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菲易
海关治理体系的构建与优化:国际海关最佳实践及对中国的启示
王菲易*
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确定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加快海关治理体系建设是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必然要求,是落实海关现代化改革的现实需要,中国海关应着眼把握和适应全球经济模式转变、国际贸易迅猛发展以及我国深化改革、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从国家利益的高度以及国家对海关在安全和经济发展方面的深层次需要出发,积极探索海关治理体系构建与优化的实现路径。
治理体系;治理能力;海关改革;海关治理
海关治理体系的构建与优化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转变政府职能”、“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以及“加快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以开放促改革”等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的实现路径。治理在本质上是一个意图解构和软化政府的概念,承载了改革的内涵,即针对僵硬的国家机器和官僚组织进行制度设计的改造。①卓凯、殷存毅:《区域合作的制度基础:跨界治理理论与欧盟经验》,《财经研究》2007年第1期。海关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海关职能的有效履行有利于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
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社会,多元复杂社会的治理需要积极动员各种治理资源和主体力量,需要在政府体系内部形成一个上下级政府之间、同级政府的不同部门之间、不同政策领域之间的跨界合作网络,完善部门间的协调配合机制。海关治理是海关按照某种既定的秩序和目标,对海关的运行与发展进行有计划的控制、协调与引导的活动。根据治理理论的主要观点,海关治理体系构建与优化的主要目标包括(参见表1):
首先,在价值理念层面,实现海关治理理念的现代化和海关治理角色的重构。治理“不再是监督,而是合同包工;不再是中央集权,而是权力分散;不再是由国家进行再分配,而是国家只负责管理;不再是行政部门的管理,而是根据市场原则的管理;不再是由国家指导,而是由国家和私营部门合作。”②[瑞士]弗朗索瓦-格扎维尔·梅理安:《治理问题与现代福利国家》,《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1999年第2期。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特征是政府、市场、社会职能边界清晰,海关应摒弃对微观经济事务的干预,通过提供优质服务和营造良好环境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引导促进本领域资源合理配置。
表1 海关治理体系构建与优化的目标与主要内容
其次,在制度安排层面,建构海关治理结构体系,即参与治理过程的各个主体(包括海关、社会、企业乃至个人)之间的权责配置及相互关系。海关治理是由多领域、多层次、多主体共同作用而形成的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即海关不同治理领域的系统化和同一治理领域的系统化;前者要求海关对管理事务进行宏观划分,分领域进行治理,后者要求海关对某一相对独立的领域进行系统治理。海关应通过引导企业、行业协会和学界参与治理,优化国际贸易决策协调机制,提高应对国际经济形势变化、参与国际经济治理的能力。
最后,在手段技术层面,运用“治理工具”,建构海关治理结构,即参与治理的各主体尤其是海关为实现治理目标而采取的行动策略。治理结构为海关治理提供了基本的激励结构和策略空间,要使治理结构能够发挥预期的激励作用,就必须研究治理行为本身,研究治理主体如何选择实现治理目标的合适方式和手段。③关于治理工具的研究,参考张璋:《政府治理工具的选择与创新——新公共管理理论的主张及启示》,《新视野》2001年第5期。这就需要运用治理工具来实现。
