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鹏 王颖
摘 要:针对新形势下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以及高职院校学生社团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本文阐述了高职院校学生社团的作用发挥,并对社团建设的现状展开分析研究,提出了相应的改善途径。
关键词:新形势;高职;社团建设
学生社团是学生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而自愿组织起来的群众性团体。大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重要载体,是高校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载体。《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要加强对大学生社团的领导和管理,帮助大学生社团选聘指导教师,支持和引导大学生社团自主开展活动”,共青团中央、教育部为此专门下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显示了对学生社团建设的高度重视。然而,随着高校学生社团数量的快速增长,社团的管理却不够科学规范,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明显不足,许多社团的发展处于停滞不前甚至下滑的趋势。因此,为了加强大学生社团建设,发挥社团在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的作用,对社团建设的途径展开研究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高职院校学生社团的作用发挥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大学生社团的发展越来越快,各高校的社团数量和规模呈快速增长态势,分类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高职院校学生对于社团的选择范围也越来越多,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和学校内涵建设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学生社团作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对提升校园文化建设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校园文化建设是衡量学校综合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之一,学生社团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同时,结合浓郁的人文艺术氛围,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极大丰富了大学生的课余生活和精神文化追求,促进了大学生积极融入集体、主动求知实践、不断开拓视野、增进彼此沟通,给校园文化注入了无限生机与活力,推动了校园精神文明建设。
学生社团作为学生第二课堂的重要载体,对提升学校的内涵建设具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学校的内涵建设的核心就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让学生顺利地高质量地就业。而第二课堂作为大学常规教育的必要和有益的补充,构成了大学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学生社团通过组织各类第二课堂活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发挥着重要的育人导向功能。
二、高职院校学生社团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国家大力加快发展职业教育,越来越多的专业性社团以专业建设为依托,发展得十分迅速。同时,满足学生个性需求的新社团也在不断涌现。但是,我们也清醒的认识到,随着数社团数量和规模的快速增长,社团的管理也临着诸多问题和严峻挑战。究其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从学生社团定位来看,缺乏共同的目标和发展思路。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社团活动普遍存在重文体娱乐,轻学术科技现象,导致社团的思想工作功能、培养功能就得不到充分发挥。部分社团缺乏思想引领和文化引领的基础,社团成员缺乏共同的目标和发展思路,许多社员因一时兴趣入团,时间久了便产生厌倦,缺乏奋斗目标和毅力,因此纷纷流失,社团发展的动力缺失。
(二)从学生团体参与主体来看,学生参与动机中功利思想较严重,参与积极性不高。许多同学加入社团首先想的是能得到什么好处,而且急于求成。同时,参加社团的同学层次参差不齐,低年级同学积极性高一些,但盲目性也大一些,在社团活动中觉得与兴趣不符就会渐渐退出,而高年级同学参与社团的积极性普遍不高,这样不利于学生社团的建设与管理。
(三)从学生社团发展来看,管理不够规范,指导力量薄弱。伴随着高职院校学生个性需求的社团不断涌现,部分社团因成立仓促,加上自身建设跟不上,存在组织机构不健全,内部分工不明确,活动开展无计划等问题,在管理上显得比较混乱。另外,学生社团虽说是以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为主,但活动的开展仍然需要相关老师的指导,因社团指导老师聘任管理机制在高校中缺乏支持力度,且实施难度较大,因此高职院校学生社团凝聚力显得不够,社员也较为散漫。
(四)从社团活动保障来看,活动场地不足,活动经费缺乏。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社团的活动场地和设施十分缺乏,除一小部分社团有固定场地外,绝大部分社团没有固定场所,这给社团开展活动带来诸多不便,也不利于社团管理和活动的开展。社团经费不足也是一大问题,这导致了参加社团的学生思想上出现波动,也影响了学生社团活动的正常开展,不利于社团的稳定。
三、高职院校学生社团建设的途径
(一)提高认识、促进发展。我们要把加强学生社团建设放在培养合格人才的战略高度,从思想上引起足够的重视,要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在团结青年、引导青年、教育青年、促进青年健康成长中的地位和作用,统一认识,大力扶持,找准定位,促进发展。要深入挖掘社团的内涵,解决社团发展难题,促进社团健康发展。
(二)健全机制,加强指导。建立学生社团联合会管理模式,使学生社团由过去由共青团指导下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单一团学组织架构,转变为以共青团为指导,学生社团联合会自主管理的格局,并不断完善社联管理制度,规范社团内部管理和社团活动的开展,进一步激发学生社团的活力和主动性。同时,选聘有特长而热心学生工作的教师和干部担任社团指导老师,对其工作成绩进行考核,并纳入教师工作考核范围核算成相应的社会工作量,要在学校形成一种大家都来关心社团、愿意指导社团的良好氛围。
(三)分类指导,创出特色。要针对各类学生社团的特点进行分类指导,要按照《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中指出的那样,“大力扶持理论学习型社团,热情鼓动学术科技型社团,积极倡导志愿服务型社团,正确引导兴趣爱好型社团”,要不断完善对学生社团的评价和激励机制,对学生社团的经费投入与其评比、表彰联系在一起,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社团成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并着力打造社团文化品牌,塑造优秀社团典型,构建独特社团文化。
(四)加强交流,注重学习。创新社团管理模式,加强学生社团间的相互沟通;吸收和借鉴其他高校的学生社团发展经验,探索新的发展道路,并制定合理的科学的会员满意度调查方案,切实维护会员权益。要注意培养社团带头人,使那些思想过硬,作风正派,素质全面,有社会工作能力的学生担任社团负责人。要举办社团干部理论学习培训,保证学生社团稳定有序地发展。
(五)拓宽渠道,筹措经费。社团的活动经费来源主要是依靠社员交费和学校拔款,渠道单一,数量很少,从而制约了学生社团的发展规模和活动质量。可以使经费来源社会化,采取赞助的方式,和社会有关单位、校企合作单位“双赢”策略,在学校的规章制度下开展社团活动,不仅解决了经费不足的问题,也使学生在同社会、企业的接触中锻炼了能力。
总之,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社团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将会对广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培养、知识的拓展和技能的塑造上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们相信学生社团在新的制度、新的模式、新的机遇下,必将成为学校校园文化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参考文献:
[1] 施 杨.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当代教育论坛.2010,(8).
[2] 管建平.学生社团与学校文化建设.[J].教育发展研究,2004,( 6):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