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丽+王艳
摘要:
基于女大学生频频失联的新闻事件,针对湖北高校的在校女大学生开展自身安全意识调查。旨在揭示女大学生自身安全意识现状,剖析安全隐患发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
女大学生;防侵害;安全意识;自我保护;失联
中图分类号:
F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09009102
1问题的提出
近段时间以来,女大学生失联案件在媒体频频曝光。基于此,武汉理工大学华夏学院课题组针对女大学生自身安全意识情况开展调查。调查从2014年10月到2015年2月,采集湖北省数十所高校女生个人样本500份,有效回收问卷478份,回收率达到95.6%。通过本次调查,对女大学生自身安全意识进行摸底,剖析女大学生失联与侵害所产生的原因,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
2湖北省女大学生自身安全意识现状
2.1近三成半的女生都受到不同程度的侵害
侵害包括摸脸、搭肩、搂腰、讲黄色段子、猥亵触摸身体的敏感部位等挑逗性行为及实质性性行为。340%的被调查者表示,有过被非男朋友的异性摸脸、搭肩、搂腰等敏感性行为,且在与异性聊天、聚会过程中,被迫听过黄色段子或强迫发生性关系。更有甚者,部分女生在儿时被迫受到熟人、邻居、家里亲戚朋友不同程度的侵害。
2.2热心肠的女生更容易上当受骗
女大学生是否容易上当受骗与她的性格有一定的关联。调查显示,9.3%的女大学生认为生人求助多半是骗子伎俩,完全不理会求助的人;64.2%的女大学生则是会先打量一番再做决定,但绝不会透露个人信息;10.3%的女大学生则表示自己是热心肠的人,遇到定会全力帮助;14.4%的女大学生则较谨慎,选择联系他人一同帮助,或交给警察处理。由此看来,自我评价为热心肠的女生更容易轻信他人,有时会被坏人的谎言所欺骗,从而上当受骗。
2.3安全隐患多发生在路途中
近两成的女生单独乘坐出租车或黑车忽略查看车内的环境,尤其是大一大二等低年级的女生。调查显示,仅11.90%的被调查者表示会记住车牌号,并告知父母或朋友;25.20%的被调查者表示从不留意,直接上车。这反映出我省大部分女大学生外出乘坐车辆时,很少关注乘车安全隐患,自我保护意识较差。
2.4近两成的女生轻信网友
近两成的女生在网络安全意识上没有较好的认识,还是会向陌生人透露个人信息。38.70%的被调查者认为网络太乱,不可轻易相信陌生人,并绝对保密个人信息;46.50%的被调查者认为虽然网络世界鱼龙混杂,但也有值得相信的陌生人,不过在与陌生人的交往中不会完全透露个人信息;10.30%的被调查者对网络交友持无所谓的态度,只把网络作为信息获取的媒介;2.7%的被调查者则觉得网络交友安全可靠,个人信息什么的都可告知陌生网友。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我省女大学生在网络交际中并没有太强的防范意识。
2.5玩手机导致女生对公共环境的警惕性降低
五成的女生在公共场合会因为使用手机而忽略身边环境。我省女大学生整体的公共安全意识不容乐观,主要表现为7.10%的被调查者对公共场所环境的关注度不高,不在意身边环境,注意力主要集中在手机上;53.50%的被调查者在公共场合会因为使用手机而忽略周边环境,只是偶尔会注意路况;30.90%的被调查者则表示会非常留意身边环境,从不边走边玩手机;4.5%的被调查者则会直接忽略身边环境。对此,女大学生要结合自身情况树立危机意识和自我防范意识,防患于未然,从而增强自己的人身安全意识。
3湖北省女大学生受到侵害的原因分析
3.1社会经验不足,自我保护能力弱
女大学生热心助人、同情弱小,社会经验缺乏等特点往往给坏人以可乘之机。容易上当受骗女大学生虽然理论知识较丰富,但社会经验还不够丰富。有些骗子利用女大学生具有热心助人、富有同情心的特点经常谎称自己的钱包在公交车上或在火车站等小偷经常光顾的场所被偷而赢得女大学生的同情来获得取钱财。此种情况甚至发生在校园的自习教室及图书馆里,如学校周边的一些社会闲杂人员或小偷经常进入教室或图书馆内关注一些内向或不擅于交际的女生,然后瞅准机会进行搭讪,获得女大学生信任后再进行行骗。
3.2面对危险,心理素质弱,处理能力差
大部分的女大学生都有遇到侵害时的理性措施,如假装妥协,巧妙周旋,但是不能代表真正危险到来时的第一反应。所以拥有不同的性格特征的人在危险到来之际,拥有不同的反应。拥有内向和文静内敛性格的女大学生明显多的会有为确保安全委屈妥协的选择。她们的自我保护能力相对较弱,所以在社会生活中,性格各不相同,但是应该培养理性和机智的头脑是基本,遇到危险险中求胜是关键,勇气和胆量也是女生应该具备的品质。
