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秀芹
(唐山师范学院 教育学院,河北 唐山 063000)
师范院校女毕业生就业焦虑影响因素的质性研究
常秀芹
(唐山师范学院 教育学院,河北 唐山 063000)
为了研究女毕业生就业焦虑的影响因素,作者采用半结构访谈法对五位师范院校四年级女毕业生进行访谈,对访谈资料进行编码、登录和分析,结果发现个人的求职成败经历、认知方式的合理性及某些人格特点是影响就业焦虑的主要个人因素,家庭的宽容度与支持力等也对毕业生的就业焦虑有影响。
师范院校女毕业生 就业焦虑 个人因素 家庭因素
焦虑是一种综合的负性情绪,是在人们主观预期有挫折、威胁、压力等事物和情境将来临,自己又感到缺乏有效的应对措施而产生的以紧张为主并伴以忧虑、苦恼、受挫、恐惧、不安的不愉快情绪体验[1]。
当前,就业焦虑弥散在高校校园中,为各年级的大学生所体验,尤其是毕业班的大学生。大学生就业焦虑是指在没有确定就业单位之前或在就业过程中遇到挫折时,由于心理准备不足,对可能无法实现的就业目标产生的忧虑、紧张、恐惧等焦躁不安的消极心理情绪,以及由此引起的有关认知、生理和行为上的不良变化[2]。就业焦虑是一种状态焦虑,因求职就业而生,随入职工作而止。适度的焦虑能够激发个人潜能,有助于问题的解决,但过度的焦虑会造成注意范围狭窄,记忆通道受阻,思维混乱或空白,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甚至出现逃避、自杀等过激行为。所以,应该高度关注大学生的就业焦虑现象。多数研究表明,女大学生就业焦虑程度高于男生。对女大学生尤其是面临毕业的女大学生的就业焦虑进行深入探讨,系统分析影响女毕业生就业焦虑的因素,对女生更好地择业就业,充分发挥女性的聪明才智,提高女性的生活满意度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1.1 对象
结合方便抽样和目的抽样选取被试,从某师范院校四年级毕业生里抽取五名女生作为被试,进行有关就业焦虑的访谈。被试的详细信息见下表。
表 被试的人口社会学资料
1.2 工具和程序
根据事先制定的半结构化访谈提纲对被试进行访谈,主要围绕就业焦虑的个人及家庭影响因素展开。在事先征得被试同意的前提下,用录音笔录音。访谈结束后,送给每名被试小礼物以表谢意。访谈在2014年6月中下旬进行。全部访谈结束后,将录音转化成文字材料,对其进行编码和分析。
对被试所提到的就业焦虑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严峻的就业形势、学校及专业劣势、家庭及个人自身因素都会影响就业焦虑。严峻的就业形势众所周知,学校及专业对毕业生而言已无可改变,下面重点对家庭、个人因素对就业焦虑的影响进行描述。
2.1 个人因素
2.1.1 个人求职经历