无疑,海关治理体系的构建非常重要,但无论多么完善的治理体系,最终都要落实在具体的治理能力上。也就是说,如果海关治理体系的构建是基础,那么海关拥有的治理能力则是实现海关治理绩效的关键。海关治理体系的构建与优化需要加强以下五种能力建设:决策能力、执行能力、协商能力、应急管理能力和发展能力。其中,发展能力是前提,决策能力是基础,执行能力是关键,协商能力、应急管理能力是保障。
(一)决策能力建设
海关决策能力是海关根据不断变化的外部社会经济环境,通过内部治理结构的变革,尤其是制度安排和公共政策的调适,以及治理体制和机制的创新、治理流程的优化重组,有效应对各种社会经济问题可能导致的转型危机与治理风险,并满足海关管理相对人的新需求与新期望的能力。海关治理的目标是否清晰、方向是否明确、路径是否合理,主要取决于海关决策能力的高低;决策能力建设有助于帮助海关有计划、按步骤地制定、实施和评价各项政策,也为海关管理者应在何时、按何种方式贯彻海关政策、规则提供了依据。
海关应着眼于以预防为主,而不是通过事后服务来挽回损失,它们在做出决策时,应尽一切可能考虑到未来!在国际上,风险管理已成为各国海关应对形势和挑战、化解矛盾和压力、预防和分析危机事件、提升决策能力的共同选择。1997年,世界海关组织在修订《京都公约》时正式将风险管理纳入“京都公约海关监管指南”,作为简化和协调海关手续的一项具体措施。④孙毅彪:《海关风险管理理论与应用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页。世界海关组织将风险管理列为《21世纪海关战略文件》中十大重点工作的第三项,并在推动成员应用风险管理技术方面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包括制订了供各成员国参考使用的《风险管理汇编》,探索在各大区加大对海关风险管理布控的协调力度。为在贸易便利和法律监管之间达到平衡,各国海关大多摒弃其传统的、惯常的“关口”检查,而改以应用不同程度的风险管理原则。⑤[比]Luc De Wulf、[巴]JoséB.Sokol主编:《海关现代化手册》,上海海关翻译小组译,中国海关出版社2008年版,第5页。
20世纪末,欧洲经济衰退和政府赤字日益加重,虽然欧盟统一市场已形成,实行统一的对外政策(包括海关),各国海关的基本职责主要集中在执行欧盟制定的统一的海关政策上,各国只能在国内的海关执法上保持原有体制不变。荷兰作为欧洲门户,进出口量持续增长,境内的鹿特丹港是欧洲大陆货物进出的主要通道,为此荷兰海关借鉴企业量化管理方法,实行契约式管理,对包括海关监管模式等海关管理理念和方法手段进行了调整和变革。⑥最初的契约管理只有两个层次,由海关税务署署长与海关局长、海关局局长与9个地区海关关长签订合同,现在已发展到地区海关关长与48个隶属海关关长、隶属海关关长与200多个下属检查队队长的四个层次的契约式管理,并把海关的大部分工作都纳入到契约中去,各层领导之间60%以上围绕契约的内容进行。参见:海关总署督察特派员办公室《荷兰海关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经验与借鉴》,《中国审计》2004年第2期;中国物流学会欧洲国际物流研究交流与合作部:《欧盟通关制度变革与物流发展》,《现代物流报》2008年4月16日,第6版;惠泽华:《荷兰海关契约式管理对我国海关加强内部管理的启示》,《改革与开放》2010年第12期。这一改革以拓展海关监管的时间和空间,引进风险管理等先进管理方法和手段,现场查验由过去的口岸实施、一线设防的传统监管方式,逐渐向口岸现场查验与事后实施海关审计有机组合的海关管理模式转型。契约式管理大大提高了荷兰海关的工作效率,在世界银行“物流指数”评比中荷兰海关取得了海关工作效率和通关手续等指标的世界第一。德国海关在巴伐利亚州设立全国风险布控中心,实行全天候运作,负责对风险分析系统形成的风险提示进行二次甄别并向业务现场发出查控指令。俄罗斯海关将通关监管总局、收入和税率调控总局、信息技术总局职权范围内的风险管理工作统一纳入新成立的风险和业务监管局,实现风险管理资源的整合调度。
(二)执行能力建设
海关执行能力是指对海关的管理范围与职能边界进行清晰界定,明确重点领域的优先发展次序,以确保各项具体制度、政策、规则的贯彻落实。随着全球化加速和中国社会发展进入关键时期,国内外环境的变化对海关职能提出了优化、调整和重构的要求。海关职能的内涵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海关对海关事务的管理不再是包揽一切、统管一切,而主要是管它该管、应管的事务。中国海关现有的基本制度具有强大的制度规范功能与调适能力,问题在于如何通过有效的职能调整、体制变革和机制完善,确保制度功能的充分发挥,主要体现在:
第一,发挥海关在口岸管理职能整合过程中的牵头作用。发达国家海关近年来逐步强调口岸协调管理,完成了由传统意义上强调口岸各部门各司其职、配合协作,向国家口岸规划、部门职能整体设计、资源整合的过渡。“9·11”事件后,美国进行了口岸管理体制改革,通过组建海关与边境保护局实现了边境管理的统一化。
