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课古诗文教学的方法和策略初探

2015-06-01 11:48宋福春闫旭
新课程·中旬 2015年2期

宋福春 闫旭

摘 要:德国诗人荷尔德林说:“充满劳绩,然而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在享有物质生活的基础上,教师更要追求精神家园的丰盈诗意。为了让学生感受古典诗文的独特魅力,选修课本中的诗文按不同的鉴赏角度、鉴赏方法设置单元。教学中可侧重吟咏鉴赏探究,感受其艺术魅力,提高对古典诗文语言的感受力,进而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深化热爱祖国的感情。

关键词:古诗文欣赏;诵读涵咏;情境感悟;比较赏析

古诗文选修课是在学生对必修教材古诗文学习的基础上,着重从文学鉴赏的角度进一步引导学生有计划地阅读一定数量的名篇,通过自己的鉴赏探究,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能力,感悟语言,体会中华文化的魅力,深化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一、吟咏诵读,化育灵魂

诵读对于古诗文而言,是充满诗意的文学活动。在诵读中感受作品的语言美、形象美和意蕴美,通过声情并茂的诵读、吟咏,体味古诗文的思想感情,使我们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诵读是一种‘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闻其音、心通其情、意会其理的阅读实践活动和情感体验活动。”清朝桐城派刘大槐曾说过:“(读书)烂熟后,我之神气即古人之神气,古人之音節都在我喉咙间,合我喉咙者,便是与古人神气音节相似处,久之自然铿锵发金石声。”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反复的吟诵可以使我们由文字进入作者的精神世界,达到文我同一的境界。

诵读先要定准基调,比如爱的感情要做到语气徐缓声音柔和;憎的感情要做到底气十足声音刚硬;悲的感情要做到语气深沉声音滞缓等。如李白的《将进酒》,朗读前先了解李白当时的状态、神态和心态,再通过反复朗诵,推敲情感,体会诗中悲壮又豪迈的情怀。其次掌握技巧,如音顿的疏密、音高的抑扬、音量的强弱等。通过节奏的快慢、抑扬的变化,表达不同的情感。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说过:“艺术就是感情。”没有感情的吟诵自然就称不上是艺术,要想吟诵有一定的艺术性,就必须有深情、动真情。后世祭吊名作如李商隐的《祭小侄女寄寄文》、袁枚《祭妹文》等都受其影响。“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切最动人的文字都是从心底里流淌出来的。这些名篇质朴自然,情深语切,运用复沓重叠,反复抒情,诵读时就要读出包含在字词里的患难与共之情、生离死别的无限悲伤之情等。通过有感情地诵读,将文学作品的丰富内涵绘声绘色地传达出来。

二、情境教学,披文入情

古典诗文中借景抒情的名篇很多,可以利用情境教学,营造出一种音画交融的氛围,让学生进入诗歌的情境。比如《春江花月夜》,描摹了月下江流、月下芳甸、月下花林、月下沙汀、月下思妇、月下游子、月下落花、月下闲潭、月下江树等几幅画面。意象有江水、沙滩、天空、枫树、花林、飞霜、白沙、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鸿雁、鱼龙、思妇、游子等,展现出一幅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整篇诗有景、有情、有理,诗人的感情旋律是哀而不伤,不是急管繁弦,而是小提琴演奏出的小夜曲,含蕴而有情致。诗的内在感情是热烈深沉的,呈现在文字上却是自然平和的。全诗九次换韵,节奏配合着诗情,体现了诗歌的婉转回环之美。

欣赏此诗时可以和《春江花月夜》的音乐赏析结合起来,并配以画面,将文字与视听相结合,再现诗歌的意境之美。《春江花月夜》全曲共分十段: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回曲水、花影层叠、水深云际、渔歌唱晚、洄澜拍岸、桡鸣远濑、欸乃归舟及尾声。作品通过委婉朴质的旋律、流畅多变的节奏,描绘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结合张月虚的诗歌,可以重点欣赏其中的“月上东山”“花影层叠”,这段琵琶、二胡、古筝、洞箫齐奏,音色协调一致,富有典雅的色彩。和诗歌的前八句赏析结合,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进入诗境,感悟诗情。乐曲的末尾部分,由洞箫吹奏的婉转呜咽的旋律导入了深远的意境、令人凝神屏息、浮想联翩,可以和诗歌的思考宇宙人生及相思离别之情的诗句相结合欣赏。教学时将乐曲与诗文相结合,让学生体会诗文的意象之美,把握作品的意境之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欣赏水平。

三、比较探究,丰富底蕴

语文教学法专家张寿康曾说过:“在比较中阅读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比较阅读是增长智力,提高能力,增益知识的重要方法之一。”比较点的确定可以是题材、体裁、风格、形象、意境、手法等。

同一诗人生活境遇不同,诗情有别。比如李清照的《声声慢》《如梦令》《一剪梅》《夏日绝句》《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等几首词,写于不同的时期,词人所选择的意象、呈现的意境、表达的情感都有所不同。早期的词如《如梦令》,境界优美怡人,不事雕琢,风格清新明快,给人以美的享受。而后期词主要有两类,一是写与丈夫赵明诚分别后的思念心情,如《一剪梅》,意象蕴藉,抒发了独处凄凉的感受,体现了哀婉悱恻的风格。二是赵明诚去世及国破家亡南渡之后的词,女词人长期过着流亡生活,体现在词作上便是风格哀婉凄凉。如《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景象壮阔,气势磅礴,被评家誉为“无一毫粉钗气”的豪放词,近代梁启超评为:“此绝似苏辛派,不类《漱玉集》中语。”词中流露的是女词人对现实黑暗的失望,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诗歌能反映特定时代的精神风貌。鉴赏诗歌要知人论世,才能真正理解作品的内容以及作品反映现实的深度和广度。对于同一题材的诗歌,也会因时代或个人因素而风格不同,韵味不同,情感有别。利用比较阅读可以拓宽学生视野,如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和李白《行路难》的比较阅读;杜甫的《蜀相》和李白的《越中览古》进行比较阅读;高适的《燕歌行》和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的比较阅读等。通过比较阅读深化、提高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

中国古典诗文积淀着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和丰富的民族情感,但古典诗词距离现代久远,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教学中要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通过诵读、比较,入情入境,这样才能接近原生态的民族文化,倾听先民的心声,汲取古人的智慧,传承中华民族的精神文明,陶冶情操。

参考文献:

[1]余映潮.说说亮点与弱点[J].中学语文教学,2003(02).

[2]刘大槐.论文偶记[M].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编辑 王爱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