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行
“肝脑涂地”不用于贬义
“西山村伏击战中,日寇被八路军打得横尸阡陌、肝脑涂地。”这里用了一个成语“肝脑涂地”。用得对不对呢?我们还是先来了解一下这条成语。
“肝脑涂地”原义是肝胆脑浆流了一地(涂,涂抹),形容人惨死的情景。《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与项羽战荥阳,争成皋之口,大战七十,小战四十,使天下之民肝脑涂地,父子暴骨中野,不可胜数。”清·黄宗羲《与康明府书》:“宁肯坐视宇下之小民肝脑涂地,而不为之动心乎?”“肝脑涂地”也用来比喻竭尽忠诚,不惜牺牲。唐·陈子昂《为副大总管苏将军谢罪表》:“肝脑涂地,少答鸿私,不胜荷戴再生荣幸之至。”《三国演义》第八十五回:“孔明曰:‘臣虽肝脑涂地,安能报知遇之恩也!”在现代汉语中,前一个意义已经罕用,所以《现代汉语规范词典》释为:“原指战争中惨死的景象,后用来指竭尽忠诚,不惜牺牲生命。”如巴金《月夜鬼哭》:“我们粉身碎骨,肝脑涂地所换来的新秩序绝不是这样。”再如苏雪林《〈阿Q正传〉及鲁迅创作的艺术》:“辛亥革命起时,仅有陆钟琦、黄忠诰几个书呆子死难。封疆大吏平日自称深受国恩,誓必肝脑涂地以报的,逃得比谁还快。”
现在回过头来看上面句子中的“肝脑涂地”。就人死的惨状来说,似乎与原义相符,但从古人用例来看,“肝脑涂地”从不用于贬义,文首引例把它用在死去的日寇身上显然不妥。何况现在这个成语的含义已经发生变化,就更不能这样用了。
“有口皆碑”是褒义成语
某杂志载文《腐败忧思》,其中说:“与此同时,中国内地腐败的急速蔓延也是天下有口皆碑的。”这里的“有口皆碑”用错了。
“有口皆碑”语出宋代的《五灯会元·太平安禅师》:“劝君不用镌顽石,路上行人口似碑。”碑,指记功德的石碑。这里用作动词,表示传颂、赞扬的意思。后来就用“有口皆碑”来比喻为人们普遍所歌颂和称赞。例如《老残游记》第三回:“宫保的政声,有口皆碑,那是没有得说的了。”邓贤《中国知青梦》:“小杨在连队工作有口皆碑,不仅一贯吃苦耐劳,而且经常带头出早工。”
“有口皆碑”含褒义,只能用于好人好事,而腐败是人见人骂的事,怎么能说“有口皆碑”呢?再说这条成语本身已有表示范围广泛之意,前面一般不加表数量或范围的修饰语,该文加上“天下”二字也是不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