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庆华
广州市第八十七中学建校于1958年,位于黄埔东路,北靠将军山,南眺珠江水,发轫于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学校在历史风雨的洗礼中探索前行,在几代人的共同努力下不断传承创新,积淀了丰厚的学校历史文化底蕴。2011年5月,学校顺利通过广东省普通高中教学水平优秀学校评估,2012年4月通过广州市市一级学校督导评估,为义务教育阶段特色学校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基础。
87中学践行“负责任的教育培育负责任的人”的办学理念,努力推进义务教育特色学校建设。办学理念包含两点内容:第一,学校教育应以人为本,育人首先要育人的精神,价值观就是一种精神力量;第二,责任教育是永恒的主题。学校使命就是要以做人教育为中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通过实施“丝路扬帆”义务教育特色课程,为国家培育具有社会责任感的现代公民。
学校特色教育依托于特色课程的设置。站在历史的潮头,凭眺南海神庙,广州市第八十七中学汲取黄埔千年海上丝路文化之底蕴,把握当今世界多元文化交流的契机,并以此构筑成以“礼”“乐”“和”三个基本要素的学校特色教育,打造“明礼”“雅乐”“尚和”三个系列的“丝路扬帆”义务教育特色课程,旨在发挥黄埔文化的独特优势,服务于学校核心理念,以“负责任的教育培育负责任的人”,培育最适合学校教育的特色文化, 使学生在学会欣赏和追求、学会交流和合作、学会应用和创新中塑造文化人格,培育知行合一,身心和谐的具有社会责任感的现代公民,引领学生以“礼”正身、以“乐”雅趣、以“和”修心。
第一,“明礼”。南海神庙的祭祀文化中,最突出的应该是“礼”文化。气势恢弘的大型仿古祭海仪式上,庞大的祭海表演队伍、庄重的祭祀礼仪、充满岭南特色的音乐与舞蹈,传递了广大民众祈求风调雨顺、海不扬波的幸福祈盼。后来,祭奠先人、祈求和顺的“礼”逐渐演变为人们对修身养性的规范和崇德向善的追求。
特殊的历史文化地位和背景,为开展特色教育课程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独特的文化风物成为黄埔人睹物砺志的重要教材。课程充分利用黄埔“海上丝路文化”中“礼”文化的教育精髓,培养学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责任情怀,以“礼”正身,鼓励学生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举止文明的人,激励学生见贤思齐,明礼向善,秉承良知,践行善举,奉献社会,实现学校以“德”树人的育人目标。
第二,“雅乐”。黄埔自古兴乐明理,作为广府文化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的粤剧,在黄埔便涌现出南派唱腔别具一格、演技威武雄壮的粤剧老倌麦炳荣,创立“冰云腔”的作曲家曾浦生,其技艺精湛、德艺双馨,彪炳一时,也为学校文化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南海神庙从国家祭神的地方,逐渐变成为群众性宗教活动的场所,官府的拜祭,演变成了民间的娱乐,官府祭祀和民间娱乐相映成趣。
南海神庙的“雅”还在于其聚文气,留下千古风流。历代文人墨客在南海神庙留下了不朽的历史遗迹和佳话。韩愈碑刻、“东坡石碑”,其后杨万里、汤显祖、薛纲、陈献章、屈大均、李文藻、宋湘等等,或观日品诗,也作诗唱和,名家荟萃、济济一堂,留下了珍贵的印记,成就了这长江以南最大的“碑林”。
孔子说,“不能乐,于礼素”。中国古人特别注重探讨乐教功能发挥及其规模性。“凡声其出于情也信,然后其入拨人之心也厚。”孟子在《尽心上》中也说过:“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 这是讲音乐对人的感动作用,推崇健康向上,能鼓舞人、激励人、教育人的高雅纯正的音乐、舞蹈。因此,“乐”不仅是一种技艺,更是培养健全人格的手段,其目的是育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课程充分利用黄埔“海上丝路文化”祭祀活动中官祭民趣的特点,提炼“乐”文化的韵致,要求学生不仅要培养自身全面广泛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要讲个人的修养,发展自身个性,以乐养性,以乐怡情,以乐雅趣,在音乐的教育熏陶下做雅致的人、高尚的人、负责任的人。
第三,“尚和”。黄埔自古商埠云集,民祈和顺。扶胥港是古代广州的外港,地处“扶胥之口,黄木之湾”,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在晋代已是放洋启航的地点。出于对大海的敬畏、祈求之情,千百年来,来来往往的人们单纯而固执地相信,庇佑一方的南海神庙能够给人们带来幸福。附近居民逢初一、十五,都要到庙里烧香拜神,所求之事可不仅限于“海事”,也求五谷丰登、早生贵子、求学中第、升官发财、健康长寿等等。这儿商旅云集、庙会频繁,民间交易兴旺,见证了当年的商贸发达,演绎着千年海上贸易春秋,留下“海上丝路文化”中“和顺”文化的烙印,形成了独特民俗风情,成为中国看世界,世界看中国的窗口,黄埔人以自己开放的姿态接纳世界,包容天下。
孔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在黄埔百姓心中,“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是指一种有差别的多样性统一,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黄埔海上丝路文化中的“和”不仅是祈求平安幸福,也是接纳包容,包含了儒学中关于“礼”的作用,就是调节自我与自然、他人、社会之间的关系,升华人的包容性,增加人的文明性,减弱竞争的残酷和剧烈,提升社会的温情与和谐。这种和谐的精神其实就是礼乐文化最核心的东西,“和”是“礼”、“乐”的最终升华。