第二,注重重点领域的优先发展。各国海关发展战略都明确提出优先发展的重点领域,并在实践中有所侧重地加以推进。由于欧盟将知识产权视为其经济的基石,欧盟海关把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视为保持欧盟创新优势的有力保障,在不断加大自身知识产权执法力度的同时,在与美、日、中等主要贸易伙伴国家海关合作中也将知识产权保护作为重点内容。
(三)协商能力建设
海关需要积极寻求与市场组织、社会组织构建合作伙伴关系,稳妥推进海关公共服务供给的市场化和社会化,建构多中心的合作治理体系。协商能力建设是指海关加强与利益相关方的合作、协商以确保海关各项管理政策落到实处的能力;海关需要引入协商手段,在政策出台和措施制定前广泛征求企业等社会各界的意见,完善和保障相对人利益表达渠道,建立健全多主体协商机制。在我国海关治理体系建设中,海关加强与外部单位的协调配合必不可少,如海关作业环节涉及商务、检验检疫、国税、银行等23个部门的56种监管证件,通关无纸化改革需要这些部门之间进行密切配合。
海关要逐渐适应国际上公共管理主体多元治理模式的转型,通过协调引导来有效发挥其他部门、组织的作用。在有限的管理资源与所承担任务不断加重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的情况下,许多国家海关面向社会扩大海关管理资源,将诸如技术鉴定、通关服务及技术支持等工作交由社会中介组织或专业企业,如美国海关通过立法赋予报关代理人、担保人代海关办理部分通关手续的权力,将商品化验工作交由私营的化验机构来完成;还有些国家海关将海关信息化网络建设、维护以及电子数据传输工作交由专业公司承担。
(四)应急管理能力建设
应急管理能力是海关对危机的响应和管控能力。海关危机管理是海关管理过程中应对危机状态的一种具体管理形式,是以海关为主体的国家行政机关,运用行政权力、整合公共资源,有效地预防、控制、处理和消弭威胁进出境安全和海关自身安全的非常规事件和状态,以恢复海关正常监管秩序的一种动态的、全方位的管理过程。⑦樊越:《大型国际活动背景下海关危机管理研究——以北京奥运会为例》,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第7页。
“9·11”事件后,世界海关组织提出“确立海关作为保证国家边境安全的首要管理机构的地位”。⑧海关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实施〈全球贸易安全与便利标准框架研究报告〉的可行性研究》,2006年。基于海关职能的拓展,世界各国海关对危机管理问题进行了探讨。美国海关通过24小时原则、“10+2”输美货物报备制度、非侵入式检查和强制性检查、集装箱安全倡议等措施来提高海关的应急管理能力。⑨张亚平、胡蓉:《借鉴奥运安保经验浅析上海2010年世博会海关安保工作》,《科技信息》2009年第22期。2010年,为保护欧盟消费者和欧盟社会安全,应对不断出现的自然灾害、流行性疾病等突发性事件对全球供应链的影响,欧盟建立了海关危机应对网络,各成员海关间实现了最高管理层间的网络联通,可通过海关风险管理系统平台进行信息交换。该系统在2011年日本福岛地震引发核危机后为欧盟各成员海关监控来至日本的货物是否受到核污染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发展能力建设
海关发展能力是指使海关具备学习、吸纳先进经验和自我改革的能力。海关发展能力建设是海关治理能力建设的集中表现。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包括恐怖主义和有组织犯罪、对民众的健康和安全风险、环境和生态风险等新威胁的增加,对海关和海关关员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海关必须确保他们有能力和技术在所有运作模式下高效履行海关职能。这与《21世纪海关战略文件》的“能力建设”要求直接契合,期望通过能力建设确保海关的可持续发展。
海关发展能力建设的主要途径有两条:一是海关关员的自我发展能力,可以在共同目标的指引下,通过构筑多形式、多层次、开放性、立体化的学习体系,建立有效的学习机制,创新学习载体,形成学习氛围,引导全体关员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为切实履行海关职能提供人力资源保障。二是在技术层面,通过运用先进的科技装备和技术手段提高海关作业的自动化水平。美国海关将对新技术手段的运用渗透到整个业务流程,不断加大非侵入式和放射性物质探测等技术的应用,各式装备的数量几乎均排在世界各国(地区)的首位。加拿大海关在边境检查中使用虹膜扫描识别系统、数码指纹机等生物识别技术提高监管的有效性。
