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唐传奇《柳毅传》的“陌生化”戏剧效果

2015-06-01 00:27何素平
戏剧之家 2015年7期
关键词:龙女布莱希特陌生化

何素平

(定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中文系,甘肃 定西 743000)

论唐传奇《柳毅传》的“陌生化”戏剧效果

何素平

(定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中文系,甘肃 定西 743000)

小说和戏剧,虽然是两种不同的文学体裁,但以戏剧技巧写小说,古今中外的作家中不乏其人。以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的“陌生化”戏剧理论,考量唐传奇《柳毅传》,可发现其在语言、动作、情境、悬念、冲突等方面,都典型地体现了“陌生化”戏剧效果。

唐传奇;《柳毅传》;“陌生化”;戏剧效果

柳毅传书的故事,汉代就在坊间流传。唐代李朝威将其加工创作成传奇小说,《太平广记》题为《柳毅》,至鲁迅的《唐宋传奇集》始作《柳毅传》。自元、明、清至现代,柳毅传书的故事多以戏剧形式流传,如元代尚仲贤的《柳毅传书》、明代许自昌的《橘浦记》、清代李渔的《蜃中楼》,以及现代京剧《龙女牧羊》等。《柳毅传》如此受剧作家青睐,除了传奇小说本身具有显著的戏剧性之外,李朝威所创作的《柳毅传》,其戏剧特征的确更为鲜明,并且与德国戏剧家贝托尔特·布莱希特提出的一个重要的戏剧概念——“陌生化”戏剧效果颇为契合。

“陌生化”戏剧效果又叫“间离效果”。布莱希特认为,要让“演员使自己出现在观众面前是陌生的,甚至使观众感到意外[1],”这样才能“防止观众与剧中人物在感情上完全融合为一[2]。”而观众要以一种保持距离(间离)和惊愕(陌生)的态度,来看待演员的表演或者剧中人物。“接受或拒绝剧中的观点或情节应该是在观众的意识范围内进行,而不应是在沿袭至今的观众的下意识范围内达到[3]”,这个意思是说要通过“陌生化”效果,把观众对剧中观点情节的思考提升到理性认识的层次,而不是停留在低端的感性共鸣层面。布莱希特这一观点对现代西方戏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其实中外古代剧作家和小说家早已在其创作中运用得非常自如了,只是缺乏明晰的理性概括而已。

早在大约1100年前,生活在中国唐朝的传奇小说作家李朝威,就在其作品《柳毅传》中,在语言、动作、情境、悬念、冲突等方面,成功地运用了“陌生化”戏剧效果。

在人物语言方面,《柳毅传》中的人物经常用打破情节逻辑的对话,制造一种出人意料的“陌生化”效果。柳毅在初遇龙女时,在听了龙女的遭遇并答应传书之事后,不失时机地问龙女:“‘吾不知子之牧羊,何所用哉?神祗岂宰杀乎?’女曰:‘非羊也,雨工也。’‘何为雨工?’曰:‘雷霆之类也。’”[4]柳毅如此不合时宜的好奇心,正是读者此时的好奇心。尚身陷悲愁处境的龙女异常简洁貌似敷衍的回答,十分有意味。这一段对话,令读者会心一笑的同时,成功地与剧中人物“间离”了。

当他们分别时,柳毅叮嘱:“吾为使者,他日归洞庭,幸勿相避。”龙女答应:“宁止不避,当如亲戚耳。”[5]这又符合令读者替古人担忧、脱离小说情节发展的理性想法。如若他们不再相见,柳毅传书就只是扮演了“信差”角色,就无“戏”可看,传而不奇了。再如结尾一段议论:“陇西李朝威叙而叹曰:五虫之长,必以灵者,别斯见矣。人,裸也,移信鳞虫。洞庭含纳大直,钱塘迅疾磊落,宜有承焉。嘏咏而不载,独可邻其境。愚义之,为斯文。”[6]这种作者直接发议论与读者沟通的小说作法,在中国古代小说中屡见不鲜,例如《聊斋志异》里的“异史氏曰”,章回小说里的“列位看官”,都是地道的引导读者摆脱小说情节影响进行理性思考的企图,也就是制造一种“陌生化”的“间离效果”。

