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远荣
(郑州市第三十四中学,河南 郑州 450008)
初中微课程资源建设与应用的探索与实践
王远荣
(郑州市第三十四中学,河南 郑州 450008)
微课程资源是基于学生自主学习、在线学习、个性化学习的一种资源形式,其以小视频、PPT、音频、动画等多种形式存在于以平台为载体的学习空间内,服务于学生的个体学习和互动式学习。为解决微课程资源的点状分散问题,实现变学生碎片化学习为系统化学习的突破,本课题进行了视频资源课程化的探索。视频资源课程化使得学生在利用微课程资源学习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互动式导学稿等,将资源融合于一个完整的学习任务之中,在实现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完成知识的自主建构。
信息技术环境;双课堂;教学模式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年)》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1]目前,全国各地均在进行电子书包创新学习方式的探索,我校基于电子书包的学习方式的创新实验班于2011年开始招生,重在探索双课堂教学模式及其育人功能:虚拟课堂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真实课堂尊重学生的多元思维,培养学生表达、质疑、思辨能力。在这两年的探索中,虚拟课堂中学生利用网络环境进行高度自主个性化学习,真实课堂中学生自信地合作与表达,学生的独立获取新知能力、搜集与处理信息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交流合作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学业成绩明显进步,在各种学科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在反思与总结中,我们发
现双课堂的学习模式仍不能满足全部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其主要原因是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中缺少有效的学习资源支持。资源以何种形式呈现,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又能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问题?结合郑州市道德课堂的理念及我校文化课堂的理念,本课题旨在给学生提供多样和丰富的课程资源,以微课程资源[2]的形式呈现。微课程资源的特点:一是短小,每个微资源时间2—5分钟;二是着力点突出,针对具体问题或情境;三是容量小,便于与学案结合;四是满足学生在虚拟课堂和真实课堂中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学习动机,进一步推进双课堂的运转。
(一)信息技术环境
本课题涉及的信息技术环境,除了网络等必需的硬件环境外,还借助以下几种软件资源:
知好乐平台:我校与清华同方合作建设的学生进行虚拟自主及合作交流的交互平台。
校园内部即时通信系统:用于校内任何一个场所的教师教研信息发布与交流。
资源库:中国基础教育资源库、河南省基础教学资源库、同方资源库、优教班班通资源库、校本微视频资源库。
智慧校园系统:以智慧校园终端与电子书包互联,实现两种课堂学习的全互动交流。
QQ群:通过QQ群构建班级远程现场直播的学习与指导环境。
(二)双课堂——虚拟课堂和真实课堂
虚拟课堂:学生在信息技术环境中进行独立自主、合作自主式学习,获取新知。
真实课堂:师生在真实课堂中进行知识的应用、情感体验及反馈提升。
(三)教学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以精神价值为核心,以学习内容、学习范式、教学方式为载体,呈现教育境界和文化品格。
微课程资源不能盲目地应用,必须针对课程的特点、学生的特点,因地制宜、因材施教,这样的应用才是有效的。[3]学生需要什么样的微课程资源?教师制作的微课程资源满足学生的需求吗?微课程资源在什么时机使用?当这一系列问题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进行了如下的探索。
(一)师生问卷调查,了解微课程建设的学科目标及双课堂应用的主要形式
问卷调查对象由学生和教师两个群体组成。学生问卷了解学生的需求及目前学科学习中通过哪些方面进行突破,教师问卷了解教师开发微课程的困难及需要提供的指导帮助。面向学生的问卷部分内容摘取如下:
1.目前双课堂学习中主要应用的资源形式有哪些?
2.目前这些资源使用上有哪些不足?
3.这些资源能帮助你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吗?
4.这些资源满足你的需要吗?
5.你需要资源以什么形式呈现出来?
6.资源的内容是以课时为主,还是以知识点为主?
7.你知道微课程吗?你利用其他网站的微课程进行学习吗?你对微课程有什么看法?
8.你什么时间使用微视频进行学习?