优化海关治理资源,创新海关治理体制,是构建与优化海关治理体系的现实选择。我国海关治理体系建设应围绕上述海关治理体系建设的目标、愿景与方法,分析我国海关治理体系建设中的薄弱环节,积极推进海关治理能力现代化。具体而言,我国海关治理体系的构建及其优化主要包括五方面的内容:一是治理理念的现代化,二是治理制度的重构,三是治理主体的协作,四是治理过程的科学化,五是治理绩效的优化。
(一)治理理念的现代化:从海关管理到海关治理,提升决策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
海关治理的提出标志着海关治理理念从“行政主导”向“客户导向”的转变,海关的角色从管理者转变为服务的提供者。(10)强制性的有无是海关管理与海关治理的根本区别,在海关管理模式下,一切服务都不排斥强制性,而在海关治理模式下,服务是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管制型海关”与“服务型海关”的概念是从公共管理学中的“管制型政府”与“服务型政府”的概念引申而来。参见刘熙瑞:《服务型政府: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政府改革的目标选择》,《中国行政管理》2002年第7期。“客户导向”实际上就是要把海关服务对象(包括政府和纳税人)的需求作为海关管理的目标,通过建立广泛的沟通与合作渠道更多地吸收海关服务对象参与海关的决策和管理过程,同时把海关服务对象的满意度作为衡量海关工作绩效的标准,为进出口企业提供通关便利。海关治理理念的现代化落实到实践层面主要是指:
(1)建设服务型电子海关,实现海关运作的信息化,并在此技术上再造海关工作流程,整合海关组织结构及创新海关管理方式。电子海关建设必须以组织结构的调整和业务流程的整合为基础,从机构重组、流程再造、管理方式更新入手,建设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服务型电子海关,创新海关管理模式。
(2)引入绩效管理工具,建设有效率的海关。对海关治理的绩效的评估需要依据一定的标准与程序,分别对海关治理的效益、效率、效果以及价值进行判断。俄罗斯海关运用世界银行编制的投资吸引力评级作为监测指标,提出提高海关通关效率的具体指标。
(3)完善应急机制,提高危机处置能力。我国海关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需要作为制度化、标准化的协作体系和运行模式,需要通过常设专门化行动机构、运用制度化运作机制、建设常规化保障体系,切实有效引导海关系统之外的其他主体既能平时就参与海关应急管理,又能在危机时期共同参与突发事件的应急响应。(11)刘霞、严晓:《从应对日本特大地震来谈我国海关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发展战略和行动框架》,《上海海关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
(二)治理角色的重构:发挥海关在口岸管理中的牵头作用,推进决策能力建设
治理角色的重构是指海关应通过决策能力的提升以保持最大的灵活性来应付不断变化的国际国内环境。目前,我国口岸上设有海关、边检、质检和港监等多个执法部门,如何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发挥中国海关(国家口岸办)在口岸协调管理方面的重要作用,科学设计新的口岸通关模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中国海关应着眼把握和适应全球经济模式转变、国际贸易迅猛发展以及我国深化改革、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从国家利益的高度以及国家对海关在安全和经济发展方面的深层次需要出发,充分发挥海关作为国家口岸管理的牵头部门作用,推动建立部门间的信息共享和联合行动机制,解决部门沟通不畅、协调困难、重复检查等问题,提高综合执法水平和效能;依托口岸工作联络协调机制,加强统筹规划和互联互通,积极实践世界海关组织倡导的“边境协同管理”理念,继续深化关检“三个一”通关模式改革,加强电子口岸及大通关建设。
(三)治理主体的协作:通过综合治理,提升协商能力
