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安亚杰
洞察风向
信息发布会:科学用药、绿色发展
文/本刊记者 安亚杰
国家政策、行业未来、企业动态、商家活动,这所有信息都将在一个平台上反映,那就是每年植保会的重头戏——信息发布会。2015年,中国合肥,当第31届全国植保会到来时,近500名行业精英齐聚安徽金陵大饭店,一起观政策,看风向。
一直以来,人们把环境看成源源不断地免费提供资源的“原料库”和可以无偿和无限收纳废弃物的“容器”,为发展经济无限制地掠夺资源。然而,虽然目前经济一派繁荣景象,但却处处危机四伏,食品安全、雾霾等这些新兴灾害成为人们心里挥之不去的阴影,正如狄更斯所说,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尽管目前农药残留,污染环境的事情时有发生,创建生态文明依然迫在眉睫,但是需要我们注意的是到达文明的过程不能不择手段。农药依然有它的重要性,使用农药每年可以减少35%的农业损失,每年挽回3000亿美元,而且发达国家单位面积农药使用量是发展中国家的1.5——2.5倍。华东理工大学钱旭红老师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就农资而言,虽然生物农药是未来发展的趋势,但生物农药替代化学农药绝对是个笑话,现代绿色农药是无公害,仍然以化学为主。
那么,什么是绿色农药呢?
即超高效:亩用量<5克;低毒:LD50>2000mg/Kg;安全:环境安全,如蜂、鸟、鱼、蚕毒性低,符合环境毒性等国际农药生产许可证的标准。目前,国家积极开发新型绿色农药,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绿色农药创制极其复杂,开发成功一个新农药,需要合成14万个化合物,耗资2.56亿美元,历时超过10年。目前,杀虫方面,环氧虫啶以明显优势显著优于吡虫啉,是迄今最高活性,超级激动剂。它兼具100%杀灭动物寄生虫,成本低,优于现有商品。另外,作为抗病抗虫一体化的氟唑活化酯,是新植物诱导抗病剂的代表,具有抗植株病害,诱导抗虫,抗土传病害等作用,在蔬菜、果树、烟草、花卉方面具有效果良好。这些新型药剂研发和应用必将促进生态农药的发展。
目前,毒韭菜、毒西瓜、毒草莓等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时有发生,社会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重视与关注越来越强烈。2013年我国农药总用量达到183万吨,是世界的1/7。农业单位面积用量是美国的2.3倍,欧盟的2倍。其中杀虫剂是美国的14.7倍、欧盟的9.3倍。农药的过量应用造成了农业生产成本高、效益低、国际竞争力低。更重要的是,由于农药利用率低,只有35%,大部分通过漂移、径流、渗透等流失,加上使用不科学容易造成人畜中毒、污染环境、破坏生态,人们对农药过量使用已经“零容忍”。
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陈友权对农药使用零增长的目标这样解释,单位面积使用上的零增长和使用总量的零增长,具体表现为绿色防控覆盖率30%以上,统防统治覆盖率40%以上,农药有效利用40%以上。以“控、替、精、统”为原则,控制农作物病虫危害,实行精准科学施药,用统防统治替代一家一户防治,最终解决农药利用率和替代率。
农药零增长工作路线具体实施内容促进农药创新组织开展不同种类农药使用量发展趋势比对研究(欧美),引导农药企业调整产品结构。利用登记政策和项目支持,促进高效超低容量农药研发推广。提高农药利用率改善施药机械筛选推介适于不同地区、不同作物的高效现代药械,科学制定新型施药机械操作规程和作业规范等技术标准,集成示范不同作物、不同施药机械相互配套的技术模式。利用动植物保护工程、政府购买服务等项目,扶持病虫防治专业服务组织配置现代装备。推广绿色防控农企合作共建示范基地,针对不同地区、不同作物,集成示范作物生育全程病虫害防治整体解决方案(技术模式),促进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绿色防控覆盖率达30%以上,比2014年提高10个百分点。提高农药替代率发展绿色防控技术和产品天敌昆虫、昆虫病原微生物、辐射不育、物理防治、食诱、昆虫信息素、农业防治、品种抗性防治、转基因防治。利用动植物保护工程等项目,建设和完善一批绿色防控产品繁殖、储藏、运输设施,开展绿色产品施用机械化、航化作业技术研究和推广。
随着人们对绿色食品的重视,绿色农资成为保障绿色食品安全优质精品品质的重要物质基础。而肥料、农药、饲料及饲料添加剂 、兽药、食品添加剂都成为绿色农资标志的产品。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副主任陈兆云认为,目前,打造农药绿色品牌是大势所趋,商机无限。
我国农药产品结构正发生着重大变化,农药需求向品牌化、绿色化发展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同时,一种资源一个市场向两种资源两个市场转变,如何提升全球话语权和竞争力是我国农药企业必须面临的问题。农药产品要在市场竞争中胜出,可以在绿色生资这块公共品牌的基础上,努力培育和打造好企业的自主品牌,实现公共品牌和自主品牌的有机结合。“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绿色生资为广大农药企业提供了这样一个优质的平台。
