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霞飞
【食品营养系列 第16期】 从营养标签说起
“铁壁”仍需“铜墙”助
——微量元素铜篇
文/陈霞飞[1]
过度追求减肥瘦身的都市女性,成为了当下贫血人群的主力军。对于普通贫血患者,只要多补充一些含铁丰富的食物即可;严重一些的,去医院开点铁剂药品,疗效也不错的。然而,有这么一些贫血患者,单纯的补铁却几乎对病症没有任何效果。研究发现,原来是因为这些患者还缺少另一种重要的微量营养元素——铜。
铜对人体到底有什么作用?日常摄入多少铜才能满足健康需要?摄入不足或过量会出现什么健康问题?
GB 28050-201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规定,成人每天所需摄入的铜营养素参考值(NRV)为1.5 mg。铜在人体内的需要量虽处于微量级,却是人体必需微量元素之一,是铜蛋白和多种酶的构成元素,在人体发挥着重要生理功能。
铜普遍存在于日常食物中,如:章鱼、蕨菜、紫菜、河蟹、小麦、大白菜等(见图1)。
图1
铜是人体内酶和辅酶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锌和镁的化合物有抗氧化作用,与铁共同维持正常造血功能,在皮肤和骨骼的形成、骨矿化、心脏和血管系统的结缔组织完善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它还具有维护中枢神经系统的健康、参与黑色素形成和维护毛发正常结构等功能。
铜缺乏:铜参与铁的代谢,缺乏时,会影响铁的转运,导致红细胞生成障碍,造成贫血;会造成心血管、心脏功能受损、心肌肥大,并常伴有高血压和主动脉狭窄,导致心脏和动脉组织强度降低而引起破裂,乃致死亡;还会使神经功能紊乱、运动失调和骨质疏松等症状发生。
铜过量:一般见于误食了被食用铜污染的食物或饮料等。低剂量铜中毒,会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稍高剂量的铜急性中毒除引起迷走神经反应外,还可直接刺激脑丘下部而引起剧烈呕吐;大剂量铜的急性中毒主要表现为:口腔金属味、流涎、上腹疼痛恶心和严重腹泻等症状;慢性中毒表现为肝脏硬化、肾脏受损等。
如何确保每天铜的摄入量保持在正常范围内?这里以某品牌可可粉的营养标签来说明。从外包装标签上该产品的营养成分表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每100 g可可粉所提供的铜为1.45 mg,占铜营养参考值的97%(见表1)。以吃该20 g可可粉计算,相当于这天吃了0.29 mg铜,还需要另外补充1.21 mg铜(见图2)。若营养标签上标注的话,消费者可以通过关注该标签中铜含量信息来进行调控。
表1 某品牌可可粉部分营养成分表
鲜酵母、松菇(干)、章鱼、牡蛎、鹅肝、杏干、江虾、豆奶、可可粉等(见图3)。
图2
图3
相关链接
误区:缺铜只需补铜
缺铜补铜,缺铁补铁,有时一味地补充却没有达到好的效果。其实,这种补充法有时会忽视了另外一种元素——锌的制衡作用。因为铜、铁和锌3种元素中的任一种补充过量,都会阻碍另两种的吸收。如铁和锌的过度补充,会造成铜的缺乏,反过来又影响对铁和锌的吸收。片面补充单一微量元素并不可取,实现铜、铁和锌平衡摄入才是最重要的。
2013版《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已将铜摄入量降为0.8 mg,这表明铜的摄入值标准将有下调的可能。
注:[1]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主任营养师、上海市临床营养质控中心主任、上海食疗研究会理事。曾任华东医院副院长、营养科主任,中国营养学会理事,临床营养分会副主任等职务,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