Y是五位被试中就业焦虑程度最高的。求职失败的经历在她的就业焦虑中扮演重要角色,其中有两次面试失败对她打击最大:“我当时面试的幼儿园都是我自己喜欢的那种,比较看重的,我才去面试,不然就不去了。”一次是Y和三个同学一起去北京面试。面试的时候,她们四个同学一起进行,“问的问题都一样,回答得也差不多”,“然后吧,人家再通知的时候就没有我”,“就让他们三个去”。关键是面试所提问题“一点专业性的问题都没有……就是问的家庭背景,学的文理科(指高中),平时喜欢看什么书”,“尤其让我郁闷的是我们班有一个没有去面试,就填了一份简历,但却被录用了”。根本没去面试,只投了一份简历的同学居然收到录用通知,Y说“当时感觉特受打击”。
另外一次面试失败发生在五月初。Y和一名同学又准备去北京面试,另外两名同学看到了,就“问‘去哪里面试’”,“就跟着我们一起来了”,“然后还把她们给面试上了,像我们这种专门应聘去的,结果没成”,“但面试的时候,人家(指用人单位)要求有教师资格证”。可那两个同学“连教师资格证都没有的”,而且是“跨专业的”,“反正我现在也想不明白这是为什么”。
W的求职路也充满坎坷。在遭受研究生考试失利打击后不久,W开始走上了艰难的求职之路。“第一次是去C市那里,招聘教师,要进行三轮面试,第一轮面试就问我是哪个学校的,专业是什么,有没有实习经历,然后就让下去了。结果有些人就被刷下去了,我也被刷下去了。我不知道我为什么被刷下来”。“我想了想……咱是学校也不占优势,专业也不占优势”。
“第二次我又去了C市。区里小学及附近村小学招聘老师……结果我报的是村里,招十几个人,下设7个考场,每个考场40多人。这次考试成绩下来,63分能进面试,我考了62分……咱们学校去的一个考上的也没有”。
“第三次是前几天我去D市一个私立学校,规模较大,从小学一直到高中都有。面试的时候先让我说是哪个学校什么专业的,当我说出专业名称时,他们还是质疑,说:‘教得了初中吗?’我说:‘我可以的。’……‘那你回去等通知吧’。所以我这一直等着,人家也不搭理我……我想去的”。另外还有一次是W故乡县城的一个培训机构,在得知W将来要考在编教师之后,便说:“那你回去等信息吧。”但后来也是没给信。
Z是一名综合素质较高的同学,不过在拒绝对外汉语教师志愿者职位后,也遭遇了教师招聘的冷遇。“前几天去X大学附属学校参加面试”,“自我介绍2分钟,试讲10分钟,然后再回答老师(面试官)问题”。“如果试讲通过后,当天晚上会给通知,参加第二天的笔试,但是没有给我通知”。“我感觉讲得挺好的”,“感觉自己发挥得挺好的”,“可能人家有比咱讲得更好的,还有如果是说讲得差不多的,人家可能会考虑高学历(名校毕业的)”。
H尽管没有真正参加过就业招聘的面试,但对幼儿教师资格证面试失利念念不忘,对未来的教师招聘面试有一种“紧张感”,“因为面试过一次没成功好像有点阴影”。
而起初焦虑程度较高,接受访谈时焦虑程度已然降低的C,与其他四位受访者求职经历不同。当她决定就业方向不局限于本专业时,一直“纠结”的情绪得以释怀,“开学一来学校后,我就觉得明朗了”,于是参加招聘会,“去过两个(招聘会),然后我就感觉完全不用担心啊,因为我也面试过几个,人家也让我去了,就感觉这个也没有必要担心嘛”。可见C的成功面试经历使她信心倍增,焦虑程度明显降低。“没必要那么着急,等一回家(毕业后)我就开始找工作吧”。
从被试的求职经历看,失败经历会加重就业焦虑,而成功的经历则会降低就业焦虑。
2.1.2 个人的认知方式
认知心理学认为,引起人们情绪和行为问题的原因不是事件本身,而是认知这一情绪和行为反映的中介,是人们对事件的看法和解释[3]。那么,被试围绕就业到底有怎样的看法和解释呢?
