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川
中国画流派之一的“新安画派”,以明末清初皖南新安地区的渐江(弘仁)为先路,其与查士标、孙逸、汪之瑞合称“新安派四大家”。他们的特点是宗法倪瓒、黄公望,多写生黄山云海松石和新安江沿岸风光。着墨无多,用笔坚洁简括,意境疏淡荒寒。在艺术上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为我国明清绘画史作出了重要贡献。2014年年初,安徽博物院举办了“新安画派作品展”专题书画展,精选了院藏新安画派名家名作百余幅,通过别具特色的陈列形式,向人们展示了明清时期新安地区的文化风貌和艺术特色,深受广大艺术爱好者的喜爱。今选出查士标部分山水作品,与读者共鉴赏。
查士标(1615-1698年),字二瞻,号梅壑,别号懒老、梅壑散人、白岳逋客,安徽休宁人。查士标生于望族,家藏丰富,多鼎彝及宋元人绘画真迹,遂精鉴别。家学渊源,少年才俊,20岁中秀才,明末诸生。明亡时他30岁,痛恨外族入侵,遂弃举子业,率妻携子逃离故乡,去金陵、镇江、杭州、扬州等地谋生。平生善于书画,绘画初学倪瓒、黄公望,后参用吴镇、董其昌法。书法也学董其昌,纵逸外近米芾,以行书、草书见长,“时称米、董再生,名重天下”。晚年居扬州,以卖画为生。《安徽画家汇编》载,“晓起极迟,午余乃出。凡应酬、临池挥毫,必于深夜烛前,不以为苦,年八十余,尚童颜。晚年画益超迈”。
《草亭竹松图》(图1)
纸本水墨 132×55.5厘米
图绘平远山水,天高水阔,远处层峦叠嶂,云烟淡岫,近地坡岗堤岸,草亭树疏。江中水竹横斜,山背野村隐露,全图不见一人一舟,宁静致远。图右上方作者自题诗:“草亭竹树绕溪流,尽日无人山更幽。我亦生来有闲癖,如何不到此林丘。画为禹成年先生正,查士标。”题下钤“士标私印”、“查二瞻”印各一枚。
此画构图显然是从倪瓒的平远山水、一河两岸式中而来,干笔皴擦、折带、披麻兼用,逸笔草草,聊写胸中逸气。意境幽淡简括,风格疏雅清静。
《谡谡松风图》(图2)
纸本浅绛 182×89厘米
此图绘深山密林之中,溪水蜿蜓,石岗似桥,峭壁间长瀑如匹,见雾气浮动,平台上凉亭独筑,与劲松相映。佳树下溪水旁,有朱衣长者独立拄杖立于石板上,静心远望,似在和流泉同唱。全图用墨的浓淡、运笔的纵横与图1大有变化,特别是近处缓坡与远处山头复加几点浓墨,十分醒目,气韵生动。图右上作者行书自题七言诗一首:“谡谡长松隔岸青,溪回路转得虚亭。高人杖履闲无事,万峰深处听泉声。为友琴老词弟画于于湖客舍,时庚子腊月望前二日。士标。”下钤“士标之印”与“二瞻”印。“庚子”为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时年作者45岁。
《曳杖过桥图》(图3)
纸本浅绛 131.9×61.5厘米
此图通过自然景色和人物活动的描写,创造出一种宁静闲适、乐天自在的意境。山势高危,绝壁如削,一江秋水平静,两岸虹桥横跨,有红衣长者曳杖行吟独步桥上,翘首仰望,尽情地享受着眼前的自然景观。该图立意深邃,不落俗套,画风清俊,视野开阔,寄托了画家屏绝尘垢、不涉世事的生活理想。图左上作者题诗:“山静闻溪声,松涛隔岸起。日长如小年,时有幽人至。癸卯仲冬为君甫老道兄画意,查士标。”钤“士标之印”和“二瞻”印。“癸卯”为清康熙二年(1663年),时年作者48岁。
《泉声山色图》(图4)
纸本水墨 175×90厘米
图绘群山错落,陡崖立壁,泉涌涧跌,溪江隔山。高岗上草亭危筑,疏树掩映,凉亭前石阶斜呈,翠竹丛生,老人拄杖拾级而上,急于听泉观光。全图以水墨画成,下笔准确精纯,使雅洁而丰富的墨色,显得爽洁灵秀,达到了疏朗与潇洒,刚劲与柔和兼备的地步,气势非凡。图无年款,有作者题诗:“竹径荫荫长绿苔,随携一杖树边来。泉声山色秋光里,日上闲亭空几回。查士标。”钤“士标私印”和“查二瞻”二印。
《仿董北苑山水图》(图5)
绢本水墨 67×42.7厘米
该画作于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作者时年61岁,史书赞为逸品。溪水旁,竹树抱屋,山谷处,野村隐现,大湖平静,小桥横架,整个画面千山披银人无踪,万峰载雪鸟飞绝。一片肃穆宁静,给人以山重水复之幽静美。图右上角草书自题:“携雪轩中得观北苑真迹。笔墨深厚,雪峦变幻,时在心目间。楼居无事,漫拟其意。康熙丙辰(1676年)夏,士标。”钤“二瞻”、“士标之印”二印。
董北苑即董源,五代南唐画家,江西进贤人。中主李朝(943-961年)时任后苑副使,后苑即北苑,世称“董北苑”。工画山水、牛虎、人物,最擅山水。其水墨山水,影响很大,成为南方山水画派之祖。
《深山古寺图》(图6)
绢本设色 196.3×53.6厘米
此画狭长却不算大幅,但看起来却似有大画的感觉,很有雄伟的气魄。这种气魄不是借助粗犷大笔浓墨来取得,而是轻描淡写,惜墨如金,只是在关键部位用重墨提醒。画面一层层推进,笔笔俱见功夫,气势非凡。幽谷古寺,万松齐涛,这样的景致真如仙境,在这样环境中生活的僧者简直如仙人。图右上作者题诗:“古寺长鸣日午钟,层峦叠嶂列芙蓉。山僧不觉归来远,一路苍烟万木中。查士标诗画。”下钤“士标私印”、“查二瞻”方印各一枚。另有图左上角清诗人汪洪度题七言诗一首。此图无具体年款,视为作者中年力作。
《溪山深秀图》(图7)
纸本水墨 188×96.4厘米
画面以溪、山为主。幽谷深渺,涧瀑叠下,溪桥高架,佳木繁茂。作者取景显然来自皖南山区,也显然经过作者的加工,他力图表现一种幽深秀清的气氛和隐士高人居住、读书、游览的胜境。图中落款“丁卯”即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时年作者72岁。该画历经300余年,传承有序,仍保存完好。
《云山梦树图》册页(图8) 纸本水墨 23.5×27厘米
册页,中国书画装裱的一种式样,因画身不大,也称“小品”。这件小品描绘的是江南雨季美景。云山雾嶂,江水蒸腾,林壑若隐,村舍迷离。画家对墨的浓淡变化运用自如,并运用虚实相生的手法,刻画雨中山川神奇境界。画幅虽小,但景界开阔,有咫尺千里之妙,充分显示了画家的深湛功力和注重观察自然的可贵精神。
该画上方作者书录明代画家沈周一首七言题画诗,并有作者自题七言诗一首。署“时癸酉小春月,七十九翁懒老标纪事”。“癸酉”即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时年作者78岁。这幅画展现给我们一种诗一般的意境,足见查士标“晚年画益超迈”。(责编:李禹默)