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晶晶,闫承祥
(西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莫里哀是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文学中最重要的作家。其喜剧手法夸张、结构巧妙、台词诙谐。他的《吝啬鬼》深刻地揭露了资产阶级拜金主义的本性,并以此闻名于世。在剧中,莫里哀巧妙地运用阿尔巴贡的身边的仆人,及时地推动了阿尔巴贡自身色欲和金钱之间的矛盾冲突,将阿尔巴贡这一吝啬鬼的典型形象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吝啬鬼》中的仆人总共有五个:1.阿箭——克莱昂特的听差;2.雅克师傅——身兼厨子和车夫两种职务;3.克楼德妈妈——女仆;4.荞麦秆儿——跟班;5.干鳕鱼——跟班。在这个五幕三十一场剧中,阿箭出现了五场,雅克师傅出现了八场。其他仆人出场次数极少。所以本文将以阿箭和雅克师傅为主要的分析对象。
在第一幕第三场中,阿箭帮克莱昂特放哨被阿尔巴贡发现,阿尔巴贡要他滚出去,阿箭偏不,跟他据理力争。阿尔巴贡又怀疑阿箭偷了他东西,便逼阿箭交出来。在训骂、争吵的同时还将阿箭浑身上下搜了个遍。阿箭索性说:“喽,这还有一只口袋。您称心了吧?”阿尔巴贡这才停止了搜身。在阿尔巴贡三番两次侮辱他偷东西时,他不顾挨打和被撵出去的风险,回骂阿尔巴贡是吝啬鬼和钱串子。后来,克莱昂特因借高利贷的事情与父亲发生冲突,阿箭就真的偷了阿尔巴贡的钱匣子以解他主人克莱昂特的燃眉之急,后来克莱昂特得以借钱匣子逼迫阿尔巴贡放弃与玛丽雅娜结婚。
阿箭其实不喜欢去做些偷鸡摸狗的事情,他认为那样会接近绞刑架,步他那批兄弟的后尘。但为了他的主人克莱昂特的幸福以及发泄对阿尔巴贡的不满,阿箭大胆地偷了阿尔巴贡藏在花园里的金匣子并且交给克莱昂特,他是一个忠心且勇敢的仆人。
雅克师傅身兼厨师和马车夫两种职务,他瞎讲究、爱唠叨、还记仇。在阿尔巴贡吩咐他做饭时他非得去穿上厨子的衣服,在吩咐他准备赶车时他又非得去换上车夫的衣服。在阿尔巴贡吩咐其他仆人做事时他一个劲地附和叫好,吩咐到他时,他便啰啰嗦嗦抱怨个没完没了。在法赖尔争取到阿尔巴贡的好感取代他为客人准备饭菜时,他妒忌法赖尔得宠,便对法赖尔发横想以此树立他的威严,结果被法赖尔吓唬得跟孙子一样。在阿尔巴贡和克莱昂特为婚姻的事情争吵不休的时候,他被请去为他们评理,但他为了讨好,故意误传他们父子的意思,使矛盾更加恶化。后来,他为报法赖尔几棍子之仇和夺宠之恨,污蔑法赖尔偷了阿尔巴贡的钱匣。
阿箭和雅克师傅作为仆人,他们与主人朝夕相处,便于揭示主人生活当中可笑又隐秘的东西,从而凸显主人性格特征。莫里哀安排阿尔巴贡在一出场中就对仆人阿箭大呼小叫,怀疑阿箭偷东西而搜他的身。然后从阿箭的反抗和不满的言语中进一步暴露阿尔巴贡的多疑和吝啬。
在第三幕第一场中,借多嘴的雅克师傅之口,将阿尔巴贡把偷吃他剩下的一块羊腿的猫告上法庭,以及半夜偷喂马用的荞麦被车夫打的事情曝光于众。一个活脱脱的守财奴形象在第三幕第一场中就塑造出来了。
在第二幕第一场中卡莱昂特和阿箭在商量借高利贷的事情,莫里哀借阿箭给克莱昂特念借贷的条款,一方面从克莱昂特在明知是陷阱但仍往下跳的情节中表现他对爱情的执着,另一方面,还特意强调借贷方将旧衣、杂物折合成钱再变相提高利息的手段,突出了高利贷者的狠毒,将阿尔巴贡的奸诈和狡猾一并刻画了出来。
喜剧的特征是引人发笑,莫里哀除了在戏剧中用那些令人发笑的描述来增强戏剧性效果外,还用仆人本身的语言和行为来提升喜剧性。