面对自己两次印象深刻的失败面试,Y是这样感叹的:“很受打击,感觉整个人就给否掉了”,“最让我不解的,迷惑的是为啥人家都否定我呢”,“我感觉人家都看不上我”。Y存在着以偏概全,过于概括化的思维方式,两次面试失败就看不到自己的一点优势,被两家单位拒绝就推论所有的用人单位都会拒绝她。另外,Y的头脑中还存在以“绝对化要求”为特征的不合理信念。如Y“坚持认为一直学某个专业的,挺有优势呢,结果一找工作,根本没显出优势,甚至不如别人”。也就是说Y头脑里有一种观念,“像他们这种本科和专科专业相同的专接本毕业生在就业的时候应该更优势”,可事实却与自己的绝对化要求相悖,这是令Y难以接受的,于是陷入焦虑和困惑之中。
W头脑中不合理信念的特征是“糟糕透顶”、“绝对化要求”。她总是很担心失败,也经历了数次失败,于是对未来的求职就业考试更担心和焦虑,甚至不敢面对乡邻的询问,“我如果说准备招聘教师考试呢,如果考不上怎么办啊,丢死人啊”。如果未来的教师招聘考试失败,对她而言“像天塌下来的一般感觉”,糟糕透顶了。至于未来工作的地点,她给自己限定最次要在县城。她说:“我这本科不好,起码也是个二本吧,我当年高考比三本多考了几十分呢,难道还让我回到村里?”“我那些同学(三本)起码还是留在县里。”也就是说,W认为二本毕业生工作地点从城镇规模上应该不差于三本毕业生,这是一种绝对化要求。可严峻的就业形势向她的绝对化要求信念提出了挑战,因此她矛盾不堪,烦躁不止。
仔细分析H的访谈资料,发现她的思维也具有过于概括化的特征。她说:“我也觉得自己长得不可爱,性格也不随和,特别稳,严肃,不善于表达感情。不适合做幼儿教师。”其实长相可不可爱、是否严肃,是否随和,是否善于表达感情,都不是影响幼儿教师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一颗热爱孩子、热爱教育事业的心才是根本因素。由于H持有如此的看法,在特岗教师招聘报名时“自然排除幼儿教师了”,于是她的就业范围变得狭窄。可见思维过于概括化导致的认知偏见是H产生就业焦虑因素之一。
Z和C没有表现出明显的不合理认知。相反,C的思维非常灵活,可以从多个角度看问题。当她决定放弃教师公招考试后,也有过短暂的困惑,“我这四年一个公招都没考过,是不是有点遗憾啊,后来一想,总会有点遗憾的,错过了这个还有其他的,是吧。反正遇到啥事,这样想不通的时候,就从另外角度想,就觉得没啥了”。她决定跨专业就业后,对原来所学专业的看法是非常值得肯定的,她说:“反正我觉得这四年学的也不是白学,以后不管是对自己的孩子,还是对亲戚家的孩子,这些,都有用,我觉得还可以。我觉得最重要的是一种经历,如果学了其他的,你也可能去干别的。好多现在都是跨专业的。”灵活、全面看问题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帮助C缓解了就业焦虑。
除了个人的求职经历、认知方式会影响到女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焦虑之外,人格特点如情绪稳定性、自卑、过于要强等会影响就业焦虑。Y的情绪稳定性较差,“反正我就是特别容易紧张”,同时过于要强,过于封闭。“我一直在自己找工作,我也没跟家里说要他们帮着找工作啥的,我想能自己找就自己找”。“我从小就这样,我有啥事,我就自己在心里憋着”。H在为师素质上较自卑,“我自己也是比较内向的,感觉挺无发展潜力的”。而Z的个性表现出过于要强的特点,她在就业上“不想通过他们(家人),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就自己努力,让他们少费点心”。
总之,从个人因素看,个人的求职经历、认知方式、个性特点都会或强或弱地影响女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焦虑。
2.2 家庭因素
研究发现,家庭因素对被试就业焦虑的影响不容忽视。“有些学生觉得无法实现家长的期望,或者与家长的就业观念不一致,因而引发心理不安”[4]。除了C外,其余四位受访者都来自农村,家人的社会地位偏低。在谈及家庭情况时,Y说:“我感觉我父母供我上大学挺不容易的……我父母就是没工作,家里边养车。……(虽然经济条件)可以,但是太累啊,那种苦力的活太累啊,拉砖啊什么的。家里还有弟弟,比我小一岁。他还没有结婚。我父母也挺着急的,关键是在农村,孩子不上学,这个年纪还不结婚,父母压力挺大的。反正我有啥事也不喜欢给我家人说……我感觉和他们说他们也不懂。”所以家人并不知道Y因为就业很焦虑。“我感觉他们一直都不了解我”。可以说,Y的家庭在就业上对她的帮助非常有限,而且Y过于要强的性格,使得她不主动寻求家庭的支持。而在压力情境下,如果其他条件近似,一个人得到的社会支持越少,就会体验到越强烈的紧张感和焦虑情绪。