在《柳毅传》中,也有动作的“陌生化”效果。当柳毅依照龙女嘱咐,在洞庭湖边找到“社橘”,解下腰带击打橘树三下:“洞庭之阴,果有社橘。遂易带向树,三击而止。”[7]这扣人心弦的动作,会令读者心生疑虑:这灵验吗?别是所谓龙女忽悠书呆子吧?随着武夫出于波间,读者又会冷静地琢磨:还真有其事呀。这种让“看官”跳离艺术情节的“现实”考虑,就是“陌生化”效果。

当钱塘龙君窃听到侄女受虐遭遇后,立时现真身飞去报仇:“语未毕,而大声忽发,天坼地裂。宫殿摆簸,云烟沸涌。俄有赤龙长千余尺,电目血舌,朱鳞火鬣,项掣金锁,锁牵玉柱。千雷万霆,激绕其身,霰雪雨雹,一时皆下。乃擘青天而飞去。”[8]这一天动地摇的大动作,刹那间吓“醒”了方才或许还沉湎于小说情节的读者:咋回事啊?!立马替柳毅后悔:这动静,还能活着回去吗?并且替作者担忧:这货回头把柳毅给活吃了,还怎么往下继续呀。“陌生化”效果就是这样出其不意直击读者大脑,逼人思考文本情节以外的问题。

《柳毅传》中的某些情境,也有“陌生化”效果。戏剧研究专家谭霈生在其论著《论戏剧性》中定义戏剧情境为:“特定的情况、环境和特定的人物关系。”[9]认为它“是使冲突迅速爆发、迅速展开所必须的,也是迅速展示人物性格所必须的[10]。”当柳毅与龙女初遇话别后,“不数十步,回望女与羊,俱亡所见矣[11]。”这个“空白”是很重要的情境,其效果不止是视觉上的“空白”,它会造成人思维和心理的“空白”,就像音乐中的休止符,在受众心理上产生一种“无声胜有声”的震撼,拉开读者和文本情节的距离,造成“间离效果”。

《柳毅传》中的歌舞场面,又是颇具“陌生化”效果的情境。钱塘君报仇携龙女归来后,洞庭君在凝碧宫宴请柳毅,先由万夫表演武乐《钱塘破阵乐》,再由千女表演文乐《贵主还宫乐》。如果搬到舞台上,这两场突现眼前的规模巨大的乐舞,具有极大的视觉冲击力,会产生强烈的“间离效果”,为观众提供充分的思考空间。接着,洞庭、钱塘和柳毅宾主俱欢,酒酣兴起,相继引吭高歌。洞庭之歌感念钱塘和柳毅两位恩人相救之恩:“雷霆一发兮,其孰敢当。荷贞人兮信义长,令骨肉兮还故乡,齐言惭愧兮何时忘!”[12]钱塘之歌一则感慨龙女遇人不淑,二则感谢柳毅传书之恩:“腹心辛苦兮,泾水之隅。风霜满鬓兮,雨雪罗襦。赖明公兮引素书,令骨肉兮家如初。永言珍重兮无时无。”[13]柳毅之歌则追述了与龙女相遇并传书的经历,且流露出恋恋不舍之意:“碧云悠悠兮,泾水东流。伤美人兮,雨泣花愁。尺书远达兮,以解君忧。……山家寂寞兮难久留。欲将辞去兮悲绸缪。”[14]这般歌赋虽有彼此酬谢的实在内容,仍脱不了“唱和”的应制之气。所以,仍然是具有“间离效果”的插曲,可以使“宾客意少舒”,考虑些与情节内容无关的问题。

