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月霞
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50例
方月霞
原发性骨质疏松;中西医结合疗法
原发性骨质疏松是一种常见的老年退行性疾病[1],我们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2013年1月—2014年12月本院就诊的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100例,男35例,女65例;年龄50~70岁,平均(63.03±11.12)岁。随机分成对照组50例,男12例,女性38例,平均年龄(62.14± 10.76)岁,平均病程(8.6±2.2)年,骨密度(0.71±0.14)g/cm2;观察组50例,男13例,女37例,平均年龄(64.39±13.09)岁,平均病程(7.9±3.9)年,骨密度(0.72±0.34)g/cm2。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诊断标准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参考文献[1];中医辨证参照《中西医结合防治骨质疏松症》[2],辨证为肾虚、脾虚证。主要症状为腰背痛,骨痛。次要症状为畏寒肢冷,腰膝酸软,耳鸣,纳呆,腹胀,大便干或溏泻,小便频数,夜尿多,舌淡红苔白,脉弱。排除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患内分泌、代谢疾病及其它严重疾病干扰骨代谢者。
2.1 治疗方法 两组均口服骨化三醇胶丸(商品名:罗盖全),1次0.25μg,1天1次;碳酸钙D(商品名:钙尔奇D),1次600mg,1天1次,疗程3个月。观察组加用中医药治疗和干预,主要内容:①健康宣教:包括原发性骨质疏松的定义、危害、危险因素、中医对骨质疏松的认识、中医药治疗的特点等。②膳食指导:根据中老年人的脾胃功能,指导摄入含钙、磷、维生素及蛋白质丰富的食品。如骨质疏松预防保健药粥,如核桃猪骨汤、首乌鸡块、羊脊骨粥、生地黄鸡等。③济生肾气丸,1次1丸,1天3次口服,疗程3个月。
表1 两组中医证候体征评分和骨密度比较(分,±s)
表1 两组中医证候体征评分和骨密度比较(分,±s)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对照组例数50观察组50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腰背酸痛4.6±1.4 4.3±2.0 4.8±0.5 3.4±1.1*△下肢无力2.1±0.9 1.8±0.7 2.0±0.7 1.2±0.9*△畏寒肢冷2.0±0.6 1.6±0.8 1.9±0.6 1.1±0.5*△抽筋1.9±0.3 1.1±0.8* 1.8±0.8 0.7±0.4*△夜尿频1.5±0.7 1.4±0.3 1.6±0.2 1.0±0.5*△骨密度(g/cm2)0.71±0.14 0.85±0.73 0.72±0.34 0.91±0.64*
2.2 观察指标及方法[3]检测两组治疗前后骨密度变化。中医证候体征评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按腰背酸痛、畏寒肢冷、抽筋、下肢无力及夜尿频5个方面评分。腰背酸痛为0~6分,其他为0~3分,症状越重评分越高。
2.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 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1 疗效标准 痊愈:症状及体征消失,骨密度上升至正常范围,证候积分减少≥90%;显效:骨密度上升0.05g/cm2,证候积分减少70%~89%,症状及体征明显改善:好转:骨密度上升<0.05g/cm2,证候积分减少30%~69%,症状及体征减轻;无效:骨密度变化不明显,证候积分减少<30%,症状及体征无改善。
3.2 两组中医证候体征评分和骨密度比较 观察组治疗后症状体征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骨密度较前提高(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3 两组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疗效比较(例)
骨质疏松是一种全身骨量减少,骨组织显微结构改变,骨强度下降,骨脆性增加的一种全身骨骼退行性病变[5]。根据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的统计数据,目前全球约1/3的50岁以上女性和1/5的50岁以上男性患有骨质疏松,其发病率在世界常见慢性病中已经跃居第7位,成为中老年人骨痛、骨折以及因骨折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6]。据调查,60岁以后骨质疏松发生率达到69.7%[7],按《2013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截至2013年底,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14.9%。骨质疏松性骨折也呈现逐年递增趋势,一项回顾性研究[8]认为我国至少有150万妇女患脊柱骨折,脊柱骨折患者男女合计可能有250万。由此可见,骨质疏松以及骨质疏松性骨折已成为危害我国公民健康的严重公共卫生问题。
中医认为,骨质疏松症的发生主要与肾、脾胃等密切相关。先天肾精不足,或由于后天肾精失养,引起了肾中精气亏虚,不足以生骨养骨,导致骨质疏松。因此补肾健脾是治疗骨质疏松的重要方法。济生肾气丸方中选用附子和熟地为君药,附子通督脉而补阳,熟地归肝肾经,养血滋养,补精益髓,通任脉而养阴。二药峻补精血,同气相求,且通奇脉而不滞。山药,归脾、肺、肾经,具有益气养阴,补脾肺肾之功效。山茱萸,归肝肾经,功能补益肝肾,收敛固涩。茯苓健脾,加续断补肝肾、强筋骨、续折伤。四药共为臣药。诸药合用,具有补肾填精、健脾益气、滋阴补阳、壮骨强筋等功用,气血生、精髓充,骨骼养,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思想。
本研究表明,在服用抗骨质疏松药物的同时,加用济生肾气丸并配合健康宣教及饮食疗法,可以明显改善原发性骨质疏松患者的症状体征,提高临床疗效(P<0.05)。
[1]刘忠厚,杨定焯.中国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J].中医骨质疏松症杂志,1999,5(1):23.
[2]刘庆思.中西医结合防治骨质疏松症[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12.
[3]刘忠厚.骨质疏松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316,217-219.
[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385-386.
[5]李星.骨质疏松相关基因多态性与骨量关系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2006,33(5):282-287.
[6]秦岭,张戈,梁秉中,等.美国国家卫生院有关骨质疏松的预防、诊断、治疗的共识文件[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02,8(1):90-93.
[7]乔芳,常静.骨质疏松流行病学调查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2,30(7):271-272.
[8]石阶瑶,刘忠厚,马姚娥.骨质疏松健康教育[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11,17(12):1122-1128.
(收稿:2015-03-12 修回:2015-06-17)
浙江省临安市中医院国医馆(临安 311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