W的父亲是一位铁路职工,母亲在农村的一家私企打工。在就业方面,父亲对W有较多的限制。“我爸不愿意我留在村里,说‘你留在村里干吗呀’,说‘你年轻人留在城市里发展机会多’。前天晚上因为这个事我们打电话,他老说我。哎呀,我也不知道怎么办。我妈就随着我,我愿意怎么着就怎么着,我爸就是老管着我。我说不做老师了,他说你一个女的,你不做老师你干吗呀,他老以他的思想钳制我。”W虽然与父亲不乏交流和沟通,但父亲对她的就业没有实质性帮助,反而给她带来一些困扰,不过也让W坚定了只做教师这一行的信念。
Z的父母都是农民,有哥哥、姐姐、妹妹。Z的就业焦虑部分源自家长的压力,家长总是说:“啊,毕业了,然后总得有个工作,你不能待在家里,这样不好看啊。”其实对于个性要强的Z而言,即便没有父母的唠叨,她也深知工作对她自身的重要性,父母的唠叨只能加重Z的就业焦虑。
作为家中的长女,H的家人对其求职行业及地域做了明确的限制,“家里就让考教师招聘,别的县招聘,不让我报,家里不让我走太远。家里的意思好像是让我离近点,妹妹可以远点”。家人的限制使得H内心很矛盾,因为她“在心里最喜欢的不是做教师,是和生物相关的其他职业,心里喜欢又不能那么做,挺矛盾的”。中国家长帮子女做决定其出发点都是为了孩子生活得更好,不过他们往往过于功利和世俗,较少考虑子女的兴趣和爱好,即便对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高校毕业生,也依然为他们画地为牢,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一些毕业生的就业焦虑状况。
C是一位幸运的女生,家原本在C省,现在随家人一起搬到了Y市。尽管C曾经为留守儿童,但她有一个疼她爱她的哥哥。哥哥研究生毕业,在Y市工作,嫂子在某公司的人力资源部工作。“我爸妈在我8岁的时候就出去(打工)了,我一直是在我叔叔家长大,我哥比我大特别多,大11岁。他在Y市上大学,我就总往Y市跑,其实有点居无定所的感觉。我妈他们总也不在家,他们回来得特别少,但我跟我哥的感情特别好”。C的父母对其工作持“无所谓”的态度,“我从小就是那种放任惯了的,不管啥决定,自己做吧。选大学啊,高考中考啊,都是‘你自己选吧’,他们不太干涉这事情”。但哥哥、嫂子是C的重要支持者,他们不但能给她提供相关的就业信息,而且在她遇到困难时会帮她指点迷津。一家大公司要她去面试,可面试的时间和学校的要求相矛盾,面试地点距离学校很远,她就不知道到底该不该去面试。“后来我哥说他们以后还会招人,如果你只是为了这一次,就没必要,你马上要拿证(毕业证)。不然回校会很麻烦”。看来,父母的放权、兄嫂的支持让最初本来有较高就业焦虑的C化压力为动力,根据自己的意愿在求职路上放手一搏。
家人的宽容、理解和帮助能有效缓解女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焦虑,而家人的抱怨、限制和干涉则会加重她们的就业焦虑感。
3.1 结论
个人的求职成败经历、认知方式的合理性及某些人格特点是影响就业焦虑的主要个人因素。
家人的抱怨、限制和干涉会加重就业焦虑;家人的宽容、理解和帮助能缓解毕业生的就业焦虑。
3.2 建议
毕业生要全方位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以丰富自己面试成功的经验;加强认知方式的训练,培养灵活、理性看待事情的方式。
家庭应多关注毕业生的心态,少一些抱怨和指责,多一点帮助、关心和安慰,让毕业生感到自己不是孤军奋战,身后有强大的家庭支持。同时,毕业生应及时与家人沟通,汇报自己的所思所想,降低自己的焦虑感。
[1][4]揭水平.大学生就业焦虑因素分析与调适方法略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08):54-55.
[2]蒋春雷.大学生就业焦虑现象分析[J].教育探索,2009(02):131-132.
[3]张静.认知疗法预防大学生就业焦虑初探[J].人民论坛,2010(11):144-145.
河北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研究立项项目研究成果,课题编号:JRS-2014-1066;唐山师范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13001025)研究成果;唐山师范学院团队支撑项目(2014C19)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