运用任务教学法”课题在中小学的课堂教学实验(1998~2001)己证明了任务教学在我国实施的可行性。2003年鲁子问在其《中小学英语真实任务教学理论与实践》一文中系统阐述了中小学英语真实任务教学的理论,力图建构适合中国本土化的任务型语言教学,规范了我国中小学英语课堂的任务教学,促进了国外任务教学成果在我国中小学英语课堂的本土化转化。
国家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倡导英语学科的任务型教学途径。自此,从事英语教育的研究者和中小学英语教师掀起了学习、研究和尝试任务型语言教学的热潮。
2.主问题设计的推广运用概况
主问题设计是我国语文教育界发扬我国传统语文教学对课堂提问艺术不懈追求的优良传统,基于前苏联“问题教学”的理论探索,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的可以引动学生整体性、主动性阅读的最重要、最基本的问题设计策略。
也是在20世纪80年代,上海特级教师钱梦龙老师提出“语文导读法”,开创了主问题设计的先河:在教学预设中,抓住一个关键问题,将学生引入问题情景当中,展开积极有效的对话。这样的关键问题被钱梦龙老师形象地界定为“牵一发而动全身”,而这个形象性概念后来一直被许多人引用,直到余映潮老师提出一个理论性概念——主问题。
湖北特级教师余映潮在20世纪90年代首创了语文阅读教学“板块式”立体型训练模式,他借鉴北京特级教师宁鸿彬的“提问设计”,明确提出课堂教学主问题设计思路,以推动对学生的“板块式”读写训练。自此,主问题设计的实践探索得到了广泛的推广
教育部在2003年制订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推动了新一轮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也进一步推动了我国语文教育的实践者和理论家对于主问题设计的深入研究。
内蒙古师大的韩雪屏教授在对阅读教学的研究(2003)中将“主问题”界定为支撑阅读对话教学的进行的“脚手架”:“主问题的支架,指的是理解或生成文本意义时有关文本全局性的枢纽问题。”华东师大的倪文锦教授首次在高等师范教材(2004)中将“主问题”以教学法的形式予以肯定和确立:“主问题,指对课文阅读教学过程能起主导作用、起支撑作用,能从整体参与性上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理解、品析、创造的重要的提问或问题。”
目前,对主问题设计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进行系统整理的则是两篇硕士学位论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主问题设计策略研究》(石杰,2008,陕西师范大学)和《语文阅读教学主问题设计之研究》(郭艳,2010,华东师范大学),前者采用建构主义教学设计模式总结出在语文主问题设计中可以推广的支架模式、抛锚模式和随机进入模式,后者依据经典课例总结出在语文主问题设计中可以推广的总分模式、对话模式和局部模式。
二、任务型教学与主问题设计比较研究概述
1.在理论渊源上,任务型与主问题均滥觞于我国语言教学者对于西方教学思潮“问题教学”“建构主义”的研究。
(1)问题教学
美国杜威的“思维五步”强调问题教学与思维的密切关系,而且总结了问题教学的过程步骤。前苏联教学论专家马赫穆托夫等人对问题教学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崭新、成熟的理念。
“问题教学”把问题作为组织教学过程各个环节的纽带。“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是“问题教学”模式的两个核心要素。如何精心设计问题,才能帮助学生发展他们的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呢?又应该如何重新组织大量的知识,才能吸引学生,帮助他们全神贯注地进行探究学习呢?一个关键的设计策略就是围绕着知识诞生的初衷而提出问题。而“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就是将知识学习的过程从教师和教科书转到学生,引导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学习,而课堂教学中始终围绕既定的教学任务展开,使每节课目的明确、内容实在、效果最佳。
(2)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认为,“教学设计的建立应当以学生为中心,视学生为认知的主体。教师只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过程,反对现成知识的简单传授,强调学习者应从自身体验,通过与他人交往和互动来建构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与理解。任务是语言教学的起点,展开的过程及其最终的归宿。掌握语言的最佳途径之一就是让学生完成各项任务,首先呈现整体性的任务,让学生尝试进行问题的解决。在此过程中,学生要自己发现完成整体任务所需首先完成的子任务,以及完成各级任务所需的各级知识技能。这样,就能使学生更自觉地、更好地建构自己的内部知识结构,也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2.任务型教学与主问题设计应用于语言文学的教学,因此有较大的趋同性,但在推广运用的过程中,却呈现不同的发展状况。
(1)在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方面,主问题设计基于问题的设计,任务型教学基于任务的完成。
主问题设计首先注重的是问题情境的设计。问题情境是在一定的教学情景中,由于学生以前所掌握的知识、智力、方法,在客观上不足以解决已产生的认识任务时,所引起的那种智力困窘状况。设计者可以运用文本解读过程中各种各样的问题情境进行教学设计,如批判的情境、意外的情境、不对应的情境、选择的情境、冲突的情境、反驳的情境等等。
任务型教学法是基于任务的完成的教学法,其课堂操作程序表现为一系列的教学任务,在任务履行过程中,学习者注重语言交际的意义,充分利用自己已经获得的目的语资源,通过交流获取所需信息,完成任务,其学习过程是沿着开放的途径,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国任务型教学法研者究结合我国英语教学的实际,提出构成了由任务呈现、真实学习任务、真实运用任务和任务反审四个阶段组成的本土化任务型教学模式,其出发点和归宿指向任务的完成。
(2)在理论探索的渊源方面,主问题设计来自于本土创新,任务型教学则是西学东渐的产物。
主问题设计首先源自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我国语文教育界对课堂提问艺术不懈追求,从语文特级教师钱梦龙的“语文导读法”到语文特级教师宁鸿彬和李镇西对课堂提问的教学设计,再到语文特级教师余映潮老师提出一个理论性概念——主问题,这期间经历了两代语文教育者近30年的实践探索。进入新世纪,在新课改的推动下,主问题设计的研究者才对主问题设计进行系统的理论探索,使这一本土理论臻于完善,从而得到了广泛的推广。
任务型教学是在国外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发展过程,在本世纪初被介绍到我国的。在十多年里,任务型教学研究主要经历了有关国外任务型教学模式的理论介绍、任务型教学模式的中国本土化、任务型教学模式的实践等三个过程。
(3)在教学实践的推广力度方面,任务型教学来源于自上而下的国家教育部新课改驱动,主问题设计来源于自下而上的语文教育界的民间研究。
教育部2001年制定的《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教师应该避免单纯传授语言知识的教学法,尽量采用任务型的教学途径”,由于该课程标准的权威性和导向性,自2001年以来,从事英语教育的研究者和中小学英语教师掀起了学习、研究和尝试任务型语言教学的热潮。
主问题设计是我国语文教育界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发扬我国传统语文教学对课堂提问艺术不懈追求的优良传统,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的问题设计策略。教育部在2003年制订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进一步推动了我国语文教育的实践者和理论家对于主问题设计的深入研究。
综观任务型教学与主问题设计在我国的研究现状,不难发现这两种模式的研究和实践已经蓬勃发展起来,而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在语文和英语课堂教学中,两种模式的具体实施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两种模式对教师的要求很高,需要教师深入文本,充分把握教学设计要领。另一方面,由于这两种模式见效慢,而学生、教师和学校又过分追求升学成绩,给教学设计的课堂实施带来了一定困难。这些问题都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与理论研究中不断探讨和解决。
【本文为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主问题教学设计实施研究”后续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GS[2010]G1202】
(作者单位:甘肃省张掖市第一中学;甘肃省张掖市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