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系研究

2015-06-01 00:13张廷娇
学理论·下 2015年5期
关键词:市民社会关系国家

张廷娇

摘 要:随着市场转型的不断深入,社会空间的自主性逐渐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不断完善,我国的市民社会已经有了基本雏形,但同时也面临很多困境,只有成熟健全的市民社会才能有效地协调国家与社会二者的关系。因此,正确认识我国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的,对于中国社会未来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通过对我国市民社会的演进分析以及我国市民社会与国家关系的探究,来分析二者间存在的问题,并概括相应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国家;市民社会;关系

中图分类号:D66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5-0006-02

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我国市民社会逐渐兴起,正确认识我国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对于中国社会未来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一个成熟健全的市民社会完全能够反映出一个国家的强盛,我国市民社会的发展和壮大还正在路上。

一、市民社会的含义

市民社会(Civil Society)一词源自西方,是自古希腊以来西方思想家们长期探讨且不断发展内涵的一个概念。最初的西方并没有市民社会一词,社会和国家的含义也并未被严格区分。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城邦既指国家,也指整个社会。黑格尔则将市民社会看作是私人利益的体系,认为个人是市民活动的基础,也重视在生产和交往中发展起来的社会组织的作用,认为市民社会依附于国家。但是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的思想,把市民社会看作是市场经济中人与人的物质交往关系和由这种往关系所构成的社会生活领域。泰勒定义的市民社会的概念则是:不受国家权力限制的自由的民间社会组织。

目前我国所使用的“市民社会”便是来自西方的Civil Society一词,但是我国有自己的特殊国情、历史和文化,我们要联系我国社会的实际情况同时借用西方的概念,来实现我国市民社会的本土化。不能单纯拿我国的市民社会概念来迎合在西方传统意义上的市民社会概念。因此,我国的“市民社会”是指一个特定的社会领域,同时也指在社会这个特殊学科领域的活动。

二、在中国的起源

“市民社会”这一概念本是西方的说法,在我国并不存在,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以及改革开放的到来,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市民社会”正在兴起。以下是市民社会在我国出现的几点原因。

(一)传统文化影响及社会资本沉淀

古老的中国,拥有上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这些传统文化是市民社会形成的促进因素。中国自古以来都崇尚以德为美,在传统儒家崇尚道德的影响下,仁爱的思想让人与人之间尊重信任,整个民族中都充满着和谐有序的气息,这些都是促进市民社会的生长和发展的有益因素。即使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人们产生了普遍的理性心态,但儒家的道德观还是一直存在于人们心底的。另外,社会资本是确保和促进人们之间合作的非正式规范,是市民社会形成的基本因素。儒家认为一个社会缺少了信任是无法长久生存的,更不用谈发展与繁荣。所以论语中的信也有利于社会资本的形成,有助于市民社会的形成。

(二)政治体制改革和法律制度的完善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改革开放的到来,我国政府开始强调在执政过程中的法治,各项政策的完善让公民可以自由地成立非政治性社会组织,公民的自由权利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党和国家对于非政治性的社会组织有了明确的认可和接受,也有了相应的法律制度来保护和支持社会组织。随着政府深入自身体制的改革,政府的各项权力逐步的向民间组织转移,提高了民间社会组织的地位,进而推动了社会组织的形成与发展。

(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进程加快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并且伴随全球化挑战的接踵而来,为了更好适应市场使得企业不断自主创新,并且可能脱离政府组织成为独立的民间社会组织。与此同时,在市场经济的大浪潮中,企业为了规避风险保护自身利益,各种行业性组织进行合作,甚至全世界市民社会大规模的跨国合作对我国的民间组织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启发。如今我国许多知名企业都在美国上市,并且兼并国外企业,这都是我国市民社会的发展壮大的体现。

三、我国国家与社会的关系

(一)新中国成立之后到改革开放之前国家与社会的关系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建立起来的是一种结构分化程度很低的社会,是一个总体性社会。在当时的中国,国家政治权力渗透到了社会的一切领域,既没有明确的政治国家观念,也不存在独立的私人活动领域的社会经济生活,我国社会长期处于国家管制之中,中国人的思想活动乃至整个人生观,都被束缚在政治中。国家与社会高度的一体化,并且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社会生产和生活具有较高的同质性,将社会生活置于国家管理之下。在城市中,人们都属于政府单位或者企事业单位,在农村,人们都属于人民公社,那时的中国,社会和国家是高度重合的。

(二)改革开放至今国家与社会的关系

1978年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经济政策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这就意味着国家开始释放自身的权力于社会,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社会拥有比以前更多的自主权和发展的空间,经济体制的改革是把全能的政府转变为服务型政府,放松对社会经济领域的掌控,这场改革虽是从经济体制改革入手,但它的影响已远远超出其经济意义,辐射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虽然,不能说从改革一开始政府就已明确地将调整国家与社会关系,但许多具体的改革措施却导致社会结构的重组。在这个过程中,国家通过经济改革逐渐地使一些权力回归于社会。

