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莉 王娜
摘要:
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技能型人才,大多数高职院校进入了由传统学科体系的教育模式向就业导向的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转变。“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支撑并促进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体现了就业导向的教育模式的实践性、职业性、开放性。在结合机电专业实际岗位技术需求的基础上,针对技能型人才培养,对机电类课程体系构建进行探讨和分析。
关键词:
高职教育;基于工作过程;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
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09015101
0引言
以就业为导向是职业教育方向和目标,职业素质教育本身使受教育者获得职业技能,以便在社会上获得谋生的手段,每一年都有大量毕业生从学校走向社会,有大批学生处于无业状态,甚者有些学生毕业后回炉到技校继续学习,获得实践技能,同时用人单位认为招不到合适的人上岗,是不是说明我们的职业教育和企业处于脱节状态,现在很多学校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动以改变这种状态,高职类学生在大学校园里度过两年理论时间,怎么让我们学生通过高职教育获得职业技能,应该值得我们高校教师去思考。近年普遍认同的基于工作过程教学,在这个大前提下,课程体系设置也应基于工作过程,希望学生学到知识能够系统化,不是知识堆积,而是知识运用,这样对整个课程体系提出更高的要求。
1结合产业发展需求,分析专业实践能力
传统的机械产品的加工制造手段也逐渐被新技术所取代。机、电技术的交叉融合越来越多。通过广泛深入的调研和综合分析后,我们发现企业需要机电一体化毕业生掌握的核心技术有机电产品的设计与绘制,机械零部件的加工与生产,机电设备装配与维修,数控机床操作与维修,自动生产线运行与调试,机电产品销售与技术服务等。
对于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我们的培养目标应该是使毕业生通过在学校和企业的学习和锻炼后,有比较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能够胜任企业生产设备的操作运行、技术创新和维护。
2课程体系设计凸显问题
2.1课程之间衔接
众所周知,任何机器或设备,都是由零件装配而成,只有制造出合乎要求的零件,才能装配出合格的机器。每一个零部件对应学生一门科目,只有科目之间达到配合的需要才能生产出质量优良的产品达到满意效果,科目的配合就需要课程之间互相衔接,任课教师之间相互配合,合理设置前导课程与后续课程。
在实践教学中往往课程与课程之间不能有效衔接,主要原因是没有将课程置于专业课程体系中进行系统考虑,在课程体系的框架下进行课程开发与设计。同时,各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时,大多数高校设置专业标准时,都在核算总学时量,为了总学时量不超过大纲要求的总学时量,都在削减理论学时或者直接删掉某门课程,满足总学时量,单纯这么做,教学质量将无法保证,总学时量计算不应该单纯数字加减,应该探讨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案,所以对任课教师以及课程体系设置提出更高的要求,每一门科目应该不是单独存在应该具有整体性,前导课程应该是后续课程的铺垫,比如,一串珍珠项链,每一门科目应该是一串珍珠,最后整体课程规划应该是串珍珠的线,学生到毕业时拿到不是一个珍珠,而是一串珍珠项链,也就是项链效应。
2.2课程标准制定
课程标准的制定未能及时跟上,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应有的地位与作用没有一个指导性的文本,导致课程教学团队不能准确地对课程进行定位,不能准确把握如何在前续课程的基础上同时形成对后续课程应有的支撑及兼顾并行课程的关系进行设计,使得课程与课程之间存在课程内容上的重叠或脱节现象。
3对策思考
针对目前课程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当前学校自身课程体系实际情况,学校办学特点、在对机电专业课程体系设计内容进行重组与改革的基础上,通过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对课程设计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与探索。
上面提到整个学科体系应该达到项链效应,引导项链珍珠线相当于整个学科课程载体,机械零件的工艺过程作为课程体系设置的依据,以对应的工序设置课程先后顺序,注意每一个工序的衔接,也就是每一门科目之间衔接,作为工程界语言专业基础课机械制图科目,无疑应该是本专业首先开设专业科目,本门课包含两部分知识点手工绘图和计算机绘图,在手工绘图部分交给学生正投影基本理论,学会识图和读图,以往教学当中由于学时的问题,由于学生基础重心放在点线面投影和组合体部分,能够体现识图和读图的零件图和装配图学时受到影响,使学生没有学到本门课精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髓,作者所在教研室对此问题进行积极探讨,这门课作为前导课程应该如何设置情境载体,需要与后续课程教师进行积极探讨,并且还要具有一定的拓展知识,CAD部分绘制手工绘图当中一些简单图形,综合实训时绘制零件图和装配图,金属材料热处理主要体现工艺部分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理论知识制定工艺方案,利用CAM软件绘制制造图,CAPP出工艺图,回炉进行金工实训,进行零部件加工,使整个学科体系能够完善。
为了使方案具有切实可行性,首先建立一个教改班,每门课任课教师由资深教师进行教学把关,这个班的学生不要求全部是优等生,应该形成梯度,反映的教学效果具有真实性。
4总结
教改和课改是教育界永恒的话题,关于教改的探讨也是永无止尽的,应该随着社会发展而变化,因时制宜、因地制宜,根据学校现有硬件设施制定出可行教学流程,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以套用,教学根据国情、省情、校情不同而不同,每个学科又有它独特的特点,根据学科不同制定方案又有它的特点。
参考文献
[1]吕栋腾.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方案初探[J].机电信息,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