课题组成员对学生的问卷进行了整理,了解到:52%的学生目前对我校双课堂提供的学习资源辅助学习比较认同;81%的学生认为现有的视频资源观看时间太长,自己不能选择性学习;15%的学生听说过微课程;8%的学生使用过微课程资源学习;92%的学生希望资源的内容以知识点为主且自己能够选择性学习;80%的学生认为微视频在虚拟课堂的自主学习环节和真实课堂的复习巩固环节使用最多。
同时,我们也向我校信息班各科任课教师进行了调研。如你认为资源的内容应以课时内容为主,还是以知识点为主?微视频的长度多长学生观看效果最好?哪些知识点适合以微视频的方式呈现出来?你目前的困难是什么?通过调研了解到:87%的教师认为视频内容应以知识点讲解和方法讲解为主;92%的教师认为视频的长度不宜超过10分钟;98%的教师认为知识点中的易错点、重点和难点适合以微视频的形式出现,利于学生反复观看;50%的教师不会制作微视频,同时觉得微视频的脚本编写具有一定的挑战。
经过对师生的问卷调查及数据分析,我们发现,从教师层面看,更需要微视频制作技术的培训;从学生层面看,在获取新知阶段和巩固内化阶段对微视频的需求更高,师生共同观点是以知识点为主的视频效果更好。通过问卷调查,明确了课题的研究方向和研究价值。
(二)依据课程目标梳理学科重点知识点、难点知识点和易错知识点
哪些知识适合编制成微视频?这些视频的共同目标是什么?为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将各科知识点筛选出来,让上一届学生从难点、易错点等方面进行选择,然后将学生筛选出来的知识点进行整合,形成各学科知识点目录。表1为语文学科知识点目录。
表1
各学科知识目录构建后,由于时间的原因不能将所有知识点均编制成微视频,或者各知识点形成的微视频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课程知识结构体系。为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进一步学习了微课程的理念及基本方法,将知识点进行梳理整合后,形成各学科的微课程,确定目标,确立内容,确立视频呈现的方法。如语文学科知识点梳理,通过梳理,能让有限的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表2为说明文微课程课程纲要。
表2
(三)提升微课程编制水平,对教师进行微课程的培训
微课程的主要作用是当教师不在时,为学生提供问题的解决方法,或者不同层次的学生对同一个知识点认知水平不同时,实现学生个别化学习。因此,视频内容如何呈现才能让学生易于理解及接受,视频如何编制才能保证画面的质量,同时让师生进行思维层面的互动,这些前期问卷调查反馈的问题,也正是教师急需解决的问题。为此,我们对教师进行了多次多层面培训。
1.微课程理念培训。从可汗学院的视频观看开始,教师学习理解微课程的理念。赴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听取专家从现代教育到未来教育的讲座,理解微课程的存在价值及存在理由。
2.实际课例培训。组织教师赴深圳参加全国MOOCs(慕课)联盟现场课例教学活动,在那里学习了微课程存在的多种形式及应用的价值。
3.专家讲座。学校邀请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的吴志宏教授莅临我校,对我校信息班教师从微课程的发展趋势、制作技术和工具及制作特点等方面进行了现场培训,解决了教师在制作微课程中的很多问题。如过分追求画面的精美,教师的声音及姿态表现得过于强势,内容设计及讲解缺乏启发性,语速过快等。
4.定期校本培训。寒暑假放假前信息班教师的培训成为必修课程。培训主要是针对技术运用、视频设计等方面进行。如录频软件培训,老师们掌握了这种技术后,能够大大节约制作的时间成本,微视频也才能真正通用起来。
5.以赛代培式培训。经常举行各种比赛,通过比赛对教师进行培训。如针对微视频录制中的手写笔使用不流利,字迹颜色单一,录制的视频有噪音,画面光线不足等。通过比赛让教师学会解决制作过程中的问题。
(四)在恰当时机使用微课程资源
随着视频资源的不断建设,微视频应用的时机问题就突显出来。有些教师觉得课堂上有教师在,因此课堂使用不合适,如果学生通过微视频都学会了,课堂上教师做什么?有的教师认为在公开课时使用较好。有的教师认为在复习总结时使用较好。针对这个问题,我们走访了部分学生,了解他们的使用需求。通过走访了解到,学生课前预习遇到问题无法解决时,应用微视频恰到好处;在课后的作业书写时,遇到问题不能解决,应用微视频效果最佳。我们将学生的要求反馈到教师那里,最后经过研讨,确定了应用时机:在虚拟课堂中学生自主学习时使用微视频学习新知识,课后作业巩固时使用微视频解决问题。由于课前学生使用微视频预习比较充分,在真实课堂中内容的设计应以应用拓展为主。为进一步验证微资源应用时机是否合理,我们每周均安排真实课例。在课例实施中提出具体的要求。如结合双课堂理念,利用微资源进行先学;学案设计与微资源结合,起到辅导作用;每周申报一次结合微资源应用教学的双课堂研讨课;能形成学科特色双课堂模式。这段时间的研究推进,对双课堂微资源的应用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微课程是特定环境下的一种资源呈现形式,也是我校信息化创新班实践教学的关键环节,让部分人先行动起来,形成示范,引领更多的教师去面对和前行,是本课题研究的初衷。
(一)自主申报,项目引领
