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多年的发展,转变思想,加强创新,中国制造业正在努力蜕变。2015年,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发布,更是给了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提供了一个契机。
制造业发展十大热点
热点1 “新常态”下,中国制造业亟待重塑竞争优势。中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对于中国制造业来说,亟待重塑竞争优势来主动适应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
热点2 工业4.0大潮助推智能制造升温。工业4.0来自德国,是以智能制造为主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它将传统制造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结合,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智能材料等先进技术,将更多资源和生产要素科学化整合,使工业生产变得更加智能化、自动化、个性化。我们现在正好处在一个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过程中。工业4.0的热潮席卷全国的同时,也成为驱动推进智能制造的强劲动力。
热点3 中国高铁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之典范。中国高铁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这是一个典范。中国高铁不仅在关键技术领域取得一系列重大创新成果,还建立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世界一流水平的中国高铁技术体系,成为了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成功典范,创造了一套自主创新的“中国模式”。
热点4 制造企业与互联网企业相互渗透。随着智能制造逐渐成为推进两化深度融合的核心,制造企业与互联网企业的相互渗透趋势日益明显,利用各自的市场竞争优势寻求合作的机会,共同应对由智能化与互联网化发展带来的挑战和机遇,这也是两化深度融合的结果。现在小米12.66亿入股美的,上汽和阿里巴巴打造智能化互联网汽车,百度和宝马合作发展高度自动化驾驶技术,东风和华为合作开发汽车电子和智能汽车等等,传统的制造企业和IT企业联手,这是中国制造业的一个新景象。
热点5 小米实践微笑曲线。众所周知,微笑曲线来源于台湾鸿基,大体意思是价值最大的在两头,一头是研发,一头是销售服务等等,中间是制造。小米在研发环节,实现产品的自主创新和差异化发展;在营销环节,以线上营销为主,多渠道营销结合。小米很好地实践了微笑曲线这一原则。
热点6 推进服务化 构建制造业增长点。在”中国制造2025”中,也非常强调服务型制造,现在面对产能过剩,利润空间压缩残酷的现实,中国很多企业主动转型,不断推进服务化,缩小与国际市场的差距。
热点7 机器人热潮难掩国产核心技术缺失窘境。现在中国已成为全球购买工业机器人最多的国家,预计到2020年我国将拥有30万台机器人,机器人及系统产值约1000亿元,将带动3000亿元零部件市场。但关键零部件长期依赖进口,总体处于行业低端,而日系、德系先进工业机器人制造企业几乎垄断了高端机器人市场,占比高达96%。可以说,有关机器人关键的技术基本上还掌握在外国人手中,这是比较遗憾的。当然也正是这个现状,使得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机器人相关的自主创新,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热点8 制造业个性化定制开始兴起。随着制造业和IT技术的发展,传统大规模批量化生产模式已经开始发生变化,小批量、多样化的产品生产模式已经出现,中国制造业个性化定制开始兴起。如奥迪在中国率先进军个性化定制市场,个性化订单比例已经占到20%以上。红领集团自主研发的个性化定制平台C2M,引领服装行业率先实现大规模定制化。
热点9 昆山事故再敲警钟,全面安全管理重要性凸显。我国制造业的迅速发展伴随着频发的安全生产事故,一组组用生命叠加起来的数字,让制造企业再次聚焦安全生产问题。
热点10 波士顿咨询揭示中国制造成本优势不在。波士顿咨询集团(BCG)近期公布了一份研究报告,将出口排名世界前25位经济体的制造业成本进行了量化比较,以美国作为标准,美国100,中国是94,中国作为低成本制造业大国的竞争优势正在逐步丧失,温和的薪酬增长、高效的生产技术、低廉的能源价格以及美元汇率走低使得部分商品在中美两国的生产成本几乎没有差异,越来越多的美国企业与其他国家跨国公司未来会选择在美国境内进行生产。可见我们的优势已经不再,这也给了中国制造业一个警醒。
“中国制造2025”策略
制造业物化了最新的科技成果,成为了各国技术创新的主战场。
2012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为20792.62亿美元,在全球制造业占比约20%,与美国相当,成为世界制造大国。但是我国的制造业是大而不强,主要问题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核心技术和关键元器件受制于人;第二个是产品质量问题突出;第三个是资源利用效率偏低,尤其不注重绿色和环保;第四个就是产业结构不合理,大多数产业尚处于价值链的中低端。
我们需要意识到新一轮工业革命与中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制造强国形成历史性交汇,这对中国是极大挑战和极大机遇。
我们对“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一些策略:
第一个策略是智能制造,这是“中国制造2025”最重要的内容。我们还在进一步做智能制造具体的战略规划,包括制造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
第二个策略是提升产品的设计能力,实现产品的全数字化设计,结构、性能、功能的模拟与仿真优化。实际上智能制造的发展很重要的一部分也是智能设计。
第三个策略是完善制造业技术创新体系,包括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加强产业共性技术研究开发;加强创新人才培养。这其中人才是很重要的问题,我国制造业急需加快创新人才的培养等等。
第四个策略是强化制造基础,这里面包括基础零部件、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等等。因为这些基础的整体水平,将为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五个策略是提升产品质量,包括产品的监管质量诚信体系等等。
第六个策略是推行绿色制造,这也是未来企业要面临的巨大挑战。现在从产品设计一直到绿色加工制造,节能环保,绿色的包装,包括产品的绿色再生,到维修等等,这些今后都需要考虑绿色环保。
第七个策略是结构优化,我们希望2025年前优先发展对国民经济、国民建设相关的七大战略必争产业,如集成电路及其专用生产装备、数控机床、航空、海洋、汽车等,重点突破国际先进水平已较为接近的7大优势产业。
第八个策略是发展现代服务业。譬如通用电气(GE)将传感器安装在飞机发动机的叶片上,实时将发动机运行参数发回监测中心,对发动机状态的实时监控,提供及时的检查、维护和维修服务,以此为基础,发展了“健康保障系统”。同时,大数据的获取,将极大改进设计、仿真、控制等过程。营销模式由销售产品转为销售飞行小时。
(本文系根据李培根院士在“第四届中国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高峰论坛”上的演讲整理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