1992年市场经济确立以后,随着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府的管理模式发生了一些变化,给社会的自主空间大大增加。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以来,社会结构在不知不觉中变迁,市民社会也开始发育壮大起来。虽然真正意义上的市民社会在转型时期的中国还尚未完全形成,但它的某些结构性要素、价值观和原则已经初步显现。经济市场化、社会多元化、生活方式非政治化、文化世俗化,社会自主领域扩大,个体主体自由度增大,这些现象表明中国的市民社会正在发育、成长和崛起中,并且在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四、当前我国市民社会存在的问题

80年代以后,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变得复杂且多元化,社会组织的数量大幅增多,但是人们对于国家和社会关系的认识却并没有跟上发展的步伐,认为二者之间总是存在一种零和博弈,社会并没有积极地参与到国家治理之中,二者对立,成熟的“市民社会”并不完全存在于改革开放前的中国社会。

据我国民政部门的统计,截至2013年底,全国共有社会组织54.7万个,比上年增长9.6%,其中包括社会团体28.9万个,比上年增长6.6%,民办非企业单位25.5万个,比上年增长13.1%,基金会3 549个,比上年增加520个,增长17.2%。近五年来,社会组织的总体数量呈现平稳较快增长的趋势。但是从横向比较来看,中国平均4 000人有一个社会组织,而英国平均每100人、美国平均不到200人就拥有一个公民社会组织。可见,中国市民社会虽然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是仍存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认真反思和总结。目前我国社会组织数量处在快速生长但仍明显不足的阶段,我国市民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仍面临很多阻碍。

(一)社会组织相关法律法规仍需健全

我国目前虽然有相应的法律法规来支持和保障社会组织,但是政府并没有制定相应的政策来指引、管理和规范我国社会组织的活动,市民社会的发展缺少合法性和正规性。政府在市民社会的发展规划当中并没有认识到其重要性,并没有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法规来承认、规范我国市民社会。

(二)社会组织政治性倾向明显

在我国,譬如一些小城市或者乡镇地区,无论城市中的社区还是乡村行政村中的组织团体,从机构到权能,都有地方基层政权组织的特性,而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公民自治组织。又如工会、妇联、青联等自治组织,与国家机关的性质类似,政治功能突出,行政化倾向明显。这就影响了这些组织的自治功能,即它们本应发挥的相对独立和自治于国家和政府的性质及功能不明显,工具性较严重。

(三)社会组织缺乏自治能力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浪潮之下,社会组织将会遇到更多的挑战和风险,如果没有一定的自治能力,只靠政府的力量进行管理,那组织的生命力就可能会受到威胁。因此,实行自治机制,来推动个人之间、群体之间利益和价值的整合,市民社会通过自主自治、自我对话协调机制来保障自身的权益,并且在遇到困难时,通过和平理性的方法去解决。市民社会的自律性、自治性有助于它本身对于问题冲突的协调以及对于社会的稳定的实现。

(四)公民自身问题

市民,作为家庭、社会和国家当中最基本的组成单位,决定着这个家庭、社会或者国家的发展和命运,只有当市民有着正确的道德观、健康的人格、平和的内心时,社会才会有良好和谐的秩序。中国市民社会内部结构关系中还比较缺乏彼此间的自由、平等的契约关系,这就更加需要加强社会成员的自我建设,使公民能够树立独立自主的意识,和一种包容开放的情怀,只有提升公民自身素质、改变旧观念,才能推进市民社会的健康和谐发展。

五、总结

透视我国的市民社会,必须要立足国情,不可以照搬西方标准,一切都要从我国国情实际出发。建设我国现代市民社会的必要条件是去建构一个理性的和参与性的市民社会,不断扩大社会的自主参与领域,国家缩减活动的范围,健康发展的市民社会是民主的国家建设的动力和社会基础,同时对于政治民主化也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张继亮.浅析中国市民社会[J].学术交流,2005(2).

[2]邓正来.关于“国家与市民社会”框架的反思与批判[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5).

[3]孙立平.实践社会学与市场转型过程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2(5).

[4]胡昊,王栋.推动中国民间组织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J].中国社会组织,2007(9).

[5]刘家晖.市民社会与现代国家的关系[J].世纪桥,2009(9).

[6]俞可平.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与治理的变迁[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市民社会关系国家
把国家“租”出去
洛克的社会哲学思想探析
葛兰西市民社会理论述要
保加利亚媒体:饭局是中国搞定“关系”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