据悉,第31届中国植保双交会的主题是“科学用药、绿色发展”,这与我国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理念高度一致,希望农药生产行业能抓住机遇,加快新技术和新品种的研发和推广,顺利搭乘绿色生资的“早班车”,将绿色生资品牌做大做强,共享绿色食品产业带来的巨大成果。
据市场调查,大中城市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认知度超过80%,绿色食品标志已经成为国内大中城市居民消费的一大热点。
——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副主任陈兆云
2015年农药市场概况
病虫害发生情况 受气候影响,2015年三代粘虫、小麦条锈病、赤霉病、水稻稻瘟病、稻飞虱、马铃薯晚疫病等重大病虫呈重发态势。
农药市场总体概况 截止2015年11月份,很多大宗农药产品如草甘膦价格一路下滑,仅有少量品种走出独立行情,如麦草畏、百菌清、嘧菌酯、草铵膦等。
2015年我国农药行业总体产量微增,其中,杀虫剂、杀菌剂下降,除草剂基本持平。2015年多家农资电商成立、发展,以及二维码政策的推广,带动了行业向现代化、信息化、多元化和网络化迈进的步伐。但随着安全环保压力的不断增大,上游企业生产成本不断增加,农药企业已经进入微利期、保本期,个别产品甚至出现亏本。
各类农药终端新动向 杀虫剂老品种用量呈现下降趋势,酰胺类、新烟碱类呈现上升势头。杀虫剂中氯虫苯甲酰胺及混剂用量上升快。杀菌剂混合使用形式在部分地区速度快,替代了保护性单剂份额。杀虫、杀菌剂以种衣剂形式使用上升加快。部分地区随着除草剂用量的上升,杂草抗性明显增加。植物调节剂与杀虫剂、杀菌剂混合使用形式显现。
东北地区植物健康作物全程解决方案在大户农场、专业化合作组织上升趋势明显。
农药销售渠道新变化 生产企业销售向基层发展,电商企业起步,厂商联合、农企对接增加。但由于农户喜好购买实物、易溯源,以及其他一些原因,电商在我国农药销售上还未形成大气候。特别是像京东、淘宝这样纯电商影响较小,主要原因是他们对农业生产情况了解不多,对病虫防治适期不清楚,对需求没概念。同时,也应看到,由厂家直接建立电商服务,由于服务到位、送货上门,能够吸引大户参加。
2016年农药需求的预测
2016年需求量在1万吨以上的品种有(按降序排列):草甘膦、敌敌畏、硫酸铜、乙草胺、莠去津、多菌灵、毒死蜱、代森类。杀虫剂、杀螨剂、杀菌剂、除草剂以及植物生长调节剂需求下降。不过种子处理剂成为新的增长点,未来两三年内种衣剂产品登记数量还会继续增加。另外,高效施药机械迎来春天。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理位置以及作物种植结构差异较大,在山多地块小的省份多旋翼无人机具有良好的发展势头,在贫困偏远地区,仍以手动喷雾器为主要施药机械。而在玉米、棉花等田块自走式喷杆喷雾机和无人机更受青睐。
总之,市场就是晴雨表,农药企业必须紧跟市场变化,跳出低含量、低成本、同质化恶性竞争的陷阱,大力开发生产绿色环保、高含量的农药产品,不断满足市场新的变化、新的需求。
2020年农作物农药使用总量实现零增长,期间,控制病虫发生危害,推进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替代高毒高残留农药和高效大中型药械替代低效小型药械,推行精准施药,实施病虫统防统治,提高防治效果,实现农药减量控害。加强农药使用安全风险监控和农药残留监控成为具体措施。
农业部农药检定所处长宗伏霖认为,农药零增长主要围绕两项工作展开,已登记农药品种的再评价工作,已登记农药产品登记续展工作。通过这个工作完成三个目标。一是通过再评价工作,逐步淘汰剧毒高毒和高风险农药,实现农药品种的优化;二是通过提高续展登记技术要求,实现农药产品安全性要求的提高;三是通过农药管理项目,加强农药使用风险监测、评价,实现全面降低农药使用风险。
目前,登记农药有效成分共计659种,正式登记是592中,临时登记67种,登记情况如下图:
在农药剂型上,我国处于有效状态的制剂产品共28126个,乳油、可视性粉剂、粉剂等三种剂型共15970个,占剂型产品总数的56.78%。
2015年农业部农药检定所将重点对多菌灵、三唑磷、莠去津、吡虫啉、甲草胺、丁草胺、混灭威、速灭威等产品进行评定。同时,开展高度农药管理工作,加快淘汰剧毒、高度、高残留农药,推动替代产品的研发和应用,鼓励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比如,撤销杀扑磷在柑橘树的使用登记,变更溴甲烷、氯化苦的登记范围。另外,开展高风险农药管理工作,对福美胂、福美甲胂毒死蜱、三唑磷、氟苯虫酰胺、克百威、甲基异柳磷、甲拌磷颗粒剂等高风险农药在特定作物上的评定。
信息发布会最后,陶氏益农发布三款创新杀虫剂产品将登陆中国市场引起大家的关注。产品在防治二化螟、飞虱、甘蓝小夜蛾、蚜虫、西瓜蓟马等方面效果显著。与此同时,作为昆虫病毒生产基地的宜春新龙。公司推出的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SC(WP)是一种广谱杆状病毒杀虫剂,可感染32中鳞翅目害虫,特别对食叶类害虫效果良好。作为今年比较热的互联网,农医生王兆勇会上做了简单的介绍,他认为中国目前面临的是吃好饭的问题,食品安全问题的解决需要提高农业技术水平,而互联网可以快捷方便实现这些。农医生不但为农户科学精准安全用药,也能为农户提供高效省工药械,提供最佳解决方案,提供低残留高品质高产量,助推中国生态农药的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