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志刚 指导:王天生
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甘肃 兰州 730050
开创中医头疗先河的敦煌《灸经图》*
汤志刚 指导:王天生
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甘肃 兰州 730050
多年临床验证分析发现,敦煌《灸经图》是与伏羲八卦、长沙马王堆帛书一脉相承的重要针灸流派;与中外印藏医、以头脑心脐为脉道渊源的观点相似。治病首选头项部穴,揭示了头脑为人体经脉源始根本,脑强则身壮的思路与“人老脚先老”的观点形成鲜明对照;四天庭是同名四穴组这一奇葩沿革的始祖,与发际等头穴构成针灸史上最早的头针疗法、枕骨疗法;《灸经图》开创了中医脑病学的先河,对推动当前针灸学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敦煌;《灸经图》;头疗先河
《灸经图》是敦煌医书针灸卷子其中之一,现存英国伦敦不列颠博物院,斯坦因当初将其列为罕见汉文书,将其分成两段编号:Stein R ol s N o. 6168与6262。图文多有缺损,尚能辨认者计18图,有8个组方较完整。《灸经图》不著撰者,无序言,无注释,无方解,无引录,无年代,无经络,因是孤本故无法考证。尽管原图残缺不全,但遗留下来的图文痕迹是确定其学术思想的指南,它为何如此布穴?学术依据何在?临床效果如何?通过验证分析,《灸经图》开创头疗先河的梗概轮廓逐渐显现,试破解如下:
《灸经图》能辨识、较完整的仅有8个组方,全部首选头项部穴。如:《灸经图》图1原文[1]:风劳,咽喉强,眼睛痛,头痛,灸三百壮。风府穴,在项后两厢宛宛中是。风门,在脊上,从大椎 绝□下□。(此方脱“发际”二字穴名,图1标示,前额发际宛宛中,相当于神庭发际)。
《灸经图》图2原文[1]:灸人面上浮风,如似虫相习习,起则颠旋□天窓,灸板眉,灸曲眉,灸两风府,手阳明,凡十处,左右灸二百。(方中首选天窓——天冲穴)。
《灸经图》图4原文[2]:灸男子五劳七伤、失精、尿血。当灸发际,灸关元,灸两手髓孔,灸玉茎头,灸两脚五舟,灸两脚庳经,灸两脚中封,不两厢凡十一处,各灸一千壮。(方中首选神庭发际)。
《灸经图》图5原文:灸人杂癫,当灸两玄角,灸鼻柱,灸两乳头、胃管、关元、两手小指头、足两小指头,凡十一处两边各灸五百壮。其鼻柱及小指头各一百壮,余五百壮。(方中首选两玄角,玄角在额两角发际,相当于头维发际)。
《灸经图》图9原文[2]:哇鼻皱眼,当灸发际,灸耳上关,灸口吻,灸颊车髓孔,灸手阳明,灸五处效。三壮后,日复三壮。后日舒手以粉著掌上吹之,粉去上善。不去至更灸三壮,以粉为验。(方中首选发际、标引线所指相当于头维发际)。
《灸经图》图14原文[3]:灸诸癫狂呆三十□□当灸天窓,灸两肩井,灸两风门,灸两肺俞,灸两心俞,灸两肾俞,灸两手五井,灸两脚五舟,灸两足心,二十一处各灸五百壮,觉消且□。(方中首选天窓,传统天窗位于颈外侧部、图14标示,在耳角上、头顶外角下,相当于天冲穴)。
注文11原文:痹痛,当灸发际,次灸两风府,□上从大椎至十三椎节两边,相去□髓孔,在足外踝上寸三寸是,□中是主□,十三椎节两边,相去二寸三分。□外骨。足太阳,在踝外后宛宛中是。髓孔,在足外踝上三寸是,主冷痹。(首选发际,临床取哑门发际)。
临摹复原图图12原文:“防治五劳七伤,精髓气血虚损乏力、痿痹瘫呆喘等頑症当灸四天庭[4]、大椎、脊中、灸两肾俞、灸两足三里、灸两绝骨穴,凡十二处,各灸三至十壮”。(方中首选四天庭)。
