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顺平
浅析甲睾酮联合米非司酮治疗绝经期子宫肌瘤
周顺平
目的 探讨甲睾酮联合米非司酮在绝经期子宫肌瘤治疗方面的作用。方法 80例绝经期子宫肌瘤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40例。对照组行单纯米非司酮治疗, 观察组行甲睾酮联合米非司酮治疗, 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其子宫体积及肌瘤体积较治疗前均明显缩小,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但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甲睾酮与米非司酮联合用药治疗绝经期子宫肌瘤可显著提高治疗效果, 临床价值显著, 应推广应用。
甲睾酮;米非司酮;绝经期子宫肌瘤
子宫肌瘤为妇科常见病, 属于良性肿瘤的一种, 患者多为绝经前女性[1]。米非司酮是临床上治疗该病的常用药物,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近年来, 甲睾酮也逐渐在该病的治疗中得到应用。本院对甲睾酮联合米非司酮在绝经期子宫肌瘤中的治疗情况进行了总结分析, 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对2013年1月~2014年1月在本院就诊的80例绝经期子宫肌瘤患者进行研究, 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40例。对照组年龄43~50岁, 平均年龄46.5岁;病程6个月~5年, 平均病程2.3年;肌瘤直径1.1~5 cm, 平均直径3.3 cm;观察组年龄42~52岁, 平均年龄47.2岁;病程8个月~5年, 平均病程2.5年;肌瘤直径1.2~5 cm, 平均直径3.5 cm。两组患者年龄、病程、肌瘤直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单纯米非司酮治疗, 即给予患者口服25 mg米非司酮治疗, 1次/d, 每晚睡前服用。观察组患者则采用甲睾酮与米非司酮联合用药的方式进行治疗, 其中米非司酮用法与对照组相同, 同时给予患者口服甲睾酮治疗, 1次/d, 5 mg/次, 连续用药3个月, 经期两组患者均停止用药。两组患者均以3个月为1个疗程, 且两组患者均进行2个疗程的治疗。治疗后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180 d随访。
1.3 观察指标 两组绝经期子宫肌瘤患者在采用不同方式治疗前后均进行妇科检查, 并采用B超检查方式对患者子宫及肌瘤三维径线进行测量, 同时以计算公式为依据对患者子宫及肌瘤体积进行计算及记录;同时对两组患者采用不同方式治疗后的总有效率进行比较。
1.4 疗效判定标准[2]痊愈:治疗后患者肌瘤完全消失,且患者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显效:治疗后患者肌瘤体积缩小程度>1/2, 患者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或明显改善;有效:治疗后患者肌瘤体积缩小程度>1/3, 患者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或明显改善;无效:治疗后患者肌瘤体积无明显缩小, 临床症状未改善。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子宫及肌瘤体积变化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后子宫体积及肌瘤体积较治疗前均明显缩小(P<0.05), 但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子宫及肌瘤体积变化情况比较( x-±s, cm3)
子宫肌瘤也叫子宫纤维瘤、纤维肌瘤, 是女性生殖器官常见的一种良性肿瘤。患者以年龄为40~50岁的人群居多,该病患者多伴有白带增多、月经紊乱、下腹坠胀、腹痛、腰酸等症状, 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及生活质量有较大的影响[3]。
以往通常采用手术方式或单纯脐带疗法对年龄>49岁的围绝经期子宫肌瘤患者进行治疗, 以达到绝经后肌瘤萎缩的目的。近些年来, 随着临床研究的深入及医疗水平的日渐提高, 多数专家学者发现孕激素在促进子宫肌瘤生长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有临床试验显示肌瘤中孕激素含量和正常子宫肌层相比明显升高。临床研究表明孕酮不仅可促进体细胞发生突变, 而且还可增强肌瘤细胞进行有丝分裂, 继而可刺激肌瘤细胞增生, 使得肌瘤体积增大。因而临床上在治疗子宫肌瘤时应重视对孕激素的控制。
米非司酮是目前临床上治疗子宫肌瘤的常用药物, 该药物是一种强效的抗孕激素药物, 可有效的结合孕酮受体及糖皮质激素, 且其对子宫内膜孕酮受体的亲和力可高达黄体酮的5倍, 将其应用于子宫肌瘤的治疗中可有效减少患者体内孕酮含量, 进而可使肌瘤坏死[4]。且有研究表明米非司酮还可在分子水平上对孕激素受体基因的转录及翻译过程进行抑制, 减少孕激素释放量, 从而可将孕酮和受体结合后所产生的生物学效应阻断, 进而达到促进肌瘤萎缩的目的。
甲睾酮为雄性激素, 其在对抗雌激素方面可发挥良好的作用, 并可对垂体进行抑制, 可通过垂体 -卵巢轴抑制卵巢分泌功能, 促使患者绝经期提前, 进而有效的缩小肌瘤。临床研究表明甲睾酮在促进蛋白合成、促进组织修复及逆转分解代谢过程等方面同样有显著效果, 将其和米非司酮联合使用可发挥良好的协同作用, 有助于增强其抗雌激素作用。
综上述所, 甲睾酮与米非司酮联合用药治疗绝经期子宫肌瘤可显著提高治疗效果, 临床价值显著, 应推广应用。
[1] 冯洋, 杜永洪.不同方式治疗子宫肌瘤对术后妊娠影响的研究进展.重庆医学, 2014, 43(20):2669.
[2] 姜曼, 赵卫, 易根发, 等.子宫肌瘤MRI特征与高强度聚焦超声消融疗效.介入放射学杂志, 2014, 23(4):314.
[3] 王瑞敏, 侯懿.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与传统开腹手术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比较.重庆医学, 2014, 43(7):852.
[4] 王智亮, 熊正爱, 陈骊, 等.高强度聚焦超声消融治疗围绝经期子宫肌瘤的初步研究.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2014, 30(1):55.
10.14163/j.cnki.11-5547/r.2015.19.111
2014-12-29]
474678 河南红阳工业有限责任公司职工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