我校将微课程资源建设的细分项目进行了列举,并制定了项目完成的标准,每位教师结合自己的情况及学科情况,自主选择其中的项目,通过该项目的申报引领该项目的实施。如电子教室资微课程应用项目,自主学习课微视频应用项目,合作学习课微视频应用项目,展示学习课微视频应用项目等。
(二)即时反馈,及时评价
根据课题组的要求,每周一上午将上一周微视频建设的情况上交课题组进行汇总,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和提供帮助。为此,每周一课题组通过学校OA办公系统公布教师微视频制作的情况,对微视频进行及时评价,如数学郭宇霄老师的不等关系微视频,教师语言平和,语速适中,易于学生接受;在视频中有师生互动,噪音较少,光线适中;不足之处是书写有些随意。每期均建立课题组成员的工作过程性评价,以过程促进结果的达成,细化过程评价的维度。如参加培训的情况及培训的成果,微视频上交,研讨课申报,知识点梳理,学生成长等。期末对各个项目展开的情况进行总结及表彰,对优秀班组教师或个人进行表彰奖励,给优秀者提供录像数码笔及相关硬件,将优秀班组或个人量化积分计入学校总结评价之中,并提供优先培训和外出学习的机会等。
(三)成果分享,课例交流
每月召开一次研讨活动或项目成果推进展示活动,为教师与研究成果分离搭建平台。每月面向全校进行一次课例成果分享活动,全校参与成果的分享。如2014年2月份黄松梅老师举行的阅读自主学习课,3月份朱龙梅老师的合作展示课,4月份郭宇霄老师的试卷讲评课,5月份王晓燕老师的合作学习课。这些课例均围绕微课程应用和成效进行,通过课例研讨让双课堂下的微课程资源建设及应用构建成形。
(四)平台支持,互动导学
为实现学生的个别化学习和选择性学习,真正实现自主学习,结合学校现状,将传统的导学稿与微视频结合起来,在平台环境中,建立系统的学习目录及学习资源包,学生按需索取。如学生在学习中遇到问题,通过自己的努力不能解决,可点击自学,观看其后链接的视频,学习后再来解决这个问题,如果还不能解决问题,可选择再次观看,直至学会为止。微视频与导学稿的相互结合,让学生的学习更加主动,也更加符合个体特征,解决了传统课堂不能解决的问题。
学与教一直以来是课堂改进的重点,我校在资源建设、课堂模式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形成了以知识点为内容的各科微视频资源,具体实施程序如下:
第一步,由教师创建微视频和电子学案。学案由学习目标、资源支持与评价、达成标准、学习过程、测试反馈等组成,在学习过程中嵌入微视频资源。
第二步,获取和加工资源。学生根据学案进行自主学习,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不会的问题可以观看微视频解决,不同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性观看或多次观看,直至问题解决为止。微视频在制作中强调对问题的思考和质疑,在讨论区记录学习中疑惑点或思考点,强化学生根据学习经历建立个体的学习笔记和感悟,并及时在学习交流平台进行至少小组内的合作虚拟学习。学后对自己学习的效果进行测试,测试的结果作为真实课堂的学情反馈依据。
第三步,交流和提升——真实课堂。进入真实课堂,教师先将网络中学生的问题再次呈现在全班面前。小组合作,班组合作,共同互动解决,形成对基本知识的共同获知,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拓展训练。教师也将共性的问题制作成微视频,最后进行当堂检测。小组合作,教师点疑解惑促进了学生对知识与方法的内化、情感的共鸣,实现了知识的自我建构与提升。
微课程资源是为教学模式的创新而准备的,其存在的唯一理由是让教师教得更轻松,学生学得更快乐更高效。[4]经过一年的尝试,微课程资源建设对教师、学生的教与学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教师的职业幸福指数在提升
经过一年的研究,教师由之前的拒绝微视频到如今主动运用微视频,态度由被动到主动;由之前的不熟练到现在几分钟就制作一个微视频,技术由陌生到娴熟;由之前的一道题讲多遍学生也听不懂的烦恼到如今只需讲一次,学生就可多次学习,感受到自我成就;由之前对学情的了解凭感觉到如今凭数据,方法由经验到科学。正如郭宇霄老师所说:“制作微视频是由于学生需要,有时候课堂上涉及一个难点,有的学生当时没听明白,就专门针对这个难点制作一个微视频,学生可以回家看,及时突破难点;有的时候针对某个知识板块需要总结或者拓展,制作一个微视频把上课时零散的观点整合,及时归纳总结并加以延伸,可以让学生的知识结构更系统,思维更开放。微视频最大的好处就是相当于把老师请回家,反复看,弥补课堂的不足。”这些变化正是提升教师幸福指数的关键,该课题的研究,给教师提供了增加职业幸福感的条件和可能。
(二)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得到了支持
微课程资源的建设与应用让每一位学生受益,每位学生都可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实际情况进行学习,正如学生荆璐菲所说:“我为自己去年夏天来到了信息化创新班而感到幸运;直到现在,我还因为自己是这个集体的一员而感到庆幸,在这一年的匆匆时光中,我们适应了信息化的教育,微视频让我感受到老师每天都在我身边,我甚至感觉自己已经离不开电子书包了,那里储存的是一个又一个真理。”学生对班级更加热爱,据去年的绿色质量评价分析显示,九年级两个信息班的学生在学习方法、自信心、学习内在动机、师生关系、学业成绩等11个方面均远高于本市水平和本区水平。