在阿尔巴贡吩咐大家干活时,荞麦秆儿无奈地说他制服前襟有大块油污。干鳕鱼抱怨他裤子后面破了个洞,令人啼笑皆非。在法赖尔争得阿尔巴贡的恩宠之后,雅克师傅一边恐吓,一边把法赖尔逼到舞台边沿,结果没想到法赖尔比他气势更强,转眼他就成了孙子,让人忍俊不禁。
《吝啬鬼》中,冲突双方既是父子,又是情敌,还有债务关系。莫里哀以敏锐的洞察力深切了解到仆人角色似乎更容易出戏以推动戏剧冲突。安排仆人阿箭偷阿尔巴贡的钱匣子,将阿尔巴公和克莱昂特的婚姻矛盾,以及阿尔巴贡自身色和财的冲突推到顶峰。再借雅克师傅污蔑法赖尔是小偷,将阿尔巴贡及其女儿的矛盾进一步激发出来,并将法赖尔和阿尔巴贡的矛盾从暗处牵到明处。最后,所有的矛盾都聚集到一起,达到整个戏剧的高潮。
《吝啬鬼》的历史重要性除了本身的喜剧艺术的成就外,还在于它揭示了金钱在资产者心中神化之后所起的巨大的破坏作用。作者借助戏剧中的仆人形象将资产者阿尔巴贡的贪财、好色、多疑一一展现出来,在揭露丑恶的过程中还赋予仆人阿箭强烈的反抗精神。在揭露与反抗中,展示了资产阶级自私自利、视财如命的本质及其发展初期的本质特征。
17世纪古典文学在本质上由于受宫廷贵族文化的狭隘等级性而受到限制,这种宫廷贵族文学将底层社会集团的生活置于艺术领域之外。底层人物在戏剧题材中出现,也往往是因为“戏剧应该滑稽地表现下层人物来引我们发笑”,例如一些仆人角色大多是小丑,他们往往语言粗俗,动作夸张。而莫里哀却让仆人脱离“滑稽人”这一定位。完成了向肯定性人物的转变。他将仆人的美好品质与主人的卑劣虚伪进行对照。仆人角色的存在,是对主角喜剧性格的有利深化。这是莫里哀对喜剧的创新。他所塑造的仆人形象在古典戏剧的基础上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
莫里哀的多部喜剧闻名于世,这不仅在于他站在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来揭露资产阶级或者讽刺贵族社会,还在于他创造并维护了他的民主创作倾向。在外流浪十几年的莫里哀了解下层人民的生活,从而能在戏剧中正面表现仆人的生活和情感,重视对下层人物的刻画。这种民主倾向在某种程度上不自觉地让他重视仆人角色的喜剧力量及其角色的多重功能,这对后世戏剧文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法]莫里哀.莫里哀喜剧六种[M].李健吾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
[2]陈惇.莫里哀和他的喜剧[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1.
[3]匡兴.外国文学史(西方卷)[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4][法]皮埃尔加克所特.莫里哀传[M].朱延生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6.
[5]彭江浩.莫里哀戏剧中的仆从角色分析[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
[6]宋军.人格理论与莫里哀喜剧[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版),1993(3).
[7][法]皮埃尔加克所特著,莫里哀传[M].朱延生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