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蒋志洲
危险,可能就在身边
文/本刊记者 蒋志洲
3 g微小的粉尘,被均匀散布在一个密闭容器里,一个细小的火花一闪而过,轰的一声巨响,火光四射,爆炸开来。这是记者在德凯达(专业粉尘爆炸检测认证机构)实验室里亲历的一个粉尘爆炸实验,这些粉尘,不是遥不可及的化学物质,而是身边常见的咖啡伴侣。
3 g,可能还不及你加入一杯咖啡的量。
2014年8月2日,昆山中荣金属制品有限公司发生的特大粉尘爆炸事故震惊了全国上下,也让很多人第一次意识到,日常生活中普普通通的粉尘原来是会发生爆炸的。
事实上,粉尘爆炸并不是一件新鲜事物。世界范围内,较早发生的是1875年意大利都灵一家面包作坊发生的爆炸事故。在我国,第一次引起广泛关注的,是1987年发生于哈尔滨亚麻厂的特大粉尘爆炸事故。该事故死亡58人,伤182人。
这些早期的事故直接推动了粉尘爆炸的基础研究、防护技术、标准建设,以及监管手段的大力发展。然而,随着粉末状物质越来越多地运用到现代工业中,粉尘爆炸事故不仅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在近几年反而有上升的势头。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以来,我国发生的粉尘爆炸事故就有60起,在2008~2014年期间,我国发生粉尘爆炸事故的数量和伤害人数具有震荡上升趋势。
图1 2008~2014年粉尘爆炸事故的发展趋势
上海化工研究院工程师肖秋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从行业分布来看,2000年之前,煤矿粉尘爆炸事故占我国粉尘爆炸事故总数的绝大部分。2000年以后,煤矿粉尘爆炸事故比例呈下降趋势,但其他行业的事故比例却出现了上升。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煤矿生产加强了监管和技术投入,另一方面在于其他行业使用到的粉尘越来越多,相关防护措施跟不上,导致事故率攀升。
图2 我国粉尘爆炸事故的行业分布情况
据美国一项研究数据显示,美国有24%的粉尘爆炸集中在食品加工领域,分布在奶粉、面粉、味精、糖果等多个行业;15%的粉尘爆炸发生在木材加工行业,均高于通常认为十分危险、事故高发的化学品制造业(为12%);金属加工和橡胶塑料仅占8%。德凯达的经理周益华表示,从总体来看,中国的情形应该类似,粉尘爆炸正在从传统的高危行业向其他行业扩散。
关于粉尘的研究,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最早由英国南安普敦大学的教授对粉尘性能进行测试,之后研发设备,成立专门检测机构。目前,在国内,只有一些大学的科研院所和中石油、中石化等企业内部设有专业机构。总体上来说,目前国内外从事专业粉尘研究的机构很少,并且以学术研究为主,能够真正为企业提供服务的更是凤毛麟角。
除了专业研究机构不足以外,德凯达的工艺顾问盛富后认为,目前我国粉尘研究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缺乏相关数据。在德国,联邦材料研究及审核机构在对108种工业粉尘的8 000多组数据进行实验和评估的基础上,于2012年编纂并建立了粉尘参数在线数据库,供企业免费使用。不同于欧美大多数国家有一套完善的终端信息收集系统,建立起了国家信息库,我国的要求是有人员死亡,或者造成重大财产损失才需上报,而欧美国家,制度相对完善,要求也比较严格,即使不是严重事故,也鼓励公民告知政府,以帮助国家完善信息库。
随着企业生产技术的发展,很多粉末状的原材料被应用于生产,因为安全意识和资金问题,企业往往在防范粉尘爆炸方面的投入不够,埋下安全隐患。
据悉,企业粉尘爆炸防范措施的投入主要有三部分:首先需要对产品进行认知,也就是测试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粉尘会不会爆炸,检测费用从几千到几万不等;其次是人员培训;第三是对设备改造,而这也是企业需要投入资金最多的地方,需要根据企业自身情况,改造设备或者厂房。由于粉尘规范要求也是最近几年刚刚提出来的,在以前的工业设计规范里并不存在,以至于许多设计院忽视了这个问题,老的设备几乎都没考虑粉尘防爆性能。
周益华告诉记者,目前来找他们做咨询的企业,各个相关生产领域都有分布,但从企业性质来看,多为外企和合资企业,本土企业所占比例相对较少。“一部分原因在于法律法规的推动,美国曾针对粉尘爆炸提出过国家加强计划,制定了一系列的标准,虽然并未要求企业强制执行,但许多知名跨国公司,为了自己的全球声望,会整合各国标准,制定严格的企业标准。也为了消除潜在威胁,这些公司一般都要求全球所有的分公司都严格执行其企业内部设计规范”。
近年来,尽管中国许多企业意识到粉尘爆炸问题,但愿意为此投入资金的企业也多为央企国企。这些企业资金充足,社会对其关注度高,有实力也有动力去做粉尘风险防范措施。然而许多国内中小企业,一方面对风险认知不足,安全意识不够,另一方面也在于安全投入成本高, 从权衡行业利润角度看,在安全上,投入产出比不高。“如果整个行业,别人都不做,就我做,生产成本自然提高了,价格上去了,利润自然就小了,所以很多企业家明知危险,仍然抱着侥幸心理放任自流。”周益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