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丽皓
(西北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酒泉宝卷的传播方式有两种,口头流传和文字传播。从明清时期到新中国成立之前,酒泉宝卷在酒泉地区极为盛行。如今,一些交通不便、文化相对落后的穷乡僻壤由于没有受到大量新兴文化的冲击、信息阻塞并且保留有一些旧时代的习俗,因此在这些地方酒泉宝卷保留得还比较完整。
据笔者考察,一些当地年长的农民说抄卷是他们村里的一种习俗,都觉得抄卷是积功德、积善事的好事,抄得多,功德就越大,罪过就越少,所以即便是不识字的农家也要请人抄上几本放在家中。宝卷的吟唱过程大致是这样:宣卷人在开始念卷前,都会先洗手、漱口,在香台点上三炷香,并向所供奉的香炉和佛像跪拜,等待一小会儿,静心之后,就开始念卷。在这种念卷活动中,听卷者要专心致志,心要静,不能够喧哗和走动。在听众中还会有几位“接佛人”,是指等念卷人念完一段或者一首宝卷之后,接着重复吟诵最后一句的后半句和“阿弥陀佛”。比如“仲举宝卷才展开(阿弥陀佛),诸佛菩萨降临来(南无佛哇阿弥陀佛哇弥陀佛)。”中间括号里的接词便由这几位“接佛人”吟诵。
宝卷内容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是佛教类宝卷,由敦煌佛教变文发展而来,如《目连三世宝卷》;第二类是故事类宝卷,由一些历史人物故事和现实生活中的故事演变而来,如《孟姜女哭长城宝卷》;第三类是寓言类宝卷,如《鹦哥宝卷》和《老鼠宝卷》。酒泉宝卷的内容多为抑恶扬善、兴教化、劝操守,给人以涤荡心灵之效。就如之前说的农村群众普遍认为抄宝卷是为自己和家人积德,把它当成立言、立德、立品的标准,认为“家藏一宝卷,百事无禁忌”。
在新中国解放前,酒泉地区抄卷、念卷的人和这一类的活动很多;解放后,随着农村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一些新的文化思想蜂拥而至,抄卷、念卷的人和活动才少了起来。文革期间更甚,村里不但没有了抄卷、念卷的活动,而且绝大多数人家里的宝卷藏本也被烧毁,因此现在民间的宝卷藏本非常稀少,大多都是一些老前辈口传心授记忆下来并于文革过后重新编在书中。目前,能够传承宝卷风格、进行表演说唱的人已经很罕见了,并且大多是上了年纪的老者,一些二三十岁的年轻人甚至没有听过,更别说是见过宝卷了。
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并且加上保护措施不足,酒泉宝卷现已呈衰弱之势,宣卷、听卷、抄卷等一系列活动越来越少,这种流传于中国民间的俗文学正逐渐退出曾经辉煌的历史舞台。就历史性和流传性来看,酒泉宝卷丰富多彩,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和西部风情,传播至今实属难能可贵。酒泉宝卷的音乐价值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酒泉宝卷是我国俗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它有不少比较好的作品。其次,它为讲唱文学创造了一个承前启后的环境。依托宝卷,还逐渐发展了其他说唱文艺,如弹词、鼓词等。第三,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宝卷丰富其自身的内容,吸收其他内容题材,将本不相关的题材,如历史典故、神话传说等,也纳入它的讲唱范围之内。
(二)酒泉宝卷继承和传播了传统古老的说唱艺术形式。首先,酒泉宝卷有选择地保留了古代宝卷的一些内容。这类宝卷多以神话故事为主,有人神有仙魔,有天堂有地狱,其中人物形象千奇百怪、多姿多彩,故事曲折,艺术结构较为完整。这一类宝卷在表现手法上令人目不暇接、瞠目结舌,它使得一些枯燥无味、令人生厌的经典剧本形象化、故事化、生活化、艺术化。其次,酒泉宝卷中还出现了大量的产生时间较晚的新卷,有大部分是由酒泉地区当地的一些宝卷艺人根据民间的传说、小说、戏曲改编创作而来,这类宝卷更多的是反映民众的生活,注重写实,寓古托今。
(三)酒泉宝卷语言通俗且口语化,具有较强的地域性普及推广价值。由于地域方言的缘故,部分地域宝卷不能够被人接受和理解,然而酒泉方言很容易被人接受并听懂,如此,通俗易懂成为了酒泉宝卷能够生存发展至今的主要原因之一。但是由于它没有摆脱宗教的影响,使得它的这一特点变成了它的弱点,再加之艺术上没有华丽的辞藻,不能够引起学术界的重视,在现代多媒体以及多形式的艺术活动强力的冲击下,酒泉宝卷现在正面临着新的艺术考验。
(四)酒泉宝卷在一定时期中丰富了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随着时代的变化,人们的欣赏水平和审美标准也有了新变化,慢慢地,酒泉宝卷吸取了具有河西地域特色的民间小调,并且在历史传播过程中逐渐丰富、加强了宝卷的音乐性,让古老的宝卷趋向近代化,让人们更容易接受它们。
总之,酒泉宝卷是一种古老而又神秘的民间通俗文学艺术。它带有浓厚宗教色彩、地域文化和人文背景。酒泉宝卷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沉淀了酒泉人民优秀的文化与思想,我们有责任对它进行保护、挖掘和整理。同时要利用现代传媒手段和技术,让酒泉宝卷的生命力得以再现,由此来繁荣和发展我们的民间文艺。
注释:
①《平音七字符》,选自《仲举宝卷》唱段,摘抄自《中国曲艺音乐集成·甘肃卷》[M].李耀先主编,7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