8个组方中首取发际穴共出现5次,首取天冲共出现2次,首取四天庭共出现1次;其他残图和残文中百会在图6、图17首选,配穴在图13出现;风府穴在图15首取,配穴在图1、图2、图6、图12、图13共出现6次,均为双穴。传统风府穴在项部正中线入发际一寸处,《灸经图》中风府穴在项后两厢宛宛中,均为双穴,图2、10标引线所示耳下曲颊端至后项,相当于天柱发际;其他头项部穴还有天门、天门穴在脑后尖骨上一寸,相当于脑户穴;完骨、风池等穴靠近发际,临床取风池发际,完骨发际;另有鬓角下端的上关发际,与其他发际围绕头一周、形成首脑的最前沿阵地、哨所。其他残图文中仅有个穴说明,从中比较可以明显看出头项部穴在《灸经图》里受重视的程度,防治疾病首选头项部穴,见图1。
图1 《灸经图》头后部布穴图
2.1 以百会为核心,发际罗布有序的布局[5]百会,位人体至高正中之处,百会至周围发际的壳盖是脑髓元神之府,为诸阳、百神之会,《灸经图》所取发际穴为多处布穴,前额有神庭、头维发际,头侧后项部有哑门、天柱、风池、完骨发际、头侧有上关发际,与百会形成百脉朝宗之势。其共同特点是循上及下、脑体同治。对于脑神自身的病变,取发际能迅速直达病所,对于躯体的病变,取发际能迅速上传至脑神、并传指令直达病所,扶正祛邪,平衡阴阳,达到康健的目的。《灸经图》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灸法专著,与隐藏在头发里的穴位相比,所选发际穴既便于寻找定位,又便于艾灸针疗,这也是《灸经图》治疗诸症多首取发际穴的原因。
2.1.1 各发际穴有不同的临床效果 神庭发际穴,神识所在,智之渊,为防治五劳七伤之首选,男女生殖疾患,癫狂痫眩,头痛目赤,目翳泪出,鼻渊鼻衄,角弓反张;头维发际穴,治内伤胃痛,烦渴多饮多尿,杂癫、口眼歪斜、风热头痛、目瞤泪出、阳痿遗精,子宫脱垂等生殖疾患[5];哑门发际穴,回阳救逆通窍,诸瘖中风、癫狂痫癔证,顽麻冷痹,颈项强急,脊强反折,衄血重舌,头痛呕吐;天柱发际穴,凡病颈项痛痹瘫痿,头风、目眩、鼻塞可取之;风池发际穴,治颈项脑病、偏正头风头痛、寒热病、汗不出、透五官窍塞;完骨发际穴,治头风项摇,口喎面肿、齿龋、目眩及癫疾等症,五官诸疾;上关发际穴,瘫痿,口眼歪斜,头痛齿痛,五官诸疾。
传统风府穴在项部正中线入发际一寸处为单穴,《灸经图》中风府穴在项后两厢宛宛中,均为双穴,为何《灸经图》要把风府设为双穴?顾名思义,“风府”是统管内风外风的衙府,风为六淫之首、百病之长、凡病痿、痹、瘫、呆、喘、癫、狂、痫、眩、晕、抽搐、振掉、痉惊多与风有关,古人早已认识到左右两脑不同功能和神经系统“锥体交叉”的客观事实。如《灵枢·经筋》云:“左络于右,故伤左角,右足不用,命曰维筋相交”。指维系肢体的经筋互为牵连,互有影响,交巅左右。故伤左额角,右足不用;伤右额角,左足不用。数千年来左病取右,右病取左的治疗原则就是基于这一认识,故《灸经图》设两个风府来分管两侧肢体是合乎情理的。
另天冲穴为天上星名,意为通达脑神如星行无阻,所治为诸癫狂呆,面上浮风,如似虫相习习,起则颠旋头痛、风痉、诸头脑之疾。发际穴与百会连线:前后正中线,在头部经神庭、百会、上天庭、天门、下天庭、风府、哑门,是人体最重要的生命线,督脉为十四经之首,此线为首中之首,犹总统总督全国全军,凡脑源性疾病及脏腑肢体病变调治均以此线为主。其他百会头维线,百会天柱线,百会风池线,百会完骨线,百会上关线,另有百会天冲线,以上连线既能治疗各穴所处经脉脏腑病变,又能强化脑神对此经脉脏腑的领导协调作用。
2.1.2 发际与发际连线 前发际横线:由神庭至头维的连线贯穿曲差、头临泣、本神等穴,是督、足太阳、少阳、阳明、阳维脉分属交会处,通过表里串联又与手足阴经及手三阳相交会,所以除可治疗膀胱、胆、胃经脉脏腑病变外,还可治疗其他经脉脏腑病变,如五劳七伤、男女生殖疾患、咳嗽、哮喘,心绞痛,心悸等症;后发际曲线:有哑门、天柱、风池、完骨,呈弧形维护头后枕骨,是督、足太阳、少阳、阳维脉分属交会处,善治内外诸风、颈项脑病、脏腑四肢九窍等疾。