课程目的之一就是要充分汲取黄埔“海上丝路文化”中“尚和”的真髓,让学生站在历史潮头,学会放眼世界,胸怀世界,走向世界,责行天下;学会以人情为美,以仁义为贵,兼爱包容;学会整齐仪容,修善节文,悦于教化;学会尊重自然规律,乐顺天道,以和修心,身心和谐,实现最高人格的养成。
广州市第八十七中学地处丹水山旁,钟灵毓秀,是读书修身的好地方。学校典型建筑包括校门、步云阶、“十无益”文化墙、知行楼、明德楼、德成楼、正则楼、问源阁、知辛楼、盛学堂、宜修林等。
主题雕塑“起航”的灵感来源于“海上丝路文化”中“海不扬波”。现实中从来不会有风平浪静,人生之路永远艰难坎坷。表达了学校教育“激励人才,领航未来”的目标。起航,意味着出发。学校希望激励学子们,“青春是搏击风浪的航船,理想是航行的动力。在充满激情的岁月里,须怀揣着梦想,肩负起责任,扬起心灵的风帆,向着成功起航,才能成就人生的伟大。” 宜修林中古木参天,曲径通幽,每日阳光渗漏,空气清新,小鸟鸣翠,团花似锦,是学生读书宜修的好地方。
“丝路扬帆”特色教育脱胎于黄埔古港的航海文明,立足于学校特色建设,着眼于学生终身发展,是对生于斯,长于斯的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是对学校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的具体体现,并将内化为一种独特的精神气质,激励学生做有品位、敢担当、勇创新、会包容的新时代合格公民。
“丝路扬帆”义务教育特色课程体系包含了“明礼”、“雅乐”、“尚和”三个系列,其基本课程包括普修和专修两个层次,按照“人文课程“和”实践课程”两个方面设置实施。
“丝路扬帆”特色教育课程目标
普修课面向全体初一学生,以国家课程为主,辅之以以本土文化为主的“海上丝路文化”的基础课程、人文课程;专修课是基础层级的提升课程,主要面向初二、初三年级的兴趣学生和体艺特长学生,学生可根据自身需求和发展方向选修。
学校重视课程建设,加强课程资源建设,组织教师自编校本教材,提升课程的系统化、个性化水平,为学生选择开设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16门39种,分为 “明礼”“雅乐”“尚和”三个系列校本课程专题教材及配套音像品,构建了科学合理的课程开设框架,形成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
学校先后与中国海洋地质调查局第四调查大队(广州)、广州港务局(黄埔)、黄埔海关、中交第四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文冲船厂、广东海警训练基地等结为合作共建单位,并与广州美术学院、星海音乐学院、广州港技校、广州航海学院、华联学院等结为协作单位。学校在成长发展过程中,得到广州市各级行政、专家、学者的支持与帮助,先后有一批专家教授和本地艺术传人鼎力相助,为特色教育课程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学校构建“经典”墙壁,宣扬中华传统文化。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是哺育当代少年儿童的美好精神食粮,对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以及宽广的人文情怀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完成了正则楼 “中国梦”文化走廊布置、知行楼“十无益”文化墙的制作,用积淀智慧结晶和人格光辉的中华名言和传统故事,洗礼着学生的心灵,滋润着学生的心田。
学校以形象化的手段渗透现代教育理念,让学生与生活相联系,与时代同脚步,为培养既能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具有现代意识的公民奠定基础。学校组织举行“爱校荣校”班级文化建设、“追寻中国梦,凝聚正能量”师生书画作品展览、“今天是你的生日——我的母校”主题征文活动、“学子梦想出发的地方”师生摄影作品展、“母校,我为你骄傲”为主题的学生手抄报作品展、“爱国爱家爱校”为主题的经典诵读比赛、“我的老师”为主题的学生作文比赛作品展等,充分给予学生展现能力的平台。
学校目前已组织了“越风艺术团”和“起航”文学社、“爱心帮扶”志愿者服务队、“心理天使”心理室,成立了机器人创意社、越风礼仪队、摄影社、盛学堂醒狮社、书法社、漫画社、棋艺社、街舞社等各种学生社团和学科兴趣小组共24个。“越风艺术团”先后荣获广州市第十届学校合唱节决赛一等奖,中学生古今文学文化常识竞赛一等奖。机器人创意社作品“暗夜星光高速公路”、“社区垃圾拾取分类机器人和医院导盲就诊机器人”荣获广州市青少年创意设计科技活动一等奖。盛学堂醒狮社的醒狮表演是社区文化的一道风景。
学校以生动活泼的校园文化熏陶学生,依托节庆活动、专题报告、经典诗文诵读、主题歌会等形式和校刊《起航》、心理教育刊物《心心点灯》等校园文化载体,通过学生“读书节”“体育节”“音乐节”“成人节”“科技节”五大文化节等形式,让学生在浓郁的文化环境中提升素质,修炼品格,在直接参与中受启迪、受感染、受教育,促进了学生优良品质的形成。
2013年10月3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东盟峰会时表示,中国和东盟国家山水相连、血脉相亲,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这是“海上丝路”文化新的诠释,也为87中学建设义务教育阶段特色学校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提供了广阔发展空间。
责任编校 李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