3.3抱有侥幸心理,不自觉将自己陷入危险之中
女大学生自身性格比较独立,很注重保护隐私,但缺乏必要的安全防范意识,外出时总是抱有侥幸心理,认为安全事故不可能发生在自己身上,这样反而会滋生安全隐患,不利于保证自身安全。
3.4父母羞于对子女讲述防侵害知识,导致女大学生安全意识欠缺
父母在教育中羞于对子女讲述防侵害知识,将生理知识全部交给学校。而学校向来重视文化教育,对卫生与健康教育严重缺失,导致女生失去了掌握应有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变能力,造成了女孩长大后社会阅历缺乏,辨别能力差,传统思想对家庭教育的不良影响成为女大学生安全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
4对策与建议
4.1建立女大学生健康网,为其提供交流预警平台
网站设有生活栏目和医疗栏目两大主要板块,涉及生活中各个方面的小常识,并协助提供相关的法律咨询,帮助女大学生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其服务人群主要面对在校女学生。这种采用网站加论坛和在线咨询的形式,能够更方便更广泛的去宣传安全知识,并采用非实名制注册用户,有效的避免了“不敢”、“羞愧”受害者不敢维护自身权利心理。endprint
4.2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学会安全防范基本技能
学校、家长应加强自我保护的相关教育。出行时应多名同学结伴而行;避免独立夜间行走,选择行人多,有路灯的道路;不穿过于暴露的衣服和裙子,防止产生性诱惑;外出不穿行动不便的高跟鞋;不要随意搭乘陌生人的机动车、人力车、自行车,个人乘车时就记住车牌号码等告知其他同学;遇到不怀好意的男人挑逗时应及时责斥表现出自信,刚强;碰到坏人时应高声呼救,保持冷静,利用身边的物品进行自卫反抗,采取周旋、拖延时间的办法等待救援;如若遭遇不幸,不要丧失信心,应鼓起勇气与犯罪分子作斗争,尽量记住犯罪分子特征及时向公安机关报告,协助破案;若遇到抢劫时要胆大,勇敢机智,也要冷静,以保全生命安全为原则。
4.3加强法律意识,维护自身权益
部分女大学生遭到不幸是由于害怕而将事情隐瞒,不对学校和公安机关报告,这不仅给自身以后的安全带来隐患,也纵容了不法分子,会有更多的女孩受到伤害。当自身的安全受到侵害时,应当迅速的告知公安机关,积极主动协助他们侦破案件,将犯罪分子绳之以法,利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身权利,减少损失,也为他人的安全提供保障。另一方面应主动的学法、知法、懂法,在日常生活中不侵害他人的权益,产生矛盾冲突时,用合法正当的方式来解决。学法、知法、守法、用法是维护自身安全的重要措施。
4.4学校开设系统的安全教育课程
学校教育应对安全教育不断完善并加以重视。安全教育包括心理安全教育、防范技能教育、法制教育及网络安全教育。学校应该采取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能够知法、用法、守法。可以采用的形式如开始法学课程、法律宣传、法制讲座、知识竞赛、模拟法庭等。坚持教学与实际结合,提高教育效果。最后是安全知识教育与安全技能培训。采用安全课程学习以及事故案例分析、事故摸拟、技能演练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并进行安全技能培训,切实的提高学生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其中包括自然灾害时的保护技能、火灾交通事故中的保护技能,遭遇侵害时的自我保护技能,网络安全维护知识等。
参考文献
[1]苏文渤,蒋海波.大学生安全教育知识[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1,(8).
[2]椰永华,田文涛.大学生安全教育读本[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1).
[3]许福源.安全教育第一课[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0,(10).
[4]蒋和法,徐挺,谢立鹏.大学生安全教育百例[M].宁波:宁波出版社,2011,(8).
[5]曹帅召.大学生安全教育[J].经济科学,2010,(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