传奇小说和戏剧的亲缘联系,主要在于悬念和冲突的设置。《柳毅传》的悬念设置频繁而颇具“间离效果”,在许多情节紧要关头,读者都会疑窦丛生:龙女之言是真是假?柳毅传书能否成功?分别之后会不会重逢?柳毅是否真的能够成仙?这些悬念的设置,会一直伴随读者的阅读,直到揭开谜底为止。并且将读者与文本情节拉开距离,造成一种“陌生化”的戏剧效果,从而避免一味沉迷于故事情节,陷入感性共鸣的阅读层次。

小说和戏剧的冲突,无论是发生在个体与个体之间的矛盾,个体与集团之间的抗衡,还是集团与集团之间的分歧,都是因为思想观念或利益冲突引发的。叙事文学作品的冲突,既可以表现为外在的情节冲突,即人物之间发生的语言肢体的强烈对抗,也可以表现为潜在的心理冲突。无论哪一种冲突,随时可以使受众更深入地陷进情节纠纷,也可以瞬间跳出文本设置的冲突氛围,以“局外人”的眼光,更客观冷静地看待文本描述的一切,就看作者的用心了。当作者或演员使用了“陌生化”手段之后,这种“旁观者”看“当局者”的“间离效果”,就自然而然地发生了。

在柳毅和钱塘龙君之间,因钱塘许婚而柳毅拒婚发生的外在矛盾,就是一种带有强烈“间离效果”的冲突。依照常理,钱塘许婚,情在理中;而柳毅拒婚,却是事出意外,令读者大跌眼镜。柳毅拒婚的理由一是钱塘君以势压人:“奈何萧管方洽,亲宾正和,不顾其道,以威加人?岂仆人素望哉!”[15]二是降低了柳毅的人格:“宁有杀其婿而纳其妻者邪?”[16]无论柳毅如何振振有词,都令读者在扼腕叹息之余,冷静思考柳毅之拒婚,究竟是“不识抬举”,还是人格操守?当看到柳毅和龙女终究结合,也会反思当初使柳毅拒婚、致使好事多磨的那个操守,究竟有多大意义?这就是布莱希特“间离效果”的深刻所在,耽于情节享受的文学欣赏,是乡间老妪的欣赏层次,而作形而上的理性思考,则非专业读者不能为也。

以布莱希特的“陌生化”戏剧理论,来剖析唐代传奇小说《柳毅传》,可以说明三个问题:一是小说和戏剧两种文学体裁并非井水不犯河水,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戏剧离不开小说三要素,也要塑造人物、设置情节、描写环境,而小说创作也可以运用戏剧手法。二是说明“陌生化”戏剧效果并非不接中国地气的洋理论,而是一种中外剧作家小说家无法规避的创作规律。三是随着影视业的兴起与发展,传统戏剧和话剧日益边缘化,这种危机早就被既写小说也写戏的汪曾祺先生警示过:“在文学史上有一种规律,凡是一种文学形式衰退了的时候,挽救它的只有两种东西,一是民间的东西,一是外来的东西。”[17]

[1][2][3][德]贝·布莱希特.布莱希特论戏剧[M].丁扬忠等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

[4][5][6][7][8][11][12][13][14][15][16]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一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9][10]谭霈生.论戏剧性[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

[17]汪曾祺.汪曾祺文集(文论卷)[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4.280.

I053

A

1007-0125(2015)04-0014-02

何素平(1966-),女,汉族,甘肃定西人,大学本科学历,定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外国文学和中国古典文学。

猜你喜欢
龙女布莱希特陌生化
花园
献给母亲
《尘埃落定》中“陌生化”成分的英译研究
高唐神女与《格萨尔》中龙女中美人原型比较研究
布莱希特为什么要提出“叙述体戏剧”?
布莱希特教育剧对剧场的应用
人间奇剧——论易卜生笔下伦理身份的陌生化
曰常性·传奇性·陌生化——电影《白毛女》的受众研究
浅议J.K.罗琳作品的陌生化艺术
艾米莉亚·克拉克 男人们都爱“龙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