2.2 以天门为核心的四天庭 四天庭是现代头针、枕骨疗法的先驱。甘肃是华夏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天水大地湾文化见证了8000年中华民族文明史,中华民族敬仰的人文始祖“伏羲”“女娲”“黄帝”诞生并创世之地。自从伏羲氏在卦台山观天文、察地理创始了八卦以来,成为后世中医学理论哲学思想的主要文化根源之一。因地缘关系,易经对《内经》、《灸经图》的影响尤显明显,二者均按照九宫八卦的顺应程序在人体布阵组穴达到天人合一。四天庭穴就是用八卦藏象理论,顺应程序在枕部布阵组穴,以应四脏(肝心肺肾)、四季、四海、四方所在以调之;它又与古代战略战术理论有关,上下左右合而护之以补虚,合而攻之以驱邪,合而调之以扶正驱邪。四天庭穴以天门为太极,应六腑及肝、脾、肾膈下腹中;上天庭为离火,应心、前胸、咽喉、头面,应南方,夏至;下天庭为坎水,应肾、膀胱、腰、尻、下窍,应北方、冬至;右天庭为震雷,应肝、左胁,应东方、春分;左天庭为兑泽,应肺、右胁,属金,应西方、秋分;四象所生四卦为:艮山应大肠、右足,东北方、立春;巽风应胃、左手,东南方、立夏;坤地应脾、右手,西南方,立秋;乾天应小肠、左足,西北方,立冬。从四天庭布穴形态分析看,它犹如四肢收缩的正面胎儿,天门位居中央之宫,应中焦,为督脉上头通脑之门户,与足太阳两经之会穴。此为四海生发之根源,先后天之本相聚之地,有如车轴毂、又如太阳,成为八宫八卦的统摄核心;上天庭应头、上焦,下天庭应下焦、下窍,以上三穴均位于督脉,构成头体主干;左右天庭靠近足太阳膀胱经[6],通过督脉与膀胱经相通,足太阳是运行大盛之阳气的经脉,它从两侧通巅脑降背至足,贯穿十二经所有的背腧穴,从而温煦推动和激发五脏六腑的一切生理活动;上下左右天庭构成“十”字图,图4以关元为核心的八方布穴均与“十”图相一致。作为中国历史文化渊源的河图洛书,其核心就是“十”字图,二者相一致;其他卦穴有如车辋围在天门四周,它们象日月星辰的运行一样,象季节寒暑消长一样,象生长化收藏规律一样环流不息,构成了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的人体小宇宙。地位至高至上者谓之“天”,传统天庭在额正中部,也有以神庭为天庭,均为单穴。《灸经图》在枕骨用四个天庭、用八个天庭围着天门组穴,可见其位显权重。这里藴藏着人体神秘的全息反射点,在四围发际罗布有序的环卫下,四天庭成为脑神统帅部的最高核心。四神聪就是在四天庭基础上发展并广泛使用的古代头针疗法,它是四神聪等其他同名四穴组这一奇葩沿革的始祖。耳是宗脉之所聚,察耳及耳后枕骨的形态、色泽等改变,可“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的病变,自古枕骨内陷,为肾元衰败之症;在枕骨两侧的完骨,相人书称此处为寿台骨,根据此骨的高坚完固程度来判断其人寿命长短;枕骨穴又名头窍阴,足太阳、少阳之会,既治五藏之疾,又善治耳鼻目口舌咽喉诸疾。四天庭及枕骨部位成为能夠反应诊断和调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所有的疾病信息的平台,能夠防治五劳七伤,精髓气血虚损乏力、痿痹瘫呆喘等頑症的重要部位。
近代由焦顺发、陈耀南、美国迪裘尼特、日本板本哲康等国内外学者发明倡导的头针疗法、枕骨疗法,以大脑在头皮不同部位的投影有不同治疗作用为依据,在头枕骨正中线、旁线、横线等刺激区诊断、治疗各种疾病,功效显著。《灸经图》对头枕穴位的重视应用,在枕骨的正中线上下左右、对称性的布穴以调全身典定了历史上最早旳头针疗法、枕骨疗法。与前者布穴法非常相似,经千年历史长河二者不谋而合绝非巧合,古今时易世变,人类与疾病作斗争的智慧和结晶是息息相通、永恒不变的。