在海关治理体系下,由于多元治理主体的存在,这就需要海关强化其协商能力,加强与各治理主体的沟通、协调与处理问题的能力。中国海关应加强协商配套制度建设,探讨价格磋商、听证等协商程序的适用范围;对海关业务领域尤其是归类、审价、稽查等执法争议较多的领域适用协商手段的范围需要进一步研究。随着海关治理理念由被动面对风险向主动承担和控制风险转变,海关的工作方式逐渐向“综合治理”转变。综合治理的主要目标在于,首先是减少政策之间互相拆台的情形,其次是更好地利用短缺资源,再次是通过将某一特定政策领域的利益相关者聚合在一起可能会产生合作,最后是它能向公民提供无缝隙的而不是碎片化的公共服务。(12)Christopher Pollit,Joined-Up Government:A Survey,Political Studies Review,No.1,2003,pp.34 -39.海关与其他部门之间的协作集中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海关与本国其他政府部门的合作,例如海关与其他执法部门特别是警察部门的行政执法合作,如协同边境管理即是为优化各个海关与其他边境执法部门、与毗邻国家海关和相关边境执法部门的合作,提高政府行政效能而进行的创新实践。中国海关应以信息交换为重点,密切与地方政府部门合作,通过与工商、税务、贸工、外汇管理、银行等部门签订合作备忘录,重点解决相关政府部门业务监管过程中所掌握的企业高风险信息的快速交换问题,以利于海关对企业守法状况的科学综合判断。
二是海关与商界的合作,海关需要了解商界的关注点,商界需要了解海关的监管要求。WCO《全球贸易安全与便利标准框架》将海关与商界之间的关系定位为“伙伴”关系,详细阐述了两者之间的合作内涵及标准框架。中国海关应关注并倾听商界的诉求,积极主动参与商界论坛和行业协会会议,宣传中国海关的政策法规和促进贸易便利的措施;在政策制定过程中,海关增加与商界的互动,使得政策制定更加透明和更具针对性。
三是海关与学界建立广泛关联,各国海关日益认识到学界对于海关改革和现代化的重要意义,通过政策咨询、课题研究、项目合作等各种方式拓宽与学界的联络,以从根本上提升海关应对国际贸易挑战的能力、提高自身运作效率和加强海关关员的能力建设。中国海关应与高校、研究机构加强联络与沟通,整合学界的海关研究力量,发挥学界的智库作用。
四是海关与国际伙伴的合作,海关对外交往职能凸显,需要补充公共外交的内涵。海关的公共外交职能,旨在通过交流理解、信息沟通和影响国内国外公众以实现树立良好的海关形象的目的。中国海关可以在海关总署办公厅下设公共外交处,同时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这对于增强中国海关的信息透明度、规范信息发布渠道和提升海关形象具有重要意义。对海关而言,公共外交的意义更在于通过公共关系活动赢得与海关相关人们的理解和支持,依靠对舆论的评估,以尽可能协调其政策和做法。(13)公共外交对海关自身的意义更接近于海关的公共关系职能。参见吴建隆:《关于海关公共关系的几点探讨》,《上海海关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1期。在全球化的今天,由于国家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增强,无论是反恐还是贸易便利化,单纯依靠一国的努力是不现实的,为此,中国海关还需加强与国际伙伴之间的协作关系。海关国际合作要更加关注业务的实质性合作,由务虚转向务实,力争将多边协定或双边协议中的内容落实为实际的合作项目。
(四)治理过程的科学化:运用科技手段和风险管理工具,推进执行能力和发展能力建设
20世纪80年代,伴随着世界性的政府改革运动以及随之而来的国际海关现代化浪潮,各国海关纷纷采取行动,引入企业管理方法和技术。治理过程的科学化是指通过引入科技手段和风险管理工具,使得海关有预防意识、预防对策。政府管理的目的是使用少量钱预防,而不是花大量钱治疗。(14)[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年版,第205页。
海关面临的挑战是双重的:如何有效运用迅速扩大的风险管理知识体系在操作层面识别和降低风险,以及在操作层面之外和海关管理的领域如何运用这种风险管理知识。《欧盟海关法典》规定:一是除随机抽查外,海关应根据风险分析确定的风险高低来确定采取何种监管措施;二是建立统一的风险准则和评估标准;三是构建功能强大的风险分析信息自动化处理系统;四是强化海关各部门风险数据的交换和整合对分析和评估风险的作用;五是加强与其他政府管理部门和国际海关的风险信息交换和合作。
对中国海关而言,为持续提升风险管理水平,建议:一是需要整合全国海关风险管理资源,按照统一的风险准则和评估标准,建立统一的自动化风险分析和布控中心,实现对风险的自动分析、处置和控制;二是进一步明晰总署、直属海关、隶属海关三个不同层级开展风险管理的重点,发挥总署层面风险中心的战略作用;三是加强与相关部门的信息共享和协作,为一线监管提供有效指导;四是采用国际公认的数据模型和信息格式,为中国海关与国际海关之间的信息交换预留接口。
(五)治理绩效的优化:运用绩效管理工具,提升决策能力与发展能力