(三)微视频应用辐射到管理服务中去
微视频不仅在信息班的课堂中得到应用,在教育教学管理的各个方面都得到推广和深度应用,如每期末市教育局举行的各种汇报中,微视频成为汇报的主要形式;在校内每月年度重点工作推进干部汇报中,微视频也十分受欢迎;教研组工作总结用微视频,年级组工作总结也用微视频;学校OA办公系统许多老师不会使用,虽然培训多次,但由于每次培训总有部分老师不能现场参加,所以教务处将使用过程录制成微课程,放在网上,供老师们下载学习。再如考务工作录制成微视频,录播教室的申请录制成微视频,最近,学校德育工作也将微视频融入其中,名为数字德育故事。如今,微视频已渗透到学校的各项工作之中。
(四)微视频制作不再是教师的专利,学生也在进行微视频的开发
为进一步加强教学的互动性,微视频制作由单一的教师制作,转向师生共同参与。这与郑州市道德课堂的理念一致,即相信学生、利用学生。如学生将本组的小组文化制作成微视频,在校内进行巡展,地理课上采取学生自领课题的方法,自主备课,自主授课,学生也模仿教师将知识点制作成微视频,在自己负责的单元里提供给同学进行学习。在未来的一年里,微视频制作将向学生全面开放,学生制作的过程也是知识学习并建构的过程,这将进一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DB/OL].http://www.moe.edu.cn/ 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838/201008/93704. html,2015-2-15.
[2]百度百科.微课程[DB/OL].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 pPBh1Iw7R01xnMmgLy91TTui29G_sTQV3p1luLfc_mL-92wHN4ydcr-pyfcW-pfIVaqbPf82SfISzoQ0NgmGRWq, 2015-2-15.
[3]戴晓华,陈琳.我国中小学微课发展现状及其优化策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9):79.
[4]焦建利.微课的现状、问题与趋势[J].中国远程教育,2014,(8):113-114.
(责任编辑 孙震华)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Junior High School Micro Curriculum Resource Construction and Application
WANG Yuanrong
(34th Junior High School of Zhengzhou,Zhengzhou,Henan,China 450008)
The micro curriculum resource based on students’ autonomous learning,online learning and personalized learning is a form of resource with various styles co-existed such as small video,PPT,audio and animation.In order to realize the students’ individual and interactive learning,it exists in the platform as a carrier for the learning space.To solve issues of micro curriculum resources in dots dispersion and break through a fragmented study into a systematic study for an exploration of video curriculum resources,students utilizes micro resources in the process of learning through interactive guidance that merges into a complete learning task.As a result,students can complete the independent construction of knowledge and realize the essence of educati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nvironment;double classroom;teaching mode
G4
A
2096-0069(2015)02-0060-06
2014-12-15
本文系河南省十二五规划经费资助一般性课题“基于双课堂下的微视频资源建设及应用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4]-jkghc-0227。
王远荣(1968— ),女,河南潢川人,中学高级教师,大学本科学历,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名师,郑州市名师,郑州市拔尖技术人才,郑州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主要研究方向为基础教育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