3000年前针灸经络的发展初期诸子纷争、百家争鸣,存在经脉理论有如十脉、十一脉、十二脉、肩脉、齿脉、眼脉、巨阳脉、督脉等主脉起始、走向、分支各有不同的针灸流派。经脉体系的形成也是逐步由简至繁,并非一就而成,灸经图》亦不例外,它既非空中楼阁,也不是异峰突起,它与《内经》一样历经数千年经验积累,是海纳百川、承前启后的结果。《灸经图》与长沙马王堆针灸帛书和涪水经脉木人一脉相承为足太阳单线路循行的代表,《内经》成为双线路循行代表。传统上认为“人老脚先老”脚之于人,如树之根,根竭树枯,脚衰人老。脚部是足三阴经、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的起始点,又是足三阳经的终止点,传统医学用标本、根结、根流注入、五输等理论,说明经脉由四肢肢端发源起始、从小到大,由浅入深,向心走向,终止于头身。说明肘、膝关节以下的经穴是人体源始根本,是临床治疗保健灸首选、多选的部位。而《灸经图》治疗诸症包括风劳、五劳七伤、失精、尿血、三十年诸癫狂呆等精髓气血神亏损症首选头颈部穴,与传统医学认识相悖相反,显然认为“人老头先老”,头脑是人体经脉源泉根本,经气由头输注肢体,人之胚胎初始、由圆珠渐成蝌蚪状、头脊先成而后成全形。《灵枢·经脉》指出:“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揭示人的生命之源是精、脑髓。所以人应以头脑髓为源始根本。敦煌藏经洞有18种中外文字文献,是中西及华夏各族经脉医学兼容荟萃交流之地。公元前1500年古埃及医学纸草文中认为心脏是人体的中心,是灵魂的居所,因而脉的起始部位都是或主要是由心脏发出十二脉,从头面颈部到肢体的末梢部有52条脉;古希腊医学4对脉管从头枕、额、耳周、颞部下行入脏腑四肢;古玛雅医学有类似行气疏血的脉管系统,通过头面部、胸背部、沿臂部和下肢的关节循行,对肚脐、它的发音是“中心”;成书于公元前15世纪左右的古印度《妙文集》在论述人体脉管系统时指出,24条脉管从脐发源分布全身;古代藏医、藏密认为,人体有一系列管线系统,联结脉有白脉和黑脉。白脉又称水脉、十分重要,从头上向下伸到脊髓、辐射全身,《四部医典》对此有一段描述,说“从脑部脉的海洋里,象树根一样向下延伸,司管传导的水脉有十九条。”从先天愚痴到全身病变多与此脉有关。
“黑脉起自心脏,认为它象树枝一样,有的与脏腑相连,有的与皮肤肌肉相连。其大、小、微脉道遍布全身。”另有头顶轮脉32条、喉轮脉16条、心轮脉8条、脐轮脉64条。左中右三条主脉在头顶百会、下端在脐下4指(关元)处汇合。以上认识与中医在经脉一类的联系通道的叙述都有许多共性的地方,尤其《灸经图》的布穴法,以关元、天门(应六腑及肝、脾、肾膈下腹中)为核心的八卦组穴和以头为首的头体四肢相配合组穴,与藏医、藏密以头脑心脐为脉道渊源的观点非常相似,说明历史上中外各民族在不断互相交流、借鉴、吸收,从而促使经脉学说不断发展完善。脑髓空虚或郁闭不通,会造成人体各个脏器功能衰退、失调,为全身绝生死,处百病,调虚实的统帅。不良的心理、精神刺激是造成冠心病、高血压、支气管哮喘、胃和十二指肠溃疡、肿瘤、中风、神经症等心身疾病的主要原因。历史上“笑死牛皋,气死金兀术”;三气周瑜也因怒成悲剧;范进中举也成“喜中”;林黛玉多愁善感,抑郁而亡;伍子胥过昭关一夜愁白了头的故事众人皆知;现实生活中因失神而衰老的例子比比皆是,说明与肢体相比劳伤脑神对人体旳影响是最大最快,根据现代医学研究,生殖功能直接受控于脑下垂体前叶分泌的卵泡刺激素和黄体生成素的共同作用,性功能障碍患者中90%以上是由于精神、神经中枢失调因素所致。脑强则身壮的思路也突破了传统的保健灸多取关元、气海、命门、足三里、三阴交、涌泉、膏肓等肢体穴位的作法。《灸经图》组方最大的提示就是以《易经》的整体观念,头体四肢相配合取穴,并且突出首脑的关健作用,头体四肢穴主次分明,互感互应,互依互存,各司职守,互相配合,共保人体和谐康泰。
《灸经图》头颈部选穴具有醒脑、补脑、通脑、通利全身的作用,有保健治未病、抗衰老的作用。多年来我们主要探索《灸经图》头颈部选穴特色治疗临床诸症[7-8],既可单独使用,又可组方使用。对未引起肢体病变的脑源病变及五官病变可单独使用头颈部选穴;对五劳七伤虚损性疾患及痿痹瘫呆喘等顽症痼疾和脑源性疾病引起脏腑肢体病变调治可按头体四肢相配合组方取穴。
案1 马某,男,19岁,2012年10月13日初诊。出生时难产缺氧,智力受损,易动易怒,过度兴奋,计算能力和语言能力较低,记忆力不集中而影响学习,发育良好,四肢功能正常。