治理绩效的优化意味着通过取得有关海关治理绩效的信息,作为进行政策改进和制定新政策的依据。一个完整的海关治理体系,除了治理理念、治理角色、治理主体和治理过程等方面的内容,还需要对海关治理的绩效进行判断。我们往往倾向于关注如何实现海关治理,而疏于对海关治理绩效进行科学的评价。目前国际海关界使用较多的绩效管理工具是关键绩效指标(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简称KPI)。KPI是把海关治理目标分解为可运作的远景目标和量化指标的有效工具。运用KPI,推进海关治理绩效的优化能够从国家治理层面上把握治理绩效的实现目标,使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凸现关键性、整合性和精炼性。(15)关键性是指设定指标时,应根据国家治理、政府治理、海关治理和个人目标,紧紧围绕关键领域、关键成功要素及关键事件选取关键绩效指标,保证海关关员在离成果最近的地方下功夫,先完成最重要、关键的工作。整合性是指设置的KPI将政府远景、使命和战略与海关发展、个人发展相结合。精炼性是指标数量少而精,所选择的指标能简洁明了地反映海关治理目标与价值的实现,能准确地将每个工作岗位职责与治理目标相融合,增强指标的可操作性、可控性和导向性。
在推进中国海关治理体系构建与优化的过程中,要增强治理体系建设的问题意识和实践指向,为中国海关现代化改革提供体系支撑和制度支持。海关作为重要的政府组成部门,必须构建和优化自身的治理体系,着力优化配置和运行国家赋予海关的权力,对海关事务进行控制、管理和提供服务,不断解决各方利益需求,实现公共利益需求最大化,确保国家经济安全,捍卫国家利益,实现海关事业的科学发展。
The Construction and Optim ization of Customs Governance System: The Best Practice of International Customs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China
Wang Feiyi
It is the overall goal determined by third plenary session of the 18th Central Committee of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o improve and develop Chinese socialist system,and to develop and optimize national governance system and governance capability.It is necessary to speed up the construction of Customs governance system in order to implement the spirit of the third plenary session of the 18th Central Committee of CPC.It is also the realistic demand to implement the reforms of Customsmodernization.Considering national interest and the requirement of Customs in terms of security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by the country,China Customs should adapt itself to the transition of global economic pattern,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trade,deepening of reforms,and the background of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in China.It should also take an active role in exploring the path to construct and optimize customs governance system.
governance system;governance capability;Customs reform;Customs governance
(责任编辑 赵世璐)
王宏亮,呼和浩特海关所属包头海关,青海民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