经多年中西治疗罔效,诊为小儿脑瘫后遗症,治法:1)四天庭向天门、两天柱向哑门发际对刺;2)神庭与百会、两头维向神庭对刺。两组穴位每日轮流针刺治疗,用平补平泻手法。1次/日,10次一疗程,休息10天,休息期间采用原穴组按摩配合。用上法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逐渐好转,经过6个疗程取得较为明显的临床效果。智商提高20分以上,生活基本能自理,智力接近正常儿童。
案2 刘某,女,4岁,2004年5月26日初诊。早产,黄疸,上肢无力,双下肢瘫,双足内翻,腰无力,长年卧床,手脚冰凉,便稀体虚,智力尚可,多处求治无效,诊为小儿脑瘫后遗症。治法:1)四天庭、大椎与脊中、两肾俞向命门对刺,足三里,绝骨;2)神庭与百会、两天冲向百会对刺,关元,手髓孔(列缺),脚五舟(膝眼),痺经(申脉),中封;两组穴位每日轮流针刺治疗,用平补平泻手法。1次/日,早晨针刺治疗,下午原穴组艾灸按摩,10次一疗程,肾俞、足三里轮换每周每穴注射维生素B10.5m L,休息期间采用原穴组艾灸、按摩配合。用上法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逐日好转,40天后能单独站立、迈1、2步,70天后能单独行走13步,半年后能单独行走100步以上,以后自己到学校上学,行走自如,略蹒跚,达到临床基本痊愈。
案3 王某,男,51岁,2012年3月26日初诊。患者主诉4年前患脑梗塞、高血压,导致左侧面瘫及上肢麻木,今年2月初到某医院作高压氧舱治疗,治疗第2、3天流鼻血,第9天后开始流口水,逐日加重,最重时涎如浪潮、昼夜不止,夜里也只能背靠被子坐着、手拿杯子放在嘴下接涎(每天约有1000 m L),不能入睡,伴纳呆,恶心,呕吐,面色萎黄,神疲乏力,脉微欲绝。二个月来曾去多家医院诊疗无效,诊为脑中风后遗症,涎潮症,涎潮症属临床罕见疑难杂症。治法:1)四神聪、上关与头维对刺,颊车髓孔(颊车),手髓孔(列缺),手阳明(合谷);2)四天庭、完骨向风池、两天柱对刺,足三里,足太阳(昆仑);治疗方法与案2相同。治疗第二天流涎好转,以后涎量逐日减少,饮食逐日增加,治疗10次后夜里即能平卧睡眠,二十天后控涎自如,涎潮症治愈。继续用上方加减治疗脑梗塞面瘫及上肢麻木二疗程,诸症消失痊愈。
近年笔者用《灸经图》头颈部选穴和头体四肢组方治疗小儿脑瘫、脑中风后遗症及内、外、妇、儿、五官等系统诸多领域的病症上千例,均以四天庭等头颈部穴为首选,取得较明显效果,验证了《灸经图》以头颈部选穴为首选、头体四肢组方的科学性、合理性、实用性。头颈部选穴可针、可灸、可按摩,施治时一定要因人、因病、因时、因地制宜。案1火大躁动,宜针不宜灸;案2、案3寒多体虚、既针又灸;头颈部选穴的按摩有益无害,对虚瘀交加的五劳七伤,痿痹瘫呆喘顽症痼疾,既能防又能治,可持之以恒;人体头颈部凸凹不平,对刺和向刺指用1寸、1.5的毫针向对方穴位的方向沿头皮平刺,不需要透达,不需要直刺,根据患者耐受量掌握进针长度和捻转幅度;传统发际穴均入发际4-5分,我们所选发际穴均不入发际,沿发际线取穴,秃发或发茂者按照同身寸取穴。
丝绸之路重镇包容了中外各民族医学成果,《灸经图》是与中华伏羲八卦、长沙马王堆帛书一脉相承的重要针灸流派,又与国外尤其印藏医的观点非常相似,说明《灸经图》兼取博收了中外各民族经脉学说成果。中医是实践医学,通过我们数十年的临床验证分析发现,它是最早倡导头针疗法的重要针灸流派。当现代头针问世时,许多人对头额某部位能治疗男女生殖疾患感到困惑不解,传统针灸医籍也无类似记载,《灸经图》的出土解释了这种疑问,《灸经图》图4:“灸男子五劳七伤、失精、尿血当灸发际”。当现代枕骨疗法风靡盛行于世时,《灸经图》在枕骨用四天庭、后发际曲线布穴,形成最早的枕骨疗法,不能不让人叹服先民的聪明才智。其开创了中医脑病学的先河,《灸经图》根据人体器官的重要主次,按头体四肢顺序来布穴,尤如中药方剂的君臣佐使。头脑为君首发号施令,还需要诸臣佐使供养辅佐,各有分工,缺一不可,这是它独具的天人合一、头体四肢合一的整体观思想。
[1] 王天生,张瑞,汤志刚,等.论敦煌古《灸经图》之特色[J].中医杂志,2010,47(增刊):224-226.
[2] 王天生,吕兰萍,王永强.敦煌遗书《灸经图》治疗五劳七伤特点初探[J].中国针灸,2006,26(10):753-755.
[3] 王天生,汤志刚,张瑞,等.关于敦煌《灸经图》保健灸、治未病组方探讨[J].中国针灸,2011,31(4):375-379.
[4] 王天生,汤志刚,李晖霞.等.同名四穴组的沿革[J].中国针灸,2011,31(1):39.
[5] 王天生,吕兰萍.敦煌遗书《灸经图》载穴临床应用体会[J].中国针灸,2005,25(5):345-347.
[6] 王天生,汤志刚,吕兰萍.从敦煌《灸经图》看早期膀胱经脉循行[J].中国针灸,2010,30(4):336.
[7] 王天生.敦煌石窟《灸法图》特点及临床价值探讨[J].中国针灸,2003,23(11):690-692.
[8] 王天生,吕兰萍,张瑞,等.针药并用治疗小儿脑瘫60例疗效观察[J].甘肃中医,2004,17(10):27-28.
Pioneering Effectsof DunHuang JiuJingTu in the field of TCM Head Therapy
TANG Zhigang Director:WANG Tiansheng
T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Lanzhou City,Lanzhou 730050
Through analyzing clinical validation in many years,we find that DunHuang JiuJing Tu,FuXi BaGua and ChangSha MaWangDui BoShu are imbued w ith the same spirit;it is an important school of acupuncture, similar to the conceptofhead,brain,heartand navel in foreign,Indian and Tibetanmedicine.The selection of the acupoints around the head and neck in the treatment reveals that head and brain are the root and the origin of human meridians,the thinking of soundm ind and body is in stark contrast to the conceptof“people grew old from the feet”; SiTianTing is the ancestor evolved from four acupoints in the same name,which combining w ith hairlines forms the earliesthead therapy or occipital therapy in the history of acupuncture;JiuJingTu plays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ofacupunctureas the pioneerof TCM brain study.
DunHuang;JiuJing Tu;a pioneerofhead therapy
R29
A
1004-6852(2015)07-0030-05
2014-10-25
2014年兰州市科技计划项目(编号 2014-1-52)。
汤志刚(1979—)男,主治医师。研究方向:敦